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電子報由心靈網路書店發送,若您不想收到此電子報,請按下取消訂閱::

第756期 / 2018年05月30日‧每週三發行

沉靜療癒系5色◆四安木棉小蒲團◆新品上市!

來看看素超人吧!法鼓山萬行菩薩的心儀與身儀

學佛的第一步是從菩薩行開始,菩薩則由人的本位為始,菩薩行者見人須自低一級、謙虛、恭敬、儀態端莊;對出家法師當出自於內心地禮敬-「信佛、學法、敬僧,三寶萬世明燈。」這是『四眾佛子共勉語』的第一、二句,須時時存放心中,並行諸於外。以合掌、問訊禮向法師行禮,三寶弟子之間以合掌並口誦佛號為見面的禮節。

中庸:「禮儀三百,威儀三千。」中國自古就很重視禮,禮儀是對人,威儀是自律。「提昇人的品質」要從外到內,由內而行於外,使內外合一。內為心儀,外為身儀,茲分述如下:

壹、心儀:

人活在世間,不斷地接受到四面八方、古往今來、各式各樣、各種不同身份的人及異類眾生直接或間接的幫助,所以要知恩、報恩、知慚愧。知恩、知慚愧的人一定會關懷人、照顧人、同情人;反之,就會怨天尤人、不知反省。知慚愧使人精進、忍辱。自己知道錯誤,首先須勇於承認,並發露懺悔:面對自己的錯誤,先自己對自己懺悔,再對佛菩薩像懺悔,並發願不再犯同樣過錯。

一、以慚愧心來看自己,以慈悲心待人

1.對任何人都要謙虛有禮貌,不與人對立,有感恩的人,就不會與人對立。
2.心中有物,不僅障礙自己也障礙別人,應常常站在別人的立場來設想。
3.希望別人的觀念、性格改變,先要反求諸已,改變自己,只要自己的心轉變,對方就是成就自己的人。

二、尊上謙下,見人自低一級,把每個人都當成菩薩看

人的才能、觀念、智能不同,但道心能消融人我間的分別心。彼此取長補短、互相合作,相信自己有所不足,需要彼此互為助緣,這樣才能尊重自己,也尊重別人。

三、消融自我

不要自我膨脹,固執己見。若伸張了自己就離開了佛陀本懷,佛心是無我的,我們要學佛陀的慈悲與智慧-「慈悲沒有敵人,智慧不起煩惱。」

四、不批評,不計較;互相關懷,互相幫助

我們都是法鼓山的成員,法鼓山的任何問題,也就是我們自己的問題,所以要自己來解決-「知恩報恩為先,利人便是利已。盡心盡力第一,不爭你我多少。」

五、不談論是非,不傳謠言,不聽信謠言,應多利用時間學佛、修行、護法

1.道場與道場之間的是非;人與人之間的是非;與自己不相干的事;別的團體的事;過去的事都不必再談家裡的事與人無關的也不必談-「時時心有法喜,念念不離禪悅」。
2.目前有發生家庭困難、事業困難、心理上的矛盾,身體方面的問題都可以談。要互相關懷,用佛法來鼓勵、安慰、勸勉,但不涉及法律、金錢、政治-「為了廣種福田,那怕任怨任勞」。

六、要把法鼓山的理念告訴別人

初次與人見面時,不是希望他捐助我們錢,幫助我們什麼?而是希望他接受我們要給他的,對他有益的東西-佛法。自己不懂深的佛法沒有關係,只要隨時隨地把因果觀念以及『四眾佛子共勉語』告訴別人,就可以使人受益。所謂:「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能把佛法的原則掌握住就是「得道」,所以我們出版的<學佛小叢刊>、<正信的佛教>、<學佛群疑>等書宜多看-「提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佈施的人有福,行善的人快樂」。

貳、身儀

一、儀容

1.學觀世音菩薩的慈藹、祥和。可先由面孔的表情學習起,眼睛、臉部放鬆、略帶微笑,同時心中觀想人人都是觀世音菩薩的化身,見到每個人都當成是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能應眾生所需而千百億化身,應以什麼身得度,就化成什麼相。根據佛經的記載,曾化為鬼王、夜叉、羅剎。)因此對任何人都當成觀世音菩薩看,心中才不會有煩惱。
2.衣著簡單樸素,整齊端莊。頭髮宜梳理整齊。

二、言語:

1.說話要用柔軟語、親切語、慈愛語、慰勉語。回答別人的話,口氣要委婉,不能傷人;時時有耐心又親切地傾聽別人的話,假如對方的反應有些不好,要能夠及時撤退。多說關懷慰勉的話,可以使人願意與你交談,接受你對他的接引或幫助。
2.不開別人的玩笑,開玩笑容易傷到人,除非私交甚篤,否則不宜開對方的玩笑;對三寶要有信心、恭敬心,因此切忌開出家人的玩笑、開師父、佛教的玩笑。
3.不說粗魯的話,也不說小孩用的話及尖酸刻薄的話,尊重別人就是尊重自己。
4.不論尊卑,彼此以師兄、師姐互相稱呼,有職銜的可稱職銜,年紀大的稱老菩薩,年紀小的稱小菩薩,對農禪寺的常住法師稱:XX師或XX法師;對外面道場的法師,年長的稱:老法師、長老、導師、老和尚或師父,法師之間以戒臘為尊卑,並非以年齡為高下。

三、動作行住坐要注意力集中,保持輕鬆、誠懇、謙虛。

更多內容請看:https://goo.gl/xNBJW5

部份內容摘自:聖嚴法師《法鼓山的方向》

 
 

柔並非一味地消滅自己的想法,
而是要消融自己的性格、想法、情緒等,
同時包容對方的差異。

唯柔能和。

法鼓晨音

 

不為任何目的而奉獻

■ 聖嚴法師

以佛教的立場而言,「解脫樂」才是究竟的快樂,而追求解脫樂的唯一道路,就是行菩薩道。然而,很多人把行菩薩道看得非常高深莫測,認為自己的層次很低,根本達不到菩薩的標準。因此,他們遇到我時總是說:「師父,因為您的修行境界已經很高了,所以才能行菩薩道!」

無私付出真快樂

其實我也是普通人,以我自己的經驗而言,行菩薩道並不是一件做不到的事,而且我並不覺得自己是在空口說白話或是高談闊論。事實上,每個人只要願意嘗試,也很容易做得到,而且能做到多少,就得到多少快樂。

解脫的快樂並不一定要等到徹底解脫時才能得到,只要朝著這個方向走,每走一步就會有走一步的快樂,而且一點都不是勉強得來的。例如,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身分,而且通常都身兼數職、具有很多身分,只要我們能夠負擔起各方面的責任,盡好自己的職責,就能品嚐到解脫的滋味。

這是因為當我們做事時,如果能抱著不為任何目的而奉獻的態度,一心只是為了把工作做好而盡責、盡心,絲毫沒有想到背後的目的,就能夠無私地付出,並體會到快樂。否則,如果總是為了特定的目的才想要奉獻、付出,就很容易陷入等待、期望之中,心裡老是想:「我付出這麼多,而上司從未考慮提高我的待遇和陞遷!為什麼這麼不公平?」情緒反而會因此起伏不定,痛苦不已。

相反地,如果不考慮這些問題,只知道努力付出、奉獻、實踐、盡責,就像俗語所說的「只問耕耘,不問收穫」,結果沒預期得到的東西反而得到了,而且是得來毫不費工夫。這就是菩薩精神,也是解脫的快樂。

盡責任就是默默耕耘,至於會有什麼收穫,自然「老天有眼」。所謂「老天」,其實就是「因果循環」,如果我們付出的多,卻得到的少,就表示因緣尚未成熟,那就繼續努力吧!所謂「水到渠成」,水總是會來的,如果水還沒有來,就表示目前時機未到,那就再慢慢地挖地、開渠。如果能這樣想,得到成果時既不覺得意外,也不覺得有什麼了不起。如果沒有得到,也會知道是因緣還未成熟,而不會感到氣餒。從這個角度來看,如果我們能不為追求任何目的,只為奉獻而奉獻,這種精神本身,就能為自己帶來解脫的快樂。

為奉獻而奉獻

人類歷史上有許多可歌可泣的故事,多半來自偉人們「為奉獻而奉獻」的精神,才能獲得後世對他們的歌頌和讚歎,但如果他們當初僅僅是為了自私的目的而努力,我相信他們也不會成功的。

總之,只要一件事情是自己樂意做的,而且別人讓我們有機會奉獻,我們就能夠在其中得到快樂。所以,我們不要認為菩薩道的解脫之樂,一定要在解脫以後才享受得到,在還沒有解脫以前,做了多少,就能享受多少快樂。

本文摘錄自:《福慧傳家》,原文收錄於《真正的快樂》。

人生374期:菩薩在人間──散發生命的光和熱

/人生雜誌編輯部


佛說「菩薩道」要在眾生中求;聖嚴法師也經常勉勵大眾,學做救苦救難的菩薩。菩薩是什麼?何謂「菩薩行」?本期專題透過法鼓山「2014國際關懷生命獎」四位得主??罕見疾病基金會、蕭建華、廖智、陳公亮真實的生命故事,看他們如何突破困境,在苦難中淬鍊慈悲、智慧與大願,發揮生命光與熱,照耀人間,在天災人禍頻仍的年代,顯發生命的價值。他們……<more>

 

人菩薩行的歷史足履:印順導師圓寂週年紀念

/昭慧法師


本書以「人間佛教」與「人菩薩行」為討論主題。前半部以宏觀的視角,評述佛教(特別是「人間佛教」)在台灣的發展狀況,並且針對質疑與反對「人間佛教」的觀點,作了全面、深刻與細膩的回應。

後半部特收錄與印順導師其人、其事、其學問思想相關的講記、序文與辯論文字,以及其他「菩薩……<more>

 
 
 

聖嚴研究第十輯

/聖嚴教育基金會學術研究部

本書精選研討會的九篇論文,議題包括:聖嚴法師結合漸禪法門與頓禪法門之教法和宗風意義、開山宗長與聖嚴法師「寰遊自傳」的角色意識、《楞伽經》與聖嚴禪學、略論聖嚴法師對《維摩經》的闡釋、聖嚴法師的觀音思想與法門研究、智顗對觀音思想的處理、佛法與股票市場和良善金融、佛法與企業社會責任與社會責任投資、永續發展與建設淨土......<more>

 

日本佛像圖解事典

/吉田SARASA, 夏江MAMI

「佛像為什麼有這麼多種造型?」「如來和菩薩到底要怎麼分辨?」「佛像界也有愛神邱比特?」「佛像的眼睛為什麼可以做得那麼逼真?」「佛像嘴邊像鬍鬚的東西又是什麼?」本書囊括51尊佛像,將佛像擬人、漫畫化,讓寺廟中莊嚴的佛像活了起來,並且分門別類、搭配精美的圖解與說明,帶出日本佛像的歷史脈絡。獻給「好想看懂佛像啊!!!」的讀者……<more>

除本電子報之外,心靈網路書店同時發行下列電子報,歡迎訂閱
 

法鼓文化 版權所有
© 2018 Dharma Drum Publishing. All Rights Reserved
客服專線電話:02-2896-1600 服務時間:週一~週五 9:00~1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