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電子報由心靈網路書店發送,若您不想收到此電子報,請按下取消訂閱::

第782期 / 2018年11月28日‧每週三發行

來看看素超人吧! 「悟」而不「誤」,過覺醒的生活

■ 聖嚴法師

什麼是悟?

我們先說什麼是悟。一般所說的悟是理解、啟發、醒覺、相對的意思。所謂理解就是過去不知道的,現在知道了。可能諸位小時候都有被人捉弄的經驗;例如有人在你背後把你的眼睛一矇,叫你猜是誰。你呢,是怎麼也猜不著,等到對方一放手,你掉頭一看,便說:「啊!原來是你啊!」這就是開悟。

啟發呢?是旁敲側擊地讓你了解,對於你不知道的事,怎麼解釋你也不懂時,用一種比喻或其他方法,讓你從另外一面去想像那是什麼東西。醒覺呢?本來是懵懵懂懂、糊裡糊塗,但是一旦有人提醒你,你會恍然道:「哦!原來是這個樣子啊!我過去不知道,現在知道了。」

相對呢?就是互相面對面。有人是對面不相識,相見不相認的。諸位大概有過類似經驗吧!在四個月前,發生一件很有趣的事,就是前任的臺北市長楊金欉先生,他想皈依三寶,結果他太太的閨友是我的皈依弟子,楊市長也就決定來北投皈依。皈依儀式結束後,我請他到客廳坐。他看到我客廳掛的字上寫有「聖嚴法師」,才驚奇地叫道:「啊!你就是聖嚴法師。」

佛教中所說的悟,從大乘經典而言,例如《楞嚴經》中說到,迷的人正是在迷的路上走,而悟的人是從迷中得悟,要靠有人指示他如何轉迷為悟。《法華經》的〈方便品〉則說:諸佛世尊示現在世間一定是有原因的,是什麼原因呢?就是要使眾生開佛知見,使眾生得到究竟清淨,使眾生知道佛的知見是什麼,最後,使眾生進入佛的知見。因此天台宗說:佛出現世間是為了四個字,就是「開示悟入」;開眾生的佛知見,示眾生的佛知見,使眾生悟到佛的知見,然後進入佛的知見。佛教裡將法師說法叫開示,也就是此意。

我今晚在這兒也可以說是開示,開示諸位的佛知見,而使諸位能悟入佛的知見。從《法華經》的定義來說,所有的佛法都在於使眾生悟入佛的知見。佛的知見是什麼呢?是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無相就是實相,就是無我的意思,也就是無執著的意思。

另從禪宗祖師們而言,例如佛眼禪師曾說:「迷者迷悟,悟者悟迷;悟者知方向,迷者以南為北。」迷悟其實是同樣的東西。可是迷的人總是放不下、丟不開、捨不得,而悟的人覺得一切都非常自然。貪是不好的,貪心是一種煩惱,特別是貪財。其他像貪睡、貪利、貪名、貪色、貪地位等,只要是貪任何東西都是不好的。

有人問我,如果說要錢即是貪,那我不是不要做生意了?而佛教不也在鼓勵人布施、鼓勵人做功德,這是不是也是貪呢?我說,如果寺院收的錢進了我的口袋,由我私人支配來用,那就是貪。如果這錢拿來維持寺院的種種活動,而這些活動都是為了弘法、為讓眾生得益的,那就不叫貪。又有人問:我們公司賺了錢拿來回饋社會,我們經營的事業也是為了大眾的利益,那也叫貪嗎?我說,當然不是。

因此,凡是以自我為中心所追求的一切叫貪,並非為了個人、自我而做的任何事就不叫作貪。禪宗祖師們說的悟,是指悟到我們不必要執著以自我為中心,所以能夠放下一切。能夠放下的人才是有擔當的。也就是說愈能夠放下的人,他的心量愈大,那他的悟境也就更高深了。

悟的種類

至於悟的種類,可分為世間的悟與佛教所說的悟。首先來看,世間的悟可分二類:靈感的啟發、神示天啟。所謂靈感,是說詩人、畫家、小說家藉以來創作的靈思。有一次我在美國碰到一位畫家兼攝影家,他正在看一片樹葉,有一片枯黃的葉子掉在地上,還有被蟲咬齧的痕跡。後來他拍攝那片葉子。

我問他樹葉有什麼好看?他說:「我看到了宇宙全體的原理,我看到上帝來跟我說話,也看到佛在裡面說法。它這裡頭有完整的美,也有殘缺不全的美。我看到整個自然界的發展史,我簡直可寫一本很厚的書來寫今天的發現。」諸位有這種經驗嗎?

還有次我看到一位詩人在觀察螞蟻上樹,見他眼神跟螞蟻上上下下,不斷爬來爬去。我問他到底在跟?哪隻螞蟻呢?他說他在看牠們的總司令。我聽得呆了。這只是藝術家們的觀察和聯想,事實上並不一定是那樣。
我們來看看,臺灣洪通的畫。洪通畫的畫裡,人的頭上可以長花,花的上面可長出人,就像樹上有鳥,鳥的頭上也可生出樹,這是他的靈感。我又遇過一個小男孩,他躲在桌子底下,我問他在幹什麼?他告訴我說桌子下面有好多人。我一看根本沒人。他指著桌子的腳、椅子的腿還有桌子的紋路給我看,說這是誰、那是誰,並說:「我的爸爸就像這個樣子。」

接下來我們談神示天啟,這可以說是民間宗教信仰的一種現象。諸位是否見過被鬼神附體的人?有很多人曾經看過。例如臺灣的劉和穆事件,還有一位目前住在西雅圖的某活佛,他原來住在臺中,也是這樣的人。他們是以聲音、光影等異象來顯現,讓你感覺到他是個開悟的人,他們自己也說他們是大徹大悟的人。

現今有很多佛教以外的外道人士,都用這種方式來表示自己是開悟的人。或是用感情來打動人的,或是非常浪漫、藝術的,但並不是真正的悟。若靠鬼神的力量而自認為是開了悟,那是在說鬼話、神話,這個人就沒有開悟了。但是不開悟並不表示沒有作用,我們並不是說藝術、學術不好,或說民間信仰沒作用。

至於佛教的悟可分三種:信悟、解悟、證悟。信悟即因很虔誠地信仰佛菩薩、三寶,而得到諸佛菩薩的感應、護法龍天的加持,使得信心很肯定。當我是個小沙彌的時候,剛出家,讀課誦背不出來,後來我師父要我每天早上在大家未起床時先到觀世音菩薩前拜五百拜,他說這樣就會聰明,就會很快背出課誦。我就依言拜了三個月,突然間我就聰明起來了,背課誦背得很快。諸位我是否開悟了?當然沒有,但也可以說開悟了。這是觀世音菩薩給我的加持,使我的業障消了,不再笨笨的。

然而,佛教和其他民間宗教信仰的神示、天啟所以不同,在於佛教有佛法作為指示、標準,我們雖有感應或加持,卻不會說自己已是佛、是大菩薩,或說自己已大徹大悟。但外道的人會這麼說。

解悟是看了佛經、佛書或聽了佛法,對佛法生起信心而產生理解的作用。認為佛法不可思議,是世間最好的法,也因此有了悟。佛經裡說解悟如數寶,是數別人的寶,如在銀行裡工作的職員,數的是別人的錢。因此在有修有證的人看來,講經說法的法師只是在數寶,只有解悟而沒有證悟。因此當我要我的弟子代我說法時,我的弟子就謙虛地說:「師父啊!我們未開悟,如要我們去說法就是在數寶啊!」我說:「銀行不是也需要職員嗎?所以你暫時數寶吧!」

也有人問我是否開悟了,我通常會說我不知道。那人便會問我說既然不知道自己是否開悟,怎麼可以來說法呢?我說我只要讓別人開悟就好了,我開不開悟沒關係。這也就是說,我自己沒錢沒關係,只要幫你們數錢就好了。所以,解悟也是悟,也是要說給別人聽,進而去修行的。

至於證悟,指親自體驗到佛法根本的原理,而如法修持,修戒、修定、修慧,一一破除貪、瞋、無明,乃至大徹大悟。證悟分大小乘兩種悟。小乘的悟是悟到自己不存在,因為我們的生命是無常的,身體也是無常的,那就了解到自己原來是無我的,也就不會有任何的執著,即沒有所謂的貪瞋癡。小乘的悟只是悟到自己生命的無常,未能悟到諸法的本身也是不存在的。因此小乘的悟把生死看作很可怕的事,所以要離開生死,進入涅槃。
大乘的悟則更深一層悟到生死這樁事的景象也是空的,所以他不執著生死,或離開生死這個問題,而還以大悲心在生死之中自由地來往。離開生死,並非逃避人間、逃開三界,而是不受三界的束縛、生死的困擾。

例如世上沒有一個國家沒有監獄,犯了法的人進入監獄後便不自由了,所以犯人渴望出獄,並且出來後不希望再回去。這種情形如同我們凡夫需要修行,修行後離開三界,三界如牢獄,出了三界便不希望再回去。這是小乘的悟。但大乘的菩薩不怕進監牢,大乘菩薩當然不會因犯法而進監牢,而是要進去弘法,所以是來去自如的。

◎   摘自:《人生》419期:覺悟過生活
◎   推薦閱讀:聖嚴法師 禪佛指引《禪與悟》
 
 

「緣」是關係的意思。
建立關係稱為結緣,
彼此曾有交涉的關係稱為有緣,
自利利他的關係稱為善緣,
不涉私欲的關係稱為淨緣;
造成眾多的善緣與淨緣,
稱為廣結善緣。

學佛群疑

 

推拿--探索與追尋生命之光

《推拿》描述一群盲眼推拿師的生活與感情,
導演用「看得見」的影像讓觀眾感知「看不見」的盲人世界,
那是看不見的光明,卻看得見的愛情,
不管眼盲與否,追求情感的渴求都是一樣的,
在追逐情愛的過程中,到底誰是眼盲?誰是心盲?
最後誰能看見生命之光?

■ 文/李鴻文 圖/前景娛樂有限公司提供

觀賞《推拿》的過程,心是懸著的、糾結的,心情肯定不是愉悅的。但是,觀影後,不得不佩服本片導演婁燁拍出一部很不一樣的傑作。

《推拿》影像如詩,模糊、閃爍、曖昧、捉摸不定,卻又美麗、嗜血、動人魂魄。本片視角特殊,描述盲人世界的情感和欲望,以及盲人和明眼人的殘酷對比與落差,如此血淚斑斑,如此忒煞情多。

婁燁可說是當今最具才華、國際知名度高的中國導演之一,他的影像風格向來極具魅力,敘事方式也具有深度的人文思惟,《推拿》可說是他繼《頤和園》之後,再創電影生涯高峰之作。

失明、光明;黑暗、真情

《推拿》說的雖是盲人的故事,卻不只拍給明眼人看,同時,也說給盲人聽;在電影院中,可看到一般觀眾與帶著導盲犬的盲眼人士觀賞本片,形成一幅很特殊的景象。影片透過一開場的旁白敘述,立即引領觀眾進入一個光影斑駁、失焦,甚至闃黑的盲人世界。

本片風格極為特殊,也極具創意,不僅在敘事觀點、美學形式、攝影技巧和音效處理,還有整體演員表演,都在水準之上,所以一舉榮獲第五十一屆金馬獎六項大獎,包括最佳影片、最佳改編劇本、最佳攝影、最佳新人等獎項,可謂實至名歸。

本片改編自中國小說家畢飛宇創作的同名小說,描述一群在推拿中心工作的盲人,他們的生活起居、互動關係,以及波濤洶湧的內心世界。對他們而言,推拿中心就是整個世界,他們既在這裡工作養家活口,也在這裡安身立命。同時,他們也在這裡和明眼人接觸,在一間間小房間裡透過乍合旋離的肢體接觸,進一步認識、理解外面的世界。

電影中的盲人推拿師,不管是先天、後天,或是逐漸失明的,都先後來到「沙宗琪」推拿中心,彼此學習、互相扶持,或相濡以沫,渴求彼此的情愛。他們雖然眼睛失明,但聽覺、觸覺、嗅覺卻異常敏銳;他們既好奇又戰戰兢兢地探索這個他們看不到的世界,也產生了許許多多的盲點和困惑。

看見、看不見;盲目與心盲

故事發生在南京的「沙宗琪」推拿中心,推拿中心老闆之一的沙復明(秦昊飾演),始終不自覺地依附和追求主流社會的價值觀,他一再和明眼女孩相親不成,又被明眼人所謂的「美」給迷惑,「盲目」地追求被客人形容長得「美」的推拿師都紅,無端地引起自己的焦慮和神傷。

都紅(梅婷飾演)雖然擁有姣好的外表,但美貌對盲人而言是毫無意義的,她眼睛雖盲,心裡卻看得很清楚,沙老闆對她的示好並不是愛情,而是虛榮心。她寧願憑靠自己的實力,也不願依靠外表吃飯。雖然都紅理性地拒絕了沙老闆,明白地告訴沙老闆:「你愛上的只是一個概念。」但自己卻不自覺地向推拿師小馬靠近,對別人的愛慕「看得」清楚,可是對自己的情感卻是「盲目」……

然而小馬(黃軒飾演)是個血氣方剛的男孩,他小時候出車禍,不僅失去了視力,也失去了母親,從此陷入黑暗無光的世界,因此他是憤世嫉俗的。他無法自拔地迷戀王大夫的女友小孔(張磊飾演),卻憋得自己像快爆炸一樣難受,只能到「洗頭房」去尋找生命的出口,因此碰到了小蠻。

外表看來老練又沉著的王大夫(郭曉冬飾演),同樣有他無法掙脫的困境。他帶小孔從深圳私奔到南京,原以為可以自己開店讓她當老闆娘,卻被弟弟的債主追到必須以命相搏。對他們而言,這世界階級分明,盲人和明眼人始終隔了一層,明眼人就如同鬼神一般,最好保持距離、敬而遠之。

對盲人而言,這世界究竟是看得見的或看不見的,才是真實的?這問題或許無解,但對即將失明的金嫣來說,如果能在失明之前抓住一份「看得見」的愛情,心中可以較無憾,於是她緊緊抓住那可能的機會。

本片中,這群盲人推拿師彷彿集體被困在小小的推拿中心,他們雖能依靠自己的雙手解除別人身體上的痛楚,卻無法解開自己身上那看不見的命運的枷鎖。「盲人看不見,命運也看不見,因此盲人與命運的距離格外地近。」他們睜著空洞的眼睛,不管怎麼努力,都彷彿看不到光明的未來,只能由命運擺布。

肉眼、心眼;眼盲、眼明

乍看《推拿》表面上說的是盲人的故事,其實更像是一則寓言,誰說有眼睛的人就一定看得清楚呢?雖然很多人有眼睛可看,實際上心裡卻是瞎的,什麼也看不見,辨識不清。

而盲人雖然肉眼看不見,他們的「心眼」往往比我們更清明!何況眼見不一定為憑,誠如《金剛經》所言:「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事實上,世人所謂的「看見」,大多是自以為是的「妄見」,未必是真正看到事物的本質,觀察到生命的真相。

因此,佛陀在《金剛經》中一再強調,打破「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以平等、清淨的立場,看待自己和世間一切眾生,才不會受到外在現象的差異影響,而徒增煩惱或困擾他人。

當我們能夠如實地接納自己、尊重他人,不管是明眼人或盲眼人,或許才會懂得和這個世界和平相處。因此,影片最後看到小馬放下對小孔的迷戀,放下對這個世界的不滿和憤怒,轉而和洗頭妹小蠻過著平凡、幸福的生活。小馬終於了解幸福是唾手可得的,絕不分盲人或明眼人。

由此觀之,婁燁執導的《推拿》,不僅以獨特的視角觀照世人的盲點,更以「推拿」的厚實內勁軟化我們僵硬的身軀,溫暖我們冥頑的心靈。原來生命之光並不在外,而是生命本有的清淨與光明。

本文摘錄自:《人生雜誌379期

 

放下禪:解脫習慣束縛的十一種練習


/瑪婷.巴契勒

你發現了嗎?生活中有多少的不快樂與不自由,是改不掉的執著、批判、比較、上癮,以及強迫性習慣造成的?為何堅持讓它們控制你的生活?現在就放下吧!……<more>

 

在受苦的地方綻放:超越苦痛、遇見信心的900則生命思索
/鈴木大拙

生命中的許多難題其實很難得到最終極的解決。但是,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我們卻能不斷地成長。生命從來就不是盲目地前行,而是一個逐克服困難的過程……<more>

 
 
 
佛法綱要—四聖諦、六波羅蜜、四弘誓願講記(大字版)
/聖嚴法師
《佛法綱要》內容分為《四聖諦講記》、《六波羅蜜講記》、《四弘誓願講記》三大部分。聖嚴法師在本書針對基本的佛法觀念,從入門基礎「四聖諦」解脫法,到大乘核心「六波羅蜜」菩薩法,直至佛子皆須發的〈四弘誓願〉」,做了詳盡地叮囑與解說。掌握佛法綱要,修行道路將如佛陀親自帶路般……<more>
 

鈴木大拙禪學入門

/鈴木大拙

世界級的禪學權威「鈴木大拙」以其對東西方哲學的修養為背景,將禪學融合於西方哲學領域,他從禪的內部來解說禪,避免了生硬搬用西方哲學觀點對禪進行臆測,但又超越了舊禪師所運用的打破語言概念的個體直覺方式,吸收了現代的思想方法,使禪的思想性可以在比較廣泛的基礎上得到交流……<more>

除本電子報之外,心靈網路書店同時發行下列電子報,歡迎訂閱
 

法鼓文化 版權所有
© 2018 Dharma Drum Publishing. All Rights Reserved
客服專線電話:02-2896-1600 服務時間:週一~週五 9:00~1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