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鼓文化
首頁書籍館影音館修行‧生活電子書城購買心田點數
 
【禪&心靈環保】主題閱讀131

 

【善知識】——自燈明,法燈明
 

◇資料來源:《巧克力吃完了》《禪的體驗禪的開示》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破僧事》

       

釋迦牟尼佛曾經說過一個故事:有隻老朽的貓,漸漸失去捕捉老鼠的敏捷能力,於是苦心盤算,如何保障自己餐餐無虞。

牠偵察到一個鼠群進進出出的洞穴,決定端坐在洞口的安全距離之外。相安一段時間後,有隻小老鼠好奇地詢問:您為什麼一直坐在這裡呢?老貓回答:年輕時殘忍地吃掉太多鼠類,為了減輕罪孽,所以在這裡修心懺悔。

鼠群召開會議,肯定這是一隻難得的好貓,因而恭敬列隊,右繞貓禪師三圈,然後再依序回到洞裡。虔誠的氣氛中,最後一隻老鼠突然被老貓以體型優勢完全壓制住,無聲無息地消失了。

這個儀式每天舉行,鼠群數量也一天比一天減少……鼠王發覺不太對勁:靜坐的貓精神愈來愈飽滿,是因為道力成就,還是別有因素?經過細密觀察,終於識破老貓的詭計,清醒的鼠群從此捨離了惡知識。

生活與修行,充滿了歧途與險道。佛教說的「愚癡」,與智商高低無關,是指對生命真相的根本無知。善知識,並非只是精進、善良的表徵,而是依八正道如實體驗中道,啟發眾生自覺光明的心靈導師。

煩惱習氣愈重,心智就愈渾濁。禪法即是透過戒定慧,由內而外地轉化一個人的氣質。妄念與情緒並不容易調伏,以冷靜壓抑貪、瞋、癡等衝動,並沒有真正消融;猶如一座活火山,平時看起來很美、很寧靜,但它隨時可能再度爆發。因此《維摩經》說:「三十七品是道場,捨有為法故;諦是道場,不誑世間故。」
 
◎ 延伸閱讀:【隨緣】——無心與無事
 

◇資料來源:《幸福禪》《巧克力吃完了》禪的生活

 

許多人嚮往《華嚴經》五十三參的證悟歷程,卻忽略了善財童子是在明心見性之後,才遵循文殊菩薩的指導,展開參訪善知識的朝聖之旅。

初學者總以為,斷煩惱、消業障、開智慧的關鍵,在於師資或法脈傳承的優劣,於是尋尋覓覓,定不下心。聖嚴法師則說:唯有高明的弟子,才能選擇高明的師父。因為如教修行的善根、福德,即是常隨佛學的因緣;若沉迷於心外求道,儘管佛陀住世,也可能依止提婆達多為師。

禪者的初心是正念,念念正念即是無念。心的波動愈少,當下的自我愈單純,愈能透視眾生與煩惱,領悟在凡不減、在聖不增的佛性。茫然與盲從的習性看似無害,卻是心與境迷失觀照的警訊。忙裡偷閒,回歸自己,則是「無事於心,無心於事」的禪修練習。

常常在動畫作品中彰顯「靜能量」的宮崎駿,曾經在專訪中談到:我們都懷著進退兩難的心情,生活在這個進退兩難的現實社會裡。希望,絕非憑空想像而來,堅定的信念,根植於生命情境的洞察與關懷。當我們跳脫競逐的世界觀,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存在,而人性深層的共鳴點,自然能跨越國界與世代。

禪的修行觀,是從體驗「靜中有動,動中有靜」開始,再漸漸趨向動靜不二的境界。沒有靜坐基礎的人,不易覺察心念的活動與變化,也不知道如何在六塵世間享有心靈的自由。動中鍊心的禪法,則能引導現代人在速食文化中,深觀自我與環境的解構、結構,當心與事不再對立,便能體會隨緣不變的安定。

 
 
 
 
法鼓文化  版權所有
© 201
7 Dharma Drum Publishing. All Rights Reserved.
客服專線電話:02-2896-1600 服務時間:週一~週五 9:00~1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