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電子報由心靈網路書店發送,若您不想收到此電子報,請按下取消訂閱::

第784期 / 2018年12月12日‧每週三發行

來看看素超人吧!「默」是指不用語言文字,沒有心的思惟,而「照」指的是心的清楚明白、寬宏廣大。

默照就像一面鏡子,形影自由自在地在面前出現,它卻保持完全靜止。任何方法都能把心安住在當下一刻,但運用默照甚至連當下一刻都能放下。 ——聖嚴法師

宋朝時,曹洞宗的宏智正覺禪師教導默照的法門,也留下一些作品,讓我們得以從中很清楚地了解默照的範疇。宏智之前的禪師也曾對這種修行法門留下了一些重要的教誨,像六祖惠能的再傳弟子石頭希遷(七○○.七九○)的《參同契》,另一部經典之作就是曹洞宗的合創人洞山良价(八○七.八六九)的〈寶鏡三昧歌〉。

這個修行法門中,「默」是指不用語言文字,沒有心的思惟,而「照」指的是心的清楚明白、寬宏廣大。當證悟到默照的最高境界時,就能不用思惟地回應萬事萬物。這就是智慧。默照的因地就是心無雜念的修行,心是在全然清楚的狀態中,這就是默照的修行方法。

讓我們來看宏智禪師作品的第一段:

  曠遠無畛,清淨發光,其靈而無所礙,其明而無所照,可謂虛而自明,其明自淨,超因緣離能所。其妙而存,其照也廓,又不可以有無言 象擬議也。卻於箇裡樞機,旋關捩活,隨應不勤,大用無滯。

默中有照,照中有默——兩者密不可分。若是默照分離,就只是變成修習止以進入定,修習觀以進入慧。只修習默照中的默,容易進入靜止中的定。但若真正修習默照,就不會進入定,因為這種修行的開闊廣大能避免停滯。這是因為在默中有流暢的智慧,生機蓬勃,活活潑潑。因此,在默照中並不進入定,至少不是完全靜止的那種定。若要說那是定的話,那會是大定,處於大定中的人能在各種情境中自由自在地發揮作用。

宏智禪師的文章並不是修習默照的手冊,而是展現他在這種修行法門中的證悟。從這篇文章我們學到一個指導原則:默和照是不可分的。修行時,我們要謹守這個原則,當我們靜心時,不要讓它變成停滯,而要保持清醒明白,不要只停留在止中。維持這種清明,就不會生起雜念。因此,務必謹記默照同時的本質。依照這篇文章的順序,我先談照,再談默,再談默照的統一。

  曠遠無畛,清淨發光。

當本所具有的真心明照時,它是廣闊無邊的 —廣大開放,開闊無限,徹底純淨,不為念頭和苦惱所污染。在你自己的修行中,能夠說自己的心是光明而無限的嗎?其實,我們的心的範圍往往窄化到只執著於自己的身體。更可憐的是,我們甚至無法維持對於自己身體的覺知。我們的思惟很快就會轉移到子虛烏有之地,想這想那,或者因為昏沉而睡著。

有沒有可能突然進入這種曠遠無畛、清淨無染的境界呢?是有可能的。誰做得到呢?我們知道其中一位就是六祖惠能,儘管他不識字,但一聽到《金剛經》裡的幾句話就開悟了。而宏智禪師本人則跟隨丹霞子淳禪師修行超過十年。因此,我們是有可能體悟到這個境界,但需要堅穩的修行基礎。

有沒有可能在基礎的層次就證悟呢?是有可能的。觀呼吸,參公案、話頭,或只管打坐時,都有可能開悟。問題並不是某一個法門能不能讓你開悟,而是你能不能隨時隨地都沒有雜念,一心一意專注於手邊的事。吃飯時,你是不是全心全意,除了吃飯之外沒有任何其他念頭?打坐時,你是不是全心全意只管打坐?如果做每件事都能一心一意,沒有散亂,總是在方法上,開悟只是遲早的事。

當只剩下方法,沒有思慮,沒有情緒的波動時,就能體驗到無限的時間和寬廣的空間。這是好現象,但還不是開悟,因為依然殘留著自我(如果自我感也脫落,那就會是開悟)。我們把這稱為「統一心」。如果能體驗到這個,就不會輕易放棄修行打坐。

從這些文字的意象中,我們多少可以體會到一些:心廣大開闊,沒有限制。這裡的「清」字在中文裡還有其他意思,像是清新、清洗。想像自己擺脫了感情上的苦惱、攪擾或心的限制,只有純潔、清淨、清新的智慧不假自作,自由自在地發揮作用。單單是想像這個光景就很愉悅了,更別說去體驗了。

  其靈而無所礙,其明而無所照。

中文裡的「靈」也帶有靈巧、靈活的意思。因此,這裡說的是某種生動、活潑、靈巧、無礙的東西。雖然這些描述隱含著活動,但宏智禪師所指的並不是動中的東西。如果想像某件東西完全沒有障礙,廣大無礙,那其實就是不動的。同樣地,靈的活潑與任何可能的障礙無關,因為並沒有任何障礙。既然不去哪裡也沒有什麼東西要來,就不需要動。因此,默照中這個生動活潑的性質其實是不動的——這就是默。

如果嘗試以「止」的比喻來描述默照中默的一面,就可能會把它當成是死氣沉沉、停滯、甚至是無用的。但是一個開悟者的心並不是死的,相反地,它是很活潑的。因此,開悟狀態中的默心既生動、有力,同時又無礙。「生動」、「有力」暗示著活動,但全然的清明卻是不動的。那種止具有無限的潛能,因此會是非常活潑的。這是默的功能。

有些人也許會想:「我在修習默照,就該照某個東西」,好像修行是某種探照燈一般。但太陽並非有意照射在任何東西上,而是我們覺知到它的光和熱。「其明」指的是心雖然明,卻不是有意照任何東西 —這種清明是沒有自我的。同樣的觀念也出現於佛經中:佛菩薩救度無量眾生,卻無任一眾生得到救度。並不是佛菩薩不幫助眾生,而是眾生得到了佛法之光因而幫助了自己。

◎ 摘自:《無法之法:聖嚴法師默照禪法旨要

 
 

佛法教我們少欲、離欲,
又要我們廣結善緣、普度眾生,
這兩者是不會有衝突的,
前者能出離苦海,
後者能增長福慧,
自利利他,
終究成佛。 《心的經典:心經新釋

 

如何自我要求並提昇自我?

■ 聖嚴法師

如何提昇自我?這要從提昇能力和人格昇華兩方面來進行。如果自己能力不足,就要謙虛地學習;如果已承擔某項工作,即使做得慢、做得差,仍必須全力以赴,追求更高的品質。能力改進的同時,也是在提昇自我,腳踏實地來充實自己、加強自己的能力,這就是能力的提昇。

但是,僅僅提昇專業或處事能力是不夠的。許多人做事能力很好,但是品德不夠好。品德是什麼?就是自己的人生觀,以及自己對他人的心態,這兩種相加就是品德。如果對人放不下,這樣的人品德一定有問題,而且常常是在情緒之中打滾,也因為自己有情緒,周圍的人也跟著受到波及,也就是所謂的池魚之殃了。

慈悲沒有敵人

有些人心地很好,待人友善,不存壞心眼,卻常常被人傷害,為什麼?因為自己的情緒很容易波動,一波動,就被人傷害了。多數人都認為是他人傷害了自己,實際上不是他人傷害自己,而是自己很容易受到影響。如果能夠有些安定力,以及隨時隨地存有受挫折、受批評的心理準備,經常調整自己,就能夠不受環境影響了。

如果是遇到解決不了的問題,該怎麼辦?就念「阿彌陀佛」聖號。這樣,情緒就不會波動,也不會受人事的影響而動搖。而當我們心理不平衡時,最吃虧倒楣的其實就是自己,那才是真正累人和痛苦的,所以煩惱要比工作上的疲累更可怕。

我們和所有的人都一樣是眾生,所以不需要自視過高;不過,雖然我們是普通凡夫,但還是要學習菩薩的慈悲精神。慈悲就是沒有敵人,沒有敵人的意思,就是包容所有的人,不僅是親人,連敵人也要包容。

包容並不等於是犧牲自我,而是把他人視為自己的一部分。因為息息相關、唇齒相依,所以彼此守望相助。小至家庭,大至國家,只要一個人動,整體都會受到直接或間接的影響。

由於「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觀念,使得在職場上存在著一種情況,認為只要贏過對方,讓對方倒下去,自己才能夠往上爬、站起來。其實這個觀念是錯誤的,競爭不是要將對方打倒、比下去,而是每個人努力地提昇自我。自己的成長亦會帶動他人的成長,當我們每個人都成長了,自然會產生彼此的包容力。而「自他不二」,亦即自己和同仁之間是一體的,不分彼此,能夠達到這樣的程度,就會非常快樂。

對自己也要慈悲

相反地,如果心存敵人,那麼時時刻刻都會感到有敵人出現。譬如他人工作表現比自己好,自己心裡放不下,就產生了敵人;心中嘀咕著他人工作表現比自己差,那也是敵人。所以,當沒有包容心、沒有慈悲心時,處處都有敵人。有時甚至於自己就是自己的敵人,譬如自己和自己比較,高估自己,或是自我要求過高,一旦要求不到就恨自己、看不起自己。

慈悲不僅是對他人,也要慈悲自己是個眾生,原諒自己。譬如當自己煩惱不已、放不下自己的時候,不要過於刻薄嚴苛地要求自己,畢竟自己只是普通人,如果自我要求過高,希望一定非要達到什麼程度不可,結果通常是自己更加痛苦。譬如有人一定要考上醫學院,但是沒有評估自己本身是不是具有考上的條件,最後難免失望。因此奉勸大家,一者要自我學習成長以提昇能力、品德,同時也要存著「盡心盡力第一」的態度,才不會自惱惱人。

◎ 本文摘錄自:《平安無事》,原文收錄於《帶著禪心去上班

紓壓禪:上班族40則紓壓指引

/聖嚴法師;法鼓文化編輯部選編


工作壓力大嗎?如何轉危為安呢?體驗紓壓禪的紓壓妙法,讓你把壓力轉為活力!
善觀因緣及因果,淡化煩惱與得失,不論處於職場的天堂或地獄,與自己同在……<more>

 

跨越自尊陷阱:教出自信與慈悲的孩子
/寶莉.楊艾森德斯


你是個對孩子盡心盡力,卻仍為教養問題頭疼的家長嗎?

本書檢視自尊與自信的真義,重新為「優秀」下定義,為你帶來最具深度與啟發的教養智慧。……<more>

 
 
 

法鼓山的方向:理念
/聖嚴法師

法鼓山的理念,是建設法鼓山的基礎,也是修行的根本:〈四眾佛子共勉語〉是法鼓山四眾弟子必背的「心經」,助人時時回歸法鼓山的方向。清楚法鼓山的理念、精神、方針與方法,便能凝聚「法鼓山的共識」。

法鼓山的四大堅持:堅持理念、堅持三大教育、堅持四種環保、堅持漢傳禪佛教,即是法鼓山不變的方向......<more>

 

當下即自由

/傑克.康菲爾德Jack Kornfield
「心靈的自由不可思議、高貴且單純。不管怎樣,我們這一生都能活得自由自在,並擁有愛的能力。」──傑克.康菲爾德

生命有時輕鬆、有時充滿挑戰、有時則讓人深陷苦痛。就算身處動盪環境,情況糟糕至極,你都能深吸一口氣,放鬆身心,記住勇氣與自由都在心底,等待著覺醒……<more>

除本電子報之外,心靈網路書店同時發行下列電子報,歡迎訂閱
 

法鼓文化 版權所有
© 2018 Dharma Drum Publishing. All Rights Reserved
客服專線電話:02-2896-1600 服務時間:週一~週五 9:00~1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