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電子報由法鼓文化心靈網路書店發送,若您不想收到此電子報,請按下 取消訂閱::
     
第427期/2019年03月05日發行‧每個月初發行


【本期專題】與記憶的美好告別
【訂閱方案】【好願同行】人生訂閱案
【精選專欄】【清心自在】師父之所以為師父——信行寺禪七心得
【法鼓訊息】讓悲傷不悲傷 法鼓山辦「悟吧!二日營」
購買本期雜誌
訂閱人生雜誌電子報
觀看427期目錄
 

與記憶的美好告別

認知障礙,修行無礙


「不過是不方便一點而已。」
對認知症者,如果能這麼想,
也許很多問題就不再是問題。
「沒關係,就慢一點。」如果認知症者被這樣溫柔對待,
應該也會溫柔地對待別人吧!
這堂課,是進入老後社會的我們所該認真學習的。

■ 釋演真

(李東陽 攝)

 

曾有人對聖嚴法師說:「我現在身體健康、家庭美滿、事業有成、財富無虞,十分幸福滿足。」法師反問:「如果有一天這些都沒了,你就不幸福滿足了嗎?」同樣地,我們常說知識就是力量,於是勤奮學習、博聞強記、辛苦工作,不斷累積知識及技能,以成為有用的人……但如果有一天,這些都消逝了,我們還能自信且尊嚴地走下去嗎?

隨著醫學科技的進步,老病死不再是一瞬間的事,它可能延續十數年,甚至伴隨著身心功能、理性認知的剝落,使得人一向被認為勝於其他動物的價值──「我」之所以為「我」,獨一無二的記憶與心智,都一一隨風而逝時,其所引發的恐慌,更甚於其他疾病。

電影《我想念我自己》(Still Alice)中,罹患早發性阿茲海默症的女主角愛麗絲曾說:「當我們偏離了原本的自己,誰還會正視我們?我們的怪異行為和語無倫次,改變了別人對我們的觀點,也改變了我們對自己的觀點。」她甚至傷感地說:「真希望我得的是癌症。」

最後留在手中的價值卡

心理工作坊有個常玩的遊戲:每位玩家手上握有十張空白價值卡,玩家在卡片上寫下自己認為最重要的事物,接著在每一輪遊戲中依序捨棄。同樣的過程,何嘗不是活生生地搬演在失智症患者和家屬身上,甚至沒有選擇的餘地:對熟悉環境的模糊、效率生活的瓦解、閃耀才能的消逝、記憶流逝的空洞,乃至親密關係轉為陌生,以及自我逐漸模糊……這勢必失去的過程,讓許多病人和家屬充滿沮喪、挫敗及驚慌。遊戲中,逐漸捨棄的價值卡, 會告訴我們人生最重要的事;失智症不也是如此?

以往,人們昧於對「失智症」的認識,總汙名化為「老番顛」或「癡呆症」,目前日本、香港正式將其更名為「認知症」或「認知障礙症」,以減少望文生義的偏見,不僅為了尊重患者及家屬,更希望透過中性、客觀的症狀陳述,增加患者的自我認同,以及持續有意義的生活。

著有《失智症的我,想告訴你們的事》的佐藤雅彥,就以患者立場真切告白:「其實只要能夠懷抱著熱情生活,本身就是一件了不起的事。」今年91歲的林添發爺爺,在73歲那年被確診罹患失智症,失智初期,連國語、臺語都忘失了,只記得年輕時認真學過的日語,有人請他開班教日語,儘管擔心,但憑著「既然人家需要,我就試試看」的信念,加上籌辦關懷獨居老人的志工隊,忙著忙著,失智症竟不藥而癒。原本只有高中學歷的他,2018年更拿到南華大學碩士學位,他的生命歷程,著實鼓舞人心。

不欠債的歸零生活

行醫34年,臺灣失智症權威劉秀枝醫師,退休前後持續在媒體上傳遞正確的失智症知識,不僅鼓勵失智症患者「維持既有功能,有尊嚴的生活」,更親身實踐,指出正向看待老年、規律健康生活、多學習多活動、享受當下,就是預防失智症、自在熟齡的不二法門。

「活得快樂,病得健康,老得有希望,死得有尊嚴。」聖嚴法師這十八字箴言,看似簡單樸實,卻蘊含佛教最深刻的生命觀及智慧。對此深有感觸的法鼓文化總監果賢法師分享,生、老、病、死是每個人必經的過程,但每個人境遇都不同,那是因為自己的業力、業緣而展現的獨家版;重要的是,當我們遇到疾病時,如何心無罣礙、無有恐怖,坦然接受。聖嚴法師所說:「懂因果,凡事不會怨尤;明因緣,凡事不會強求。」是佛法送我們的最好禮物。

長期投入善生及善終關懷的法鼓文理學院校長惠敏法師,更進一步指出緣起的生活觀。如實面對失智症因緣,從最根本的「戒、定、慧」做起──養成良好生活習慣、終身學習;維持永續、合理、良性循環的「不欠債」生活──不欠身體、不欠生活的債;把握每個當下盡心盡力,便毋須擔憂。這就是修行,更是疾病預防之道;即使生病了,也能身苦心不苦。

在《優雅的老年》一書中,作者斯諾登博士發表了關於阿茲海默症的「修女研究」。其中最令人驚訝的是,678位去世後捐贈大腦以供研究的修女,有68位大腦解剖呈現中度和重度阿茲海默症病理變化,但其中五分之一的修女,生前並沒有阿茲海默症的症狀;揭示儘管腦內已明顯病變,仍可靠後天努力讓症狀不出現,享受自在老年。

作者在書中還特別提到,修女研究有兩項關鍵因素無法量化呈現,卻至關緊要:一是修女們深刻的修行經驗,二是團體支持的力量。這二大支柱,對一般人來講也尤其重要。

家庭力量的支撐,不僅提供安穩照顧、情感支持,更能刺激大腦,鼓勵失智症患者積極面對人生。遠東聯合診所身心科專任主治醫師吳佳璇,分享自身照護父親的經驗:「與失智症患者相處,不是將對方拉回現實,而是要走進他的世界。」此外,不過度期待、適時表達感謝,讓她為父親的好體力感到高興之餘,更珍惜與他相處的時光。

身為佛教徒的會計師Suling Chang,除了為患病的父親安排規律生活,定期針灸、復健、運動外,更加入固定聽經、念佛的學佛行程。往後,「阿彌陀佛」不僅成為親子間最佳的溝通橋樑,更為父親帶來不可思議的安定力量。

熟悉的生活環境,更是讓失智者安心生活不可或缺的一環。國內居家安寧療護重要推手、臺北市聯合醫院總院長黃勝堅醫師,便倡議「介入生活,守護生命」,在臺北市推動以「人」為本、以「社區」為基礎的長照服務體系,致力於社區「醫養結合」,希望提昇大眾「生命識能」,打造讓失能、失智患者可以安心的友善社區。

「這個社會不只是效率優先,希望也可以是一個溫柔對待老年人、身心障礙者,以及弱勢者的社會。」這是身為失智者的佐藤雅彥所衷心企盼的。

(摘錄,更多內容請看人生雜誌427期

【清心自在】

師父之所以為師父——信行寺禪七心得


因著拍攝聖嚴法師紀錄片的因緣,
導演張釗維參加了生平第一次禪七,
聖嚴法師的影音開示,令他大大驚豔,也帶來深刻的反思……
為他在身心的安定上,烙下了深刻的印記;
在智性的認知上,也有著強大的激發。

■張釗維(CNEX共同創辦人暨製作總監,聖嚴法師紀錄片《本來面目》導演)


以前聽朋友提過打禪七非常受益,鼓勵我去;那時,感覺這對我來說是一個坎,不知何時才能跨過去。一方面我比較散漫,不容易遵從一個固定的秩序或規則;另一方面,自知耐性不足,要在蒲團上盤腿坐七天,於我,那情景著實難以想像。

臺東打七初體驗

然而,拜參與聖嚴師父紀錄片的因緣,2017年初春參加了三天的自我超越禪修營,過程很順利,沒有任何不適應,這讓我有了挑戰禪七的信心,於是開始醞釀報名。一直到2018年中,感覺時候到了,在聖基會友人的介紹之下,報上了信行寺的初階禪七。

出發前,紀錄片團隊的同事半開玩笑地跟我說,期待我打完禪七回來,影片能有很大的躍進;我說,這不行,打禪七就是打禪七,不能預設任何目的。其實,這段時間,我正在反思自己內在的攀緣心,因此,不免小小期待,禪七對於消除攀緣心能有幫助。

整個八天七夜的過程,其實跟自我超越營的經驗差不多。我本來就話不多,禁語不是難項;但這次有兩個問題一直困擾我:一是上回自我超越營的時候,腿都很乖,而在這第一次的禪七,大腿根部卻經常在半支香左右時,開始發疼,並且愈來愈疼。後來我用毯子捲起來墊在大腿下方,試過幾次以後,總算在最後兩天,打坐時都能坐完一支香。

另一個困擾是四點就得起床。這對平常需要九小時睡眠的我來說,還滿痛苦的,甚至會有起床氣。但是,後來我想重要的是要隨順這個環境,找到在其中適應、讓自己自在的辦法。之後,也就漸漸習慣了。

禪七的總護法師比我預期的要年輕許多,是演字輩的演捨法師。禪眾的年紀大多比他大,但是他很能hold住全場,也很有自己的方法與風格,這讓我印象深刻,也為法鼓山在聖嚴師父圓寂十年之後,能夠持續培養出具備大將之風的法師群體,而感到佩服與開心。小參時,果興法師對於我的問題,一方面專注傾聽,一方面能夠準確理解與抓住問題的核心,並給予引導。他看著我發問的認真眼神,至今還鮮活地印在腦海,至於後續能否有效果,那是自己必須去咀嚼與努力精進的。

令人驚豔的開示

但是最讓我感觸良多的,是聖嚴師父的初階禪七系列開示,用「驚豔」二字來形容,絕不為過。之前,因為參與師父紀錄片製作的緣故,閱讀過不少師父的文字,也看過他的一些影音開示,對師父的禪法與觀念略有所知。但是初階禪七的系列開示,卻讓我對「師父之所以為師父」,以及宗教的根本生命力,有著更深一層的體認。

初階禪七的開示,從第一天到第七天,一共是二十八段,由淺而深,次第分明。比方說,一開始是關於參加禪七的心態;接著,是調整身心的方法;然後,要我們放鬆身心,以及如何對治昏沉與妄念。到了第三天,就開始提示一些觀念性的思維,包括如何面對孤立的自己,以及如何體會以扇子捕捉羽毛的感覺。如是,隨著一步一步的引導,讓禪眾逐漸進入深水區。

師父開示的語態與方式,經常是用生動的故事或是比喻,談笑風生,舉重若輕。講到要緊處或是幽默處,禪眾都會馬上有所反應,好像師父本人就在禪堂現場一般,活生生。

我對於這種形式簡單的影像開示,能夠跟當場觀眾產生當下的緊密互動,感到非常驚異;身為影像工作者,我添油加醋最終完成的作品,還不見得能夠有這樣的效果。但繼而一想,這應該也不足為奇;師父自己禪修工夫精到,同時也有三十年指導禪眾的經驗,他非常了解像我這樣的初階禪者,每一天的身心狀態,甚至一時一刻的變化。而他的開示,就完全依著這身心變化的生發與轉折而適時出現,因此儘管已經是十幾年前的錄影,今天看起來,毫無違和感。

以前聽過一些身心靈的講座,並未有這樣的體會。講者經常是想盡辦法,運用各種故事比喻,乃至笑話,來調動聽眾的思緒與情緒,但我總會在某個片刻產生疏離感,覺得只是在欣賞一個故事或笑話而已,跟自己沒有特別的關係;講者的天線頻率未能總是對到我的天線頻率。

但師父的初階禪七開示,無疑地很能在禪堂的那個時空中,抓住禪眾的心緒,潤物細無聲地植入必要的觀念與方法。這讓我見識到,一個真正的宗教家,他的能力展現,不一定是他熟讀經典,或是能夠主持大型儀式,而是他能夠在這類與他者當面溝通互動的時刻,以沒有罣礙的「率真」,展現出一種令他者心領神會進而心悅誠服的「當機」。

當我感受到這一點時,才意識到,這恐怕就是宗教真正的核心所在,而不僅是過去我所以為的經典研讀、修行神通、念誦儀軌等。正如同佛經裡頭的「如是我聞」,那些佛陀的話語,都是因著弟子在一時一地的特定狀態,而在現場以無罣礙的率真,「當機」地給出回應與指引。而我相信,不僅是在佛教,也在其他正信的宗教裡頭,宗教師們的率真與當機,正是那個宗教留給人類社會的典範,也是最珍貴的精神資產。

 

(摘錄,更多內容請看人生雜誌427期

  讓悲傷不悲傷 法鼓山辦「悟吧!二日營」
 

面對一期生命的結束,我們如何轉化悲傷為力量,讓悲傷不悲傷?法鼓山世界青年會將於/22(五)~3/24(日),推出適合年輕族群的「悟吧!二日營」,從「臨終關懷」、「練習說再見」、「佛教生命觀」等議題,帶領對生死存有困惑、對無常感到憂懼的青年,從長照、醫學、宗教角度,學習面對生死的慈悲與智慧,體會有限生命卻有無限意義……more

 
  「海」好有您 齋明別苑號召青年攜手淨灘
 

海岸污染問題近年日趨嚴重,不僅影響生態平衡,也影響人類健康。法鼓山桃園齋明別苑號召16~35歲的青年朋友,於3/10(日)上午一同前往金山中角沙珠灣淨灘,午後則至法鼓山世界佛教教育園區體驗禪修,在拾起件件滯留海岸的垃圾同時,也將心中的煩惱一一放下,還給海岸一片清「境」,也為自己帶來一刻清靜......more

 
 
 
除本電子報之外,法鼓文化心靈網路書店並發行下列電子報,歡迎訂閱

>>心靈電子報 >>素食聰明吃電子報 >>人生雜誌電子報 >>智慧掌中書電子報 >>文摘報

>>修行電子報 >>佛法詢問台電子報 >>經典學院電子報 >>心靈網路書店好康報 >>大師密碼電子報
關於法鼓文化   |  人才招募   |  隱私權保護   |  實體店面   |  客服信箱
法鼓文化 版權所有
© 2019 Dharma Drum Publishing. All Rights Reserved
客服專線電話:02-2896-1600 服務時間:週一~週五 9:00~1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