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鼓文化
首頁書籍影音修行‧生活電子書城購買心田點數
自序

第一章 緒論:這裡是人間,這裡是淨土

  • 第一節 為何這裡是「人間」,這裡也是「淨土」?
  • 第二節 提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

第二章 聖嚴法師「建設人間淨土」與「一念心淨」之要義

  • 第一節 前言
  • 第二節 「建設人間淨土」的內涵與要義
  • 一、「建設」一詞之內涵
  • 二、「人間淨土」之要義
  • 第三節 「建設人間淨土」與「一念心淨」之關係
  • 一、宗承永明延壽的「一念成佛論」
  • 二、紹述蕅益智旭的「現前一念心」
  • 第四節 結語

第三章 聖嚴法師對「淨念相繼」與「入流亡所」的詮釋及其體證

  • 第一節 前言
  • 第二節 對「都攝六根、淨念相繼」的詮釋
  • 一、「都攝六根、淨念相繼」為禪修要法
  • 二、「淨念相繼」與人間淨土的內涵體現
  • 第三節 對「入流亡所、反聞聞自性」的詮釋
  • 一、觀音道場的境教理念及耳根圓通法門
  • 二、「入流亡所」與「聞所聞盡」的體證
  • 第四節 結語:「念佛圓通」與「耳根圓通」之揀選與綰合

第四章 聖嚴法師的禪法體認及其對大慧宗杲「話頭禪」與宏智正覺「默照禪」的運用

  • 第一節 前言:聖嚴法師傳承曹洞與臨濟兩支法脈
  • 第二節 聖嚴法師對禪法的體認與傳授
  • 第三節 聖嚴法師對話頭禪與默照禪的體認與運用
  • 一、對話頭禪的體認與運用
  • 二、對默照禪的體認與運用
  • 三、對大慧宗杲「話頭禪」與宏智正覺「默照禪」的評價
  • 第四節 結語

第五章 聖嚴法師倡導的念佛方法及對「念佛禪」的詮釋

  • 第一節 前言
  • 第二節 末法、宗教師及修行方法
  • 第三節 三種念佛人與十念記數法
  • 一、三等念佛人與三種念佛人
  • 二、教導印光「十念記數」法
  • 第四節 念佛次第與念佛禪的修持方式
  • 一、依蓮池教法建立次第
  • 二、持名念佛與念佛禪修
  • 第五節 餘論

第六章 聖嚴法師「以禪攝淨」的詮釋及其運用

  • 第一節 前言
  • 第二節 道信「一行三昧」的禪淨雙修
  • 第三節 讚賞永明延壽的「一念成佛論」
  • 第四節 承繼雲棲袾宏的「參究念佛說」
  • 第五節 結語:禪修與往生淨土

第七章 結論

  • 第一節 繼承太虛、東初、印順三位大德的思想
  • 第二節 研究聖嚴法師禪、淨思想的回顧及意見
  •  
  • 徵引文獻

中國大乘佛教之禪淨問題,各有說法與主張。然而,禪淨何爭?蓮宗十三祖印光大師曾說:「法門無量,必須以禪淨二法為本。」「法門無量,唯禪與淨,最為當機。」「法門雖多,其要唯二,曰禪與淨,了脫最易。」以持平心態看待禪、淨兩種修持效益,如輊如軒。因而,此兩種重要行門之「對話」,可令人反思,且於「對話」之辯證過程,增長反思能力。具有反思能力之宗教,比無反思能力之宗教,更具自覺獨立之精神。

「對話」目的,是為了進行轉化,於現今急劇轉變之社會,如不能適應新時代意識,則會面臨萎縮。愈是保守之教派,由於其狹隘個性,而與社會張力產生衝突,而無法具足修持效益。聖嚴法師不但融合禪、淨二者,還為這兩種行門的修持次第做出說明,實為當代人提供修持之龜鑑,俾上、中、下根,皆有遵循。

自從二○○九年一月開始執行「聖嚴思想學術研究計畫」,漸對聖嚴法師之思想及學思歷程,較為深入了解,尤對其討論禪淨之間的問題,令我受益匪淺。修持是件嚴肅的事情,儘管實踐的當下不必是緊繃的,甚至是可以輕鬆而產生愉悅的覺受,但是,對待任何修持,皆不可輕率,方有裨幽明。因此,回望此八年之沉潛,所撰諸文,得趣尤多。或可勒為一集,以饗同志。然而,諸文所成,特須感謝財團法人聖嚴教育基金會董事長蔡清彥教授及執行長楊蓓教授,若非其多年支持,豈能完成諸文。是為序。

陳劍鍠
二○一七年六月
識於香港中文大學人間佛教研究中心

我的淨土觀念,是有層次的不同,而沒有一定的方位差別。人間淨土是最基本的,然後是天國淨土,還有他方佛國淨土,最高的是自心清淨的自性淨土。——聖嚴法師

第一節 為何這裡是「人間」,這裡也是「淨土」?

我們每個人雖明白生活離不開人事物,且有各自須面對的問題,但是不見得能夠妥善處理。我們生存在這個「人間」,對人間事務似乎熟知,但熟知不等於理解。因此,敏銳性較強的人便會思考在「人間」的存在問題,如何把握和領悟「人間」界域的種種事物,讓「人間」的維度盡可能地達到「淨土」的高度。

在佛學裡有一種教說,即在此方的「人間」與在彼方的「淨土」,二者不同,因此,要厭離「此方」人間穢土,欣求「彼方」極樂淨土。這種「此」與「彼」的二元講說,是為了順應眾生的根機而施設,因為絕大部分的眾生在空間的理解上,須給予方向與距離的說法,他們才能有所依止,不致迷茫。因而,祖師大德教導我們遠離「此方」的娑婆世界,直趨「彼方」的佛國淨土,「指方立相」的教說於是產生。這個教說的真正用意,在於教導凡愚眾生對空間距離做出取捨,亦即取「彼」捨「此」,一直無窮地取捨下去,直到最終,則到達究竟,與不取不捨,亦非異轍。不取不捨即是平等心,遠離了分別「彼」與「此」,轉移了二元對立,獲得平等住。此時的境界是心性開解,生機盎然,自由自在。

依據西方極樂世界的經典教示,如《阿彌陀經》所說:「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極樂世界離我們娑婆世界很遠,要經過十萬億佛土才能到達。不過,在《觀無量壽佛經》又說:「世尊告韋提希:汝今知不?阿彌陀佛,去此不遠,汝當繫念,諦觀彼國,淨業成者。」為何世尊會告訴韋提希夫人,阿彌陀佛離此不遠?因為心可包太虛、能量周沙界,所以說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離此不遠,皆在我們的心念之中。如果從心淨則土淨的觀點來看,念佛行者當下心淨,達到一心不亂或是念佛三昧,則能在當下觀想到極樂世界及阿彌陀佛。此時,娑婆穢土成為極樂淨土。

蕅益大師(1599-1655)在《阿彌陀經要解》裡提出六種「信」,信自、信他、信因、信果、信事、信理。其中「信事」者,表示深信現前一念所現的境界不可盡故,依心所現的十方世界亦不可盡。所以說,實在有極樂國在十萬億土之外,最極清淨莊嚴,不同莊生寓言。對「信理」者,表示深信十萬億土,實不出現前介爾一念心之外,以吾人現前一念心性實無外故,西方依正主伴,皆吾人現前一念心中所現影。全事即理,全妄即真,全修即性,全他即自。理、事必須圓融,因為事中有理,理中有事;事依理而成,理依事而圓,達到圓融之境。

從理事圓融的道理而觀,「過十萬億佛土」是如何「經過」十萬億個佛土,而往生到極樂世界?古德告訴我們「經過」十萬億佛土而往生到極樂世界,是在「屈臂」之間,飛錫大師(約741-805)的《念佛三昧寶王論》說:「今之念佛生於淨土,亦一念善業成,即登極樂。猶如屈臂,前一念五陰滅,後一念五陰生,如蠟印印泥,印壞文成,尚不須兩念。」這個意思是指,從娑婆世界往生到極樂世界,只在「剎那」之間。其實,說「剎那」也不太正確,應該說是沒有「時間差」,一口氣「呼」出時,斷氣之時,便是往生時。當進入到一切諸法唯心所現的理趣時,空間已被打破,因為「空間」是我們眾生業力所幻化出來,我們現處的「空間」觀念,不是實存的。真實空間的呈現不是我們目前現觀感受的情況,目前的感受是依據我們的妄識所產生。所以,古德教導我們不要執著,不要執取妄識所產生的一切,道理就在此。「空間」是可以「芥子納須彌」、「須彌納芥子」,大小互融,彼此無礙。芥子如此細小,怎麼能夠容納一座須彌山?《大方廣佛華嚴經》云:「以不可說世界入一微塵神力自在;於一微塵中顯現一切法界。」這對我們人類眾生而言,是不可思議的境界。再者,《金剛經》有云:「諸恆河所有沙數佛世界,如是寧為多不?」表明宇宙間有恆河沙這麼多的無量無數的佛世界,然而,無論多麼寬廣的太虛,數量多麼龐大的佛世界,都包含在「心」內。此說如果能夠成立,「過十萬億佛土」便是在「當下」。

第一節 前言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卷五至卷六,教示二十五種圓通法門。其中「淨念相繼」出自第二十四圓通法門,是為「念佛圓通」,乃大勢至菩薩之法門;「入流亡所」出自第二十五圓通法門,是為「耳根圓通」,乃觀世音菩薩之法門。晚清以來〈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以下簡稱〈念佛圓通章〉)受到修持淨土法門的行者重視,並廣為宣講,註疏、講義、句解、要義等等著作陸續面世,尤其〈念佛圓通章〉經印光極力倡導,並列為淨土教門的主要經典後,遂使此經成為修習淨土法門者爭相研習的重要經典之一。再者,〈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以下簡稱〈耳根圓通章〉)在歷來註解《楞嚴經》的古德著作中便給予極大關注,其內容要義亦為近來研究《楞嚴經》的專著所引介、推考,其中以胡健財《大佛頂首楞嚴經「耳根圓修」之研究》的闡述最為詳備。然而,對觀世音菩薩的「耳根圓修」要義,當今要以聖嚴法師的詮釋最廣泛、詳盡,法師除了著有《觀音妙智-觀音菩薩耳根圓通法門講要》、《聖嚴法師教觀音法門》之外,《聖嚴法師教淨土法門》、《念佛生淨土》等等著作,對論列「耳根圓通」及「念佛圓通」之處甚多,左右疏記,悉力標駁毫釐同異,要於融而聯之,頗值觀察,尤其納入念佛法門為禪修行法,雙舉「耳根圓通」及「念佛圓通」而詮釋淨心法要,達致他所提倡的「提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之宗旨。

本章有關《首楞嚴經》的疑偽問題不加以論述,擬直接從聖嚴法師對「淨念相繼」、「入流亡所」的詮釋觀點,考辨其思想源流,辨章其學術動向。聖嚴法師「建設人間淨土」的思想淵源極為泓窈,他提倡的「人間淨土」思想跟「淨念相繼」、「入流亡所」的實踐手段有直接關係。析釐此間關係,能有不同面向來考察法師「建設人間淨土」的思想動向。這對研究法師的思想,當別有啟發。

第一節 前言

聖嚴法師曾分析中國佛教自宋以來的修持情況,指出:「中國佛教,以禪宗為主流,而以西方淨土的念佛法門,對廣大群眾做普遍的救濟,所謂『家家彌陀,戶戶觀音』,使得無緣來過叢林修道生活的一般大眾,也有修行佛法的得度因緣。這是宋以來中國佛法的實況。」此情況延至現代,亦然如此。而且也發生在農禪寺,農禪寺有「般若禪坐會」及「福慧念佛會」。「禪坐會」是民國六十八年(1979)成立,提供給曾在文化館或農禪寺打過禪七的人,每星期都有打坐共修的機會,參加者總有幾十人到百來人;以「禪坐會」為基礎,進一步有「般若禪坐會」的籌組。另外,「念佛會」成立於民國七十一年(1982),是為一些自覺不適合打坐參禪,但也很喜歡農禪寺的信徒所發起,聖嚴法師藉此念佛法門接引根性不同的人。

法師特別強調:「我要說明的是,由於農禪寺舉辦禪七、禪訓等的活動,許多人便認為我們專事禪修,跟阿彌陀佛的念佛法門是無關的。其實我們一年舉辦兩次禪七,也舉行兩次佛七。本寺有禪坐會,也有念佛會。」而且「農禪寺週六念佛會的盛況,始終都超過週日禪坐會的人數。」尤有甚者,法師以自己的修行體驗做出說明:「我們法鼓山農禪寺,雖然以指導禪修聞名,但是我的修持基礎,是從念佛開始。最早參加的團體共修,便是少年時代在狼山打佛七;最早主持共修,便是一九六○年代應邀在臺灣屏東的東山寺擔任主七和尚。」可見,法師雖以教授禪法為主,但仍重視念佛法門。他指出:「念佛和禪本不相牴觸,從宋以後,更有合流的跡象。農禪寺兩方面同時並進,情況也愈來愈好。」後來的法鼓山亦沿襲這個傳統,在修行方面使得許多佛化家庭,變成了佛堂、蓮社,符合法師所提倡的運動「戶戶蓮社,家家禪堂」運動。

雖然聖嚴法師極為重視彌陀淨土法門,並有多部這方面的專著,但法師有以「以禪攝淨」的方式來淨化人心,推動心靈環保,達致建設人間淨土的目的。這跟他承繼東初老和尚與靈源長老的禪宗法脈頗有關聯,法師同時傳承臨濟、曹洞二法脈,以此二法做為個人修行法要,亦以此二法接引信眾。他於一九七六年應邀赴美,開始指導禪修,並將個人的體悟透過層次化的說明來教導禪修者。法師一再強調建立禪修的方法次第,對於現代信眾而言,有無比助益。足見,他是極為重視以禪修方式來淨化人心,推動心靈環保。而且,此「以禪攝淨」的命題可從他對於永明延壽及蕅益智旭所常提的「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中,看出大體風貌。

聖嚴法師亦常舉禪宗四祖道信《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門》以《文殊師利所說摩訶般若波羅蜜經》所說的念佛法門,結合《觀無量壽佛經》所教示的「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來說明禪門也用持名念佛,並且進一步指稱「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的主張及其行持,正符合《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所說「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的道理。基於上述背景,本章將對聖嚴法師「以禪攝淨」之思想做出探討,首先考察聖嚴法師對道信「一行三昧」的論題,闡述禪淨雙修的可行性及禪宗如何使用念佛法門,從中確立禪、淨的主從關係;接續對他所讚賞的永明延壽的「一念成佛論」做出解釋。在法師的闡述下,永明延壽的觀點不但啟發人間淨土的踐履,也提供人間淨土的理論依據;最後檢視他如何承繼雲棲袾宏的「參究念佛說」,考察其禪觀與淨土思想。希望對他所提倡的「提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的理念,能夠標駁同異,以供教界及學界參酌。

TOP
 
法鼓文化 版權所有
© 201
7 Dharma Drum Publishing. All Rights Reserved.
客服問題請洽:[email protected] /客服專線電話:02-2896-1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