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鼓文化
首頁書籍影音修行‧生活電子書城購買心田點數

佛陀在世時,弟子以佛為師,佛陀涅槃後,弟子以戒為師,佛教因此得以續佛慧命,聖教不衰。而在法鼓山創辦人聖嚴法師圓寂後,法鼓山應如何繼續擊響法鼓、普傳法音呢?

聖嚴法師曾說:「虛空有盡,我願無窮。我今生做不完的事,願在未來的無量生中繼續推動,我個人無法完成的事,勸請大家來共同推動。」《法鼓山的方向》不但凝聚聖嚴法師的悲願,更是四眾弟子修學佛道的道路,依著護持法鼓山的共願,齊心建設人間淨土。

法鼓山的由來與方向

《法鼓山的方向》原為一本結緣小手冊,出版於一九九五年,可說是當時聖嚴法師帶領法鼓山教團重點性、原則性的指示方向。如同聖嚴法師在〈自序〉所說:「這冊小書,為我們說明了法鼓山的由來及其行事的原則方向。」在聖嚴法師領眾篳路藍縷創建法鼓山後,四眾弟子便依此方向耕耘人間淨土。

「法鼓山」一名,始於一九八九年購得臺北金山的土地,由聖嚴法師將此命名為法鼓山開始。法鼓山不只是一個新建築的地名,隨著籌建過程而有了僧團、護法會、基金會,以及各會團組織的發展,逐漸形成法鼓山教團,讓「法鼓山」成為社會大眾耳熟能詳的佛教團體名稱。

法鼓山是以教育工作來完成關懷的任務,又以關懷工作達成教育的目的。因此,法鼓山為信眾、義工等單位舉辦各類教育成長課程、共修活動、讀書會活動、研習營等,皆是用佛法來做自利利人的服務,彼此支持、共同成長。只要聖嚴法師在臺灣期間,不論法務如何繁重,總是撥冗給予大眾精神勉勵,而後整理成文刊登於《法鼓》雜誌,並結集為《法鼓山的方向》書稿。讓聖嚴法師對四眾弟子身、口、意行為的殷殷叮嚀,法鼓山道風、發展方向的提點等,能以文字般若醍醐灌頂。

推動法鼓山理念的具體手冊

從一九八九年,法鼓山的創立,到二○○九年,聖嚴法師捨報為止,二十年之間,法師對法鼓山、弟子們的殷殷叮囑的智慧法語,猶如無盡的智慧寶藏。因此,《法鼓全集》新編小組於編輯舊版《法鼓山的方向》時,召集人果毅法師即提出,應將創辦人所有對體系成員的開示、致詞等新收文稿,整編為數冊,完整收錄創辦人對法鼓山團體的理念、創建,以及指導方針、方法。期望《法鼓山的方向》能成為四眾弟子修學佛法、護持佛法、弘揚佛法的依歸,全方位理解創辦人的理念、願心,認識法鼓山歷史與團體,實踐人間淨土的願景,並清楚法鼓山未來發展的方向。

為此,《法鼓全集》新編小組重新整編《法鼓山的方向》全部文稿,由果毅法師訂定出六冊的六大主題:理念、創建、弘化、關懷、護法鼓手、萬行菩薩。總書名定為《法鼓山的方向》,即是呈現聖嚴法師對於法鼓山發展的定位、方向。

第一冊 法鼓山的方向:理念

收錄聖嚴法師重要的法鼓山核心思想,介紹法鼓山的理念、共識、使命與願景。〈四眾佛子共勉語〉、法鼓山的共識、法鼓山的使命、心五四運動、法鼓山的四大堅持,皆是四眾弟子應牢記於心的共同理念,皆是凝聚法鼓山願心的方向。  

第二冊 法鼓山的方向:創建

介紹法鼓山的創建緣起與歷程,解說法鼓山的參學與導覽,以及教育興學、分支道場。了解法鼓山的開山因緣、教育志向,以及開枝散葉的願力,更能珍惜與護持正信佛教,確信法鼓山的方向,即是此生堅信不疑的學佛道路。

第三冊 法鼓山的方向:弘化

收錄聖嚴法師在各地弘化的演講和開示,以及各年主題年的祝福與期許。主題年的勉勵法語,也成為法鼓山安定社會的一股力量。無論是法會、活動,或是文化、出版,聖嚴法師無遠弗屆的慈悲與前瞻洞見,都能啟發人們的菩提心。

第四冊 法鼓山的方向:關懷

收錄聖嚴法師的生活佛法整體關懷,包括佛化家庭、樂齡長青、臨終關懷、社會關懷,讓人們能以佛法安心、安身、安家、安業,以法鼓山的方向為人生的方向,心安就有平安。

第五冊 法鼓山的方向:護法鼓手

聖嚴法師一生「盡形壽,獻生命」,由每年的各地關懷行、成長活動,對護法會勸募系統開示,以及對僧團的期許,即能感同身受。盡心盡力為鼓手的核心精神,關懷別人、成長自己,此為推動人間淨土的重要力量。

第六冊 法鼓山的方向:萬行菩薩

收錄聖嚴法師對於各會團義工、專職人員的開示,從如何當好義工,應有的心態、身儀、口儀等,都有詳盡解說與提醒,以幫助大家成就六度萬行,成為身心莊嚴、廣種福田的人間菩薩。

每本書的策畫都是為了法鼓山的方向,都能提醒回歸創辦人為弟子們所立下的理念、精神、方針、方法。本套書以「理念」為首冊,即是因為只要偏離理念,即非法鼓山的方向,即非正信的佛教。法鼓山的方向,就是法鼓山的修行道路,就是建設人間淨土的菩薩道。

《法鼓山的方向》是聖嚴法師一生悲願之所在,是他從「願將佛法的好,與人分享」的初發心,逐步踏實的點滴成果。過程中,因有眾人的同行,得以成就法鼓山的這方淨土。因此,這套書更是他願心與願行的成就,是他帶領四眾弟子共同創建法鼓山的實際操作手冊。

這些文章開示,您可能有幸曾在現場聽聞,再次溫習將猶如聖嚴法師身影重現慈悲關懷。即使是三十年前的勉勵、啟迪,也是歷久彌新,依然能深刻感受到一代佛教導師的高瞻遠矚與開創性悲願。

成佛之道的指路明燈

此套書不但是法鼓山發展方向的依歸,更可成為每一個人修學佛法的指路明燈,讓我們以精進不息菩薩行,穩健走在佛道上。選在聖嚴法師圓寂十週年的此刻出版,也是一份對法師的緬懷與感恩。而對法師最好的感恩,就是實踐法鼓山的理念。

因此,《法鼓山的方向》除可幫助個人閱讀成長,可做為讀書會教材,也適合用於教育訓練課程的教案。如果能推而廣之,法鼓山的生活佛法,將能造福全世界,只要邁向法鼓山方向,成佛之道在眼前;只要好願在心中,當下即是人間淨土。

法鼓文化編輯部

提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
收錄聖嚴法師重要的法鼓山核心思想、使命與願景;
是法鼓山的文化財,也是修行的根本。

一念清淨,一念見淨土;念念清淨,處處淨土
法鼓山的理念,是建設法鼓山的基礎,也是修行的根本:〈四眾佛子共勉語〉是法鼓山四眾弟子必背的「心經」,助人時時回歸法鼓山的方向。清楚法鼓山的理念、精神、方針與方法,便能凝聚「法鼓山的共識」。「心五四運動」的四安、四要、四它、四感、四福,是人人都需要的生活主張。法鼓山的四大堅持:堅持理念、堅持三大教育、堅持四種環保、堅持漢傳禪佛教,即是法鼓山不變的方向。

面對多變的世界,只要理念不變,就能走進十方諸佛願海!走出一片人間淨土!

★「心靈環保」是法鼓山的品牌——聖嚴法師
創意並不是把舊的完全拋棄,而是要在舊的基礎上開發出新的創意來。未來的社會,不管是任何事物,沒有創意就會滅亡,因為缺乏創意,容易變成保守,保守等於是走向衰敗,這是一件非常可惜的事。

法鼓山不跟人家比出家人數的多寡、比道場數量的多少、比事業的大小,我們站在自己的基礎上,做社會上需要做而還沒有人做的事情。因此,我們常常用心,清楚「今天這個社會需要什麼,而我們的能力能夠提供到什麼程度」,清楚自己的力量,量力而為,當力量不夠時,就要召募力量來成就藍海策略裡的事業。

「心靈環保」、「心五四」、「心六倫」是法鼓山的藍海事業,我們法鼓山已經開創出來的事業都是藍海,裡面沒有紅海的惡性競爭,也永遠做不完,而且我們的品牌做出來以後,沒有人會搶。

例如「心靈環保」,大家都知道「心靈環保」是法鼓山首倡的,一提到法鼓山,大家都會聯想到「心靈環保」。全臺灣所有的人都知道,我們提倡的「心靈環保」,是世間唯此一家,沒有其他分號。當然其他團體也可以宣揚心靈環保,但大家都知道他們只是第二、第三、第四;而做的時候,我們做得比他們好,因為我們在技術上、在觀念上以及資源上都比任何一個團體都強。「心靈環保」是法鼓山的品牌。

※本書推薦給:對「人間淨土思想」、「法鼓山的創建理念」、「聖嚴法師」有興趣的一般讀者及學術研究者。

敲響慈悲和智慧的法鼓

正統的佛教,應該具備的第一個條件,是以三寶為中心。三寶是什麼?大家都知道是佛、法、僧。

佛在人間的歷史上,是創建佛教的釋迦牟尼,他是人格的完成者,智慧和慈悲的圓滿者。

我們對佛的皈信是因為以他所教化的法為指導,並敬仰崇敬他偉大的慈悲和無限的智慧。我們學習他的慈悲,才能成為一位菩薩,學習他的智慧,才能離煩惱。要學習佛陀無我的精神,才能有智慧。也就是說,我們對佛的皈信是為了修學佛法而得智慧。向誰修學佛法?是向清淨的僧寶,修學無垢的佛法。

那麼,佛是不是還在我們這世間呢?在!在哪裡?是在當我們運用到佛法、體驗到佛的精神時,佛就在那裡。因此,佛在我們的心中。

這麼說來,佛是不是有感應呢?當然有的。

信仰佛教,有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無我、無相的,卻是有慈悲及智慧的功能,佛不一定有個具體的形象,只要接觸到佛的慈悲和智慧,佛就在那裡。第二個層次,佛是創始、創建、創立佛教的釋迦牟尼,是我們的教主,是一位歷史人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就已經涅槃了。第三個層次的佛是佛像,及對佛像的信仰、恭敬、供養、崇拜和佛號的稱歎。在對佛像的崇拜和佛號的稱歎時,就有感應的作用,譬如念阿彌陀佛得感應,生病時念阿彌陀佛,相信病情會有轉變,念藥師佛、釋迦佛、觀世音菩薩等,都會有感應。

那麼,這三種層次我們需要哪一種呢?三種都要。我們不能否定其中任何一種,譬如:我們平常沒有頭痛,也沒有耳聾,身體也沒有不舒服,念佛可以消除煩惱,可以讚佛的慈悲、智慧、功德,可以準備學佛、成佛。

如上所說,佛教徒可以有三等層次;一個人也可以具備這三種層次的佛教徒身分;也可以分別於不同的情況下,具有這三種不同層次的心態,得到這三種不同層次的利益。

那麼,法鼓山的精神是哪一個層次呢?三種都具足,而以第一種為最高目標。現在,諸位菩薩為什麼要來參加法鼓山的活動,加入法鼓山建設的行列呢?為的是要敲法鼓,敲的是佛、法、僧三寶的慈悲和智慧的法鼓。

(一九九二年九月二十一日講於第三屆法鼓傳薪,原收錄於法鼓山小叢刊《法鼓山的方向》)

來自聖嚴法師的發願、四眾弟子的護法
介紹創建緣起與歷程,解說法鼓山的參學與導覽,以及教育興學、分支道場。
法鼓山不是一座普通的寺院,而是一個學府,是一個提昇人品的修行中心。

初創不易,守成維艱,幸有僧俗弟子同心同願、千手護持!
願萬善齊資,普世和樂,這個世界到處因佛法的利益而快樂、和諧、富裕、知足。 

同心同願,為十方大眾開啟正信學佛大門
法鼓山的創建,是菩薩發心的起點,也是人間淨土的地基:認識法鼓山創建的因緣、目標,能抽發心中的菩提種子。參訪落成的法鼓山,入寶山探取無盡藏。今天不辦教育,佛教便沒有明天,所以法鼓山的教育建設,即是佛教的希望所在。法鼓山開枝散葉的分支道場,讓法鼓能夠普傳十方世界。 

★佛法那麼好,知道的人卻那麼少——聖嚴法師
把佛經用來超度死人,不懂得給活人用。佛教因此變成死了的活化石,死了的宗教,這是很可憐的事。我就發願:我懂得多少佛法,一定全都告訴人。當時我正值十六、七、八歲,知道的佛法都講給別人聽,同時也會寫,發表在壁報和學生的刊物上。我的程度本來不好,進佛學院之後逐漸名列前茅。

從小我就想到,文章寫出來就是要給別人看,自己並沒有什麼話要講,只看現在的人需要了解什麼樣的問題,需要聽到什麼樣的佛法,我才執筆。

我在讀博士學位時生活很艱苦,住的地方很小,有時每天只吃一餐,有時吃兩餐。往往中午是沒有東西吃的,有時早餐沒吃,中午就吃兩片麵包果腹,晚上回去若很晚就不吃了。我在日本就這樣過了六年的留學生活。為什麼讀學位讀得這麼快?因為我覺得生命有限,去日本念書時快四十歲了,念完書四十五歲已經很老了,若不趕快念,恐怕沒有時間了。而且我的身體很不好,隨時都可能死掉;如果書沒讀完就死掉,那多可惜!又如何報答施主的恩?如何報答三寶的恩?

我隨時隨地準備死,但尚未死以前,我傾全力報三寶的恩,為佛教的弘揚、推廣而努力。不論如何辛苦、如何忙碌,我都教人家修行,並且用文字推廣,用口頭宣揚,從不間斷。在美國也好,在臺灣也好,只要有時間,一定是在指導修行,以及寫書、寫文章。

我在這裡請求諸位,我們今天廣大社會,也正在期望著你們,等待著你們一起來建設人間淨土。我願奉獻我的全部生命,來與大家共同推動法鼓山的理念,好讓人間淨土,在我們的生活環境中,早日實現。 

※本書推薦給:對「人間淨土思想」、「法鼓山的創建理念」、「聖嚴法師」有興趣的讀者及學術研究者。

編者序:實踐人間淨土的指南

法鼓山的創建
法鼓山的心願──法鼓山的緣起及未來
法鼓傳法音
法鼓山一點一滴在成長
法鼓山開創人間淨土──一九九三年當代藝術品義賣會致詞
附錄/分享宗教與藝術的善與美──專訪聖嚴法師談藝術品及珠寶義賣會
法鼓山的使命
法鼓山的山徽
感恩無限
法鼓山邁向十週年
感恩與分享──法鼓山開山紀念堂
大悲心起,是大家需要的教育事業
誦《法華經》護持法華鐘
為什麼法鼓山的鐘以《法華經》銘文

法鼓山的參學與導覽
參學禪修的原則和方法
法鼓山全山導覽
什麼是法鼓山的景觀?
導覽人員的責任

教育興學
一生的心願,終於實現!──法鼓佛教研修學院揭牌典禮
以「心靈環保」建構法鼓大學
辦一所全人教育的國際化大學

分支道場
建設臺東人間淨土
法鼓山道場的功能──溫哥華道場改建落成啟用典禮
迎向新未來 為人類幸福努力──慶祝東初禪寺創寺三十週年
同心同願,為建設人間淨土而努力

法鼓山的山徽

法鼓山的山徽,圖形純樸,輪廓鮮明,予人有在一眼之間印象良深的感受。列於全世界的標誌之中,也是一幅極有創意而又獨具風格的藝術作品。

這件作品是於一九九○年三月二十一日揭曉,是在法鼓山公告徵求之後,從六十五件應徵作品中,脫穎而出。這是陳志成先生的傑作,當時他尚在國立師範大學美術系讀書。我們請到的評審委員,有名雕塑家楊英風先生、國立藝術學院美術系主任黎志文教授、國立師範大學美術系陳景容教授、國立歷史博物館研究組主任劉平衡先生、法鼓山佛學研究所遷建工程建築師陳柏森先生。我雖是主持人,但是我一向尊重專家的意見,結果是以投票方式通過。嗣後經過大家討論,並徵得作者的同意,將原圖略微修改,便是現在我們所見的山徽。

其實我以外行人的角度判斷,心中也覺得陳志成先生的作品最合意。此圖的圖案雖似抽象,但其涵義卻融合了在法鼓山轉大法輪、在法鼓山修行禪定等的多項精神。作者陳先生對其作品的創意,深具佛法的內容,我給它的解釋是這樣的:

整幅圖形,是佛陀轉法輪時的手勢,名為「說法印」,佛陀以說法來為眾生解除心中的煩惱之結,便用雙手做了一個解結的手勢,解結之後左手未動,右手上揚,表示問題已經解決了。我們這幅圖形,便是佛的那隻上揚的右手。

左邊是三隻張開的手指,代表著法鼓山的那座山,右邊兩隻手指畫成一個抽象化的修行人,在山中禪修入定。

左邊三隻手指代表著佛教的全體,那是象徵佛、法、僧三寶。它又代表著佛法的準則,那是象徵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的三法印。它也代表著修學佛法的根本,那是象徵戒、定、慧的三無漏學。

整個手勢有五隻手指,是象徵人、天、聲聞緣覺、菩薩、佛的五乘共法;方便為五乘,究竟一佛乘,所以五根手指皆不離同一隻手。一手加五指,便成六數,象徵著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的六度。

手勢的大拇指及食指,可以看成只有一隻手指,與左邊的三指相加,共為四指,是象徵佛法化世的基本思想和根本方法,那就是苦、集、滅、道的四聖諦。也象徵著菩薩化世的功德:布施、愛語、利行、同事的四攝法。

食指僅有橢圓形的一個點,象徵著一個人頭,將此連接拇指指尖看,是禪修者的頭,若將之置於左右兩側的中間空隙上方來想像,又是一個從下向上脫空而出的人頭,象徵人間受到佛法的救濟,解脫了三界的苦難。

(一九九五年五月二十七日寫於美國紐約東初禪寺,原收錄於法鼓山小叢刊《法鼓山的方向》)

>
TOP
 
法鼓文化 版權所有
© 2018
Dharma Drum Publishing. All Rights Reserved.
客服問題請洽:market@ddmf.org.tw /客服專線電話:02-2896-1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