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電子報由心靈網路書店發送,若您不想收到此電子報,請按下取消訂閱::

第758期 / 2018年06月13日‧每週三發行

來看看素超人吧!人生最後一件大事

佛教認為人過世之後,是依四種原則決定他的去處。一是隨重往生,隨他生前所做善惡諸業中最重大的,先去受報;二是隨習往生,隨他平日最難革除的習氣,而到同類相引的環境中去投生;三是隨念往生,隨亡者命終時的心願所歸,善念則轉生人間、天上,惡念則轉生三惡道中;第四隨願往生,發願學佛則往生佛國淨土,或轉生人間繼續修行。

學佛修行的人,知道要發願,可以隨願往生,一般沒有學佛的人,不知道發願,就會隨重業往生。業有重業、輕業,隨重是以重業為往生的第一優先,如果是天上的業重,就會生天,如果地獄業特別重,就會墮入地獄。佛經裡說,下地獄如射箭,一斷氣馬上進入地獄,連中陰身階段都沒有,那是十惡五逆的重業。

其實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也是重業,臨命終時能見到一片金色的光芒,那就是無量光。光中有佛、菩薩,手執金台前來接引,你自然而然登上蓮花,很快就到了極樂世界。有的人在斷氣前就能看到光和佛菩薩等瑞相,有些甚至連家屬也可以看到。

三十年前,台北有一位吳姓醫師,他的父親是前清的宮廷醫師,一生念佛。他父親往生時,全家圍繞床邊念佛,往生時十分安詳。當時他就看到父親房間的牆上放光,整個房間很亮,然後在上面出現佛菩薩像,而且是活生生的,並不是畫的,當場大家都跪了下來。

臨命終時,如果願力很強,心念就與願力相應;如果業力很強,心念就與業力相應;這就是隨願和隨重。

——————————————————————————————————

如果沒有重業也沒有發願,就會隨念往生。我們學佛的人雖然知道要發願,而且在往生以前就已經發願,可是如果平常發願不懇切,沒有形成習慣,只有在打佛七或參加共修時跟著大家念,根本不了解什麼叫作發願,那只是種種善根。臨命終時,很容易就忘掉了,與願力不相應,可能連念佛的時間、機會都沒有,到時就是隨臨終的念頭而往生了。

臨終時,如果是非常強烈的貪念,首先可能會生到畜生道,再來是餓鬼道;如果是瞋心很強的人,首先則可能是畜生道,再來是地獄道。因此,死亡時的念頭非常重要。

臨終時的念頭可能與你的習慣有關,此時就是隨習往生。習就是平常的習慣,臨死時,會產生很大的力量,十分可怕。

所以我們平時要養成念阿彌陀佛的習慣,煩惱一出現就念阿彌陀佛,常常保持自己的正念。妄念、邪念、惡念出來,要慚愧、懺悔、念阿彌陀佛,不斷改善自己,這樣與人相處時,自然就會生起慈悲心,並且把所有的人都當成菩薩看,以感恩、感謝的心來對待。此外,還要常常想到四福:知福、惜福、培福、種福;還有四要:需要的不多、想要的太多、能要該要才可以要、不能要不該要的絕對不要。不然臨終時,還在想這個、那個,不應該要的、不能要的還在要,根本想不起來要念佛。

——摘自:《聖嚴法師教淨土法門

◎延伸閱讀:2018◆讀生死書◆預約生命 最吉祥的告別◆書展

 
 

一個好人,不但對自己好,
而且處處替別人著想。
假使人人都對人好,
這世界便不會讓你遇到壞事。

拈花微笑

 

生命中的美好缺憾——面對缺憾,記取美好

生命是由無數的無常串起,唯一確定的是死亡,
但當受死亡威脅的是二位青少年,主角與身邊的人如何面對?
《生命中的美好缺憾》是二位罹癌青少年的戀愛故事,
雖沒有快樂的結局,卻非想像中的悲劇,
他們儘管在不完美的命運中相遇,
但留下的痕跡並非傷痛,而是美好的缺憾。

■ 文/李鴻文 圖/美商二十世紀福斯影片公司提供

這是一部由青少年主演的戀愛、成長電影,充滿陽光與勵志;但同時也是一部探討疾病與死亡的電影,對生命充滿疑惑和省思。看似衝突的創意組合,卻使得嚴肅的主題、深刻的內涵,變得輕盈、幽默又雋永,不僅悲欣交集,令人感動低迴,又引人深思。

雖然「生、老、病、死」是人人都無法躲避的大課題,但一般人通常不會將青春和疾病、死亡畫上等號,也很少人將這三者聯想在一起。但今夏推出的好萊塢電影《生命中的美好缺憾》(The Fault in Our Stars),改編自同名暢銷小說,便巧妙地將青春、疾病和死亡做連結,藉由年輕生命罹患絕症,來探討愛與生命的意義,以及究竟該如何面對死亡?

疾病與死亡的交纏

影片一開場,十七歲的女主角海瑟(雪琳‧伍德利,Shailene Woodley飾)就告訴觀眾:「這是一個沒有Happy Ending(快樂結局)的故事。」因為她和男主角奧古斯都(安塞爾‧埃爾葛特,Ansel Elgort飾)皆罹患癌症,雖然兩人談了一小段刻骨銘心的戀愛,卻不斷面臨疾病摧殘,以及死亡威脅。殘酷的現實是他們才十七、八歲,生命才剛剛起步,卻被告知不久即將終結。

青春原本是充滿朝氣與活力,疾病卻迫使男、女主角提早成熟。因此罹患甲狀腺癌的海瑟偏愛一本關於疾病和死亡的小說《莊嚴的痛苦》,且一讀再讀,讓她母親十分擔心她得了憂鬱症,不斷鼓勵她去參加癌症患者的團體活動;也因為參加活動,才認識了罹患骨肉癌,已切除半條腿的奧古斯都。

十八歲的奧古斯都,是個陽光又幽默的男孩子,喜歡打籃球的他,原本希望能有番作為,讓世人永遠都記得他,卻因為癌症的侵襲,而擔心被人遺忘。海瑟卻建議他別太在意,因為到最後,所有人都一樣,都會被遺忘。

海瑟的敏感和細膩,奧古斯都的開朗與樂觀,兩個不同特質的青少年相互吸引,也互相分享喜愛的電玩和書籍。當奧古斯都看完《莊嚴的痛苦》,他也和海瑟一樣納悶,為何這本小說沒有結局?雖然他們都可以理解可能是小說的敘述者安娜重病死亡,所以戛然而止。但他們不能理解的是,作者彼得怎可讓小說就這樣結束?因為書中還有其他角色,彼得對他們的結局卻完全沒有任何交代。即使海瑟一再寫信向作者詢問,但始終石沉大海,只知道他隱居荷蘭阿姆斯特丹。

意外的結局,不意外

觀影至此,從奧古斯都的擔心被遺忘,到海瑟最喜愛的小說竟然沒有結局,影片探討的主題似乎逐一揭露,且相互指涉,又高明的舉重若輕。影片似乎提出了一連串的大哉問:究竟人生的意義為何?如此努力活過一場,最終又有誰記得誰?如果小說的結局(或無結局),由作者來決定,那人生的結局又由誰決定?是否現實人生也和小說一樣,當主角往生之後,周遭的親友是否也跟著「生死兩茫茫」?他們究竟要如何度過餘生?

的確,任何生命都不是單獨存活於世界上,如同海瑟和奧古斯都有疼愛他們的父母親,即使他們患病多年也始終不離不棄。因此他們更擔心萬一哪一天離開人間了,他們的父母要如何存活下去?大概也因為這樣的心理因素,他們才特別在意那本小說的結局,作者完全沒有交代書中其他角色的後續。特別是,對於像他們這些注定比父母更早辭世的孩子而言,這才是難以承受的重擔!因為他們不僅要承受來自疾病的折磨,又不忍心日後父母失去他們的巨大痛苦……

而為了達成海瑟的夢想,奧古斯都花費心思,好不容易聯絡上該書作者彼得,又向癌症基金會申請贊助,終於如願前往阿姆斯特丹,當面請教書中其他角色的後續,會不會有美好的結局?不料沉迷於酒精的彼得居然舉止反常,不斷咆哮、嘲諷他們,甚至鬧得不歡而散。原來書中主角安娜即是彼得的女兒,但他卻無法接受女兒病故的事實,從此一蹶不振,遠走他鄉。

相較於彼得的逃避與憤世,海瑟的父母反而是積極的面對,並學習如何陪伴女兒走過漫長的治療歷程。雖然海瑟曾經向父母強調,她是一顆不定時炸彈,只會帶給他們災難,但他們卻堅定地告訴她,她帶來的喜悅遠比悲哀更大。正因父母全然的愛與包容,讓海瑟能夠以正面的心態去看待疾病和死亡。

本文摘錄自《人生雜誌373

人生406期:凝視死亡 探索生命智慧

/人生雜誌編輯部

當生命即將遠行,臨終如同一期生命最後的修行道場,讓人得以學習生死智慧。從事安寧療護多年的蔡兆勳醫師、翁瑞萱護理師,從病人身上看見醫療極限,學會感恩與謙卑;果見法師陪伴親人走過告別之路,學得同理心,也看見自己對死亡「未知」的恐懼;楊勝安走過死亡關頭,學會轉念
……<more>

 

死亡如此靠近
(新修版)

/蘇絢慧

當死亡來臨,身體的疼痛、心裡的恐懼不斷撕裂,有那麼多未竟之事,有那麼多糾葛的情緒,排山倒海。曾擔任安寧病房社工師的蘇絢慧,彷若病患與情緒之間、病患與病患家屬之間的橋梁,在她的溫柔傾聽、陪伴與協助溝通下,離去的人與留下的人,因為找回愛,而少了遺憾……<more>

 
 
 

聖嚴法師教觀音法門(大字版)

/聖嚴法師口述

觀音菩薩普濟一切有情眾生,如母親般親切慈愛的形象,成為民間最親近的菩薩。在觀音菩薩的諸多法門中,你認識了多少?了解了多少?藉由聖嚴法師翔實地解說,帶你領會觀音菩薩的慈悲智慧。

我自己,是修觀音法門的;方式很簡單,僅只是念觀音、拜觀音,心中恆常有觀音。也依此,勸大家一起念觀音、拜觀音,常於心中見觀音。我如此一個普通的凡夫……<more>

 

願惑顯智:岡波巴大師大手印心要

/岡波巴大師

本書中,「大寶法王的老師」岡波巴大師,以《法會大開示錄》,教我們次第學會金剛乘智慧,林谷祖古仁波切則深入淺出的幫我們抓重點。當古老的金剛智慧,遇到現代的善巧詮釋,就成了修持大手印的幸運弟子,不可錯過的實修經典! 如果有人用自己的餘生專注研習這部法本,那麼,不只是為這一生,也為了中陰過程以及來世的基礎準備,他的基礎工夫會是足夠的。研習這本書,將有助我們理解……<more>

除本電子報之外,心靈網路書店同時發行下列電子報,歡迎訂閱
 

法鼓文化 版權所有
© 2018 Dharma Drum Publishing. All Rights Reserved
客服專線電話:02-2896-1600 服務時間:週一~週五 9:00~1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