法鼓文化
首頁書籍館影音館修行‧生活電子書城購買心田點數
 
【禪&心靈環保】主題閱讀134

 

【正業】——出離輪迴心
 

◇資料來源:《巧克力吃完了》安身禪幸福的魔法,《真理的花朵》

       

立正大學前校長中村瑞隆,曾經依據法華精神,與社會新鮮人分享「正業」的幸福觀:一是常常自主地行動,二是盡全力活在當下的因緣時空裡,三是對所有人懷抱著平等理解、體貼、服務的心意。

生命的熱情,無法藉由外在的人、事、物點燃,唯有主動參與的正向回饋,能激勵內在的信心與歡喜。試著同步觀照自己與世界,將工作、休閒、學習、人際網絡……漸漸統合成活用自己的生活方式。每個人都是受、想、行、識的產物,忠於自己,並為自己的選擇負責,就是最好的成長策略。

許多人以為「輪迴」是佛教的思想,其實,古波斯與婆羅門等宗教禪定者早已洞悉六道現象,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十二因緣與三世流轉的緣起觀,才是佛陀證悟的法門,與四聖諦、三法印結合,即是解脫法的根本。心識的功能非常精密,生死,是很粗略地概括眾生的一生,生滅,才是眾緣和合的覺察單位。

「地獄」是憤怒與怨恨的心態,任何小事都能引爆成一片火海。「餓鬼」是永不滿足的渴欲,驅使我們無止盡地追求快樂及逃避不幸。「畜生」則安於不知不覺的惰性,也是依賴本能的感官主義。「阿修羅」是好勝心作祟的戰神,總是陷入嫉妒與競爭的惡性循環。「人」固然具備理性與感性的潛能,但隨時瀕臨失衡的邊緣。「天」經常享有平安喜樂或禪悅的心境,卻不能永恆不變。

三世諸佛,在人性中。六道習染亦在人法界裡,觸發業力的連鎖反應。念念零極限。真正的出離,即是念念捨離輪迴心。
 
◎ 延伸閱讀:【解脫】——孤獨與空性
 

◇資料來源:禪在哪裡?》《心在哪裡?》智慧之劍

 

禪,重視心的解脫。空與因緣是禪法的基本觀念,三者密不可分。若始終不知道如何從「有」到「空」,修行便很難深入。

凡夫的顛倒見有二大類:一是「斷滅空」,以為一切事物只是隨機發生的,沒有時間上的因果關係;二是「頑空」,認定所有空間現象都是虛無的,因此缺乏生命的實感。真正的禪者,不會為了跳脫有的束縛而落入空的偏見,當自我意識消失時,不會欣喜若狂,也不會與外界疏離或對立,而是深刻體驗實相不離幻相,即空即有的當下。

心力不集中時,「自我」深植於六根、六塵、六識等十八界,當修行漸入佳境,心是單純的,由自我中心釋放出的壓力也會減輕。若進入一念或一心,可能會覺得自己與宇宙合一,也會對眾生生起同理心與慈悲心,這是「雙重肯定」階段,處於「有」的深層狀態。只有少數人能達到無念或無心,視「空」為空,「有」則是無執著的妙有,「雙重否定」即是邁入禪門的第一階。

《永嘉證道歌》說:「夢裡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對證悟者而言,煩惱與智慧,輪迴與涅槃,並無真假之分。禪修,只是努力地從一個夢境進入另一個夢境,心則愈來愈清明。當貪、瞋、癡三毒不起作用,悟境也就不存在了。

成佛之道,是孤獨的爬坡路。愈接近佛果時愈孤單,沒有共修的朋友,也沒有敵人可以障礙道心。一旦成佛再也沒有獨處的片刻,因為十方如來遍一切時空,與十法界眾生從不分離。

 
 
 
 
法鼓文化  版權所有
© 201
7 Dharma Drum Publishing. All Rights Reserved.
客服專線電話:02-2896-1600 服務時間:週一~週五 9:00~1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