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電子報由心靈網路書店發送,若您不想收到此電子報,請按下取消訂閱::

第751期 / 2018年04月25日‧每週三發行

禪與心靈環保書展

來看看素超人吧!為什麼是「行願館」 而不是 「法鼓書店」?

不知大家是否曾對法鼓山全省實體店面的名稱「行願館」這名稱感到疑惑,明明是書籍及修行用品的請購之處,為何不是用很通俗的 「XX書店」、 「XX書坊」或是「XX文物中心」來命名,而是用「行願館」這個名稱呢?

法鼓文化做了以下的說明:

行願館 以「行願」命名,是希望每位參訪者都可以在熏習佛法之後,起身而行,提昇自己心靈的品質,共同打造人間淨土。

聖嚴法師曾在《淨土在人間》這本書中提到「行願」的重要性:

《大智度論》卷七云:「莊嚴佛世界事大,獨行功德,不能成,故要須願力,譬如牛力雖能挽車,要須御者能有所致,淨世界願,亦復如是,福德如牛,願如御者。」

佛土是由願力而成,不是僅由修行功德而成。修行功德圓滿時,只能成就法身,而處於盡虛空遍法界的寂光淨土。能夠指方立向的,且有特定之莊嚴功德的國土,是為成熟眾生而發之本願所成。修行的功德,僅是能夠成就佛土的牛,本願力,方是指導牛來趣向佛土之完成的牧牛人,其中的「積累德本」、「常淨身口意」、「自行六波羅蜜」、以「修行莊嚴淨土」、如牛的「福德」都是成佛的修持功德,加上「願」心的力量,便能成就指方立向的特定佛國淨土。所以普賢菩薩的法門,稱為大「行」及大「願」,連稱為「行願」。光有「行」,可以成就法性身土,加上了「願」,才能成就他受用的報土及化土。」

「行願館」所擔任的角色,是希望能成為每個人心中的一片的淨土。透過 「行願館」 的整體氛圍,書籍、修行用品,以及義工菩薩給大家的身、口、意,行儀,將佛法的好讓更多人知道,希望大家都願意將自己從佛法中體悟到的好與更多人分享。

讓所有來 「行願館」 的人能知道,在法鼓山的實體店面,請購的不管是杯子、吊飾、手珠乃至佛菩薩像等等,任何物品都有著師父無限的悲心及佛陀浩瀚的智慧,每樣商品都有著它活生生的生命及豐富的意涵在,它不是只是一件商品而已。最後希望不管來的人是否會請購商品回去,只希望大家能因佛法而能法喜充滿,繼而將這份法喜帶給他人,讓他人也能知道,聖嚴師父早在人間幫眾生建立了淨土了,而想來這淨土的人不需具備任何的條件,只要你願意就能來。

「行願館」的任務不是在增加收入或是提供大家能請個紀念品,或讓大家方便請本書回去的地方而已。而是希望「行」進到這裏的人,能從中體驗到佛法,也「願」大家能將佛法再帶給他人。更進一步的是希望大家到過行願館後,都能因而建立自己的佛國淨土,在這裏除了能找到修行法門、了解如何的修「行」外,繼而能發「願」如何以自己的修行去利益他人,這就是行願館存在的目的及其意義。

願來到法鼓山 的人每一個人都能身心安定、都能法喜充滿、都能得到佛菩薩的慈悲護佑,相信自己有這份心,他人自然就能感受到這份的祝福,日後不僅自己將會再度來到法鼓山 ,也會邀請別人同來法鼓山 ,這就像自己發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也勸請大家共同來到極樂世界一般。

最後,也希望日後大家來到法鼓山 「行願館」,都能有不一樣的感受。因一本書,一句話,踏入佛法的大門, 成就自己的佛國淨土, 與佛法結緣,讓自己的生命過得更快樂。

◎推薦閱讀: 聖嚴法師《淨土在人間

◎法鼓山全省行願館:http://www.ddc.com.tw/store.php

◎法鼓山全省弘化據點:https://goo.gl/TUKC2i

 
 

說話的態度很重要,
要讓人感覺到親切與誠懇。
如果態度是懷疑的、敵對的,
那麼,和你說話就像是逼口供般痛苦。

溝通萬事通

 

「譯」往情深,精進不已--追念翻譯家余光中老師(上)

本文原為筆者繼〈精進的人生,美好的晚年──讀齊邦媛教授日記有感〉(刊登於《人生》雜誌410至411期)之後擬定撰寫的文章,以示1928年出生的余光中先生雖然2017年已虛歲九十高齡,仍增訂出版兩本譯詩集,老而彌堅的精神令人敬佩。誰知尚未及撰寫,先生即於12月14日溘然病逝,原先推崇之文轉為追思之作,益發令人感到無常迅速,唯先生精進不已的典範長存。

■ 單德興(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特聘研究員)

譯者日與偉大的心靈為伍,見賢思齊,當其意會筆到,每能超凡入聖,成為神之巫師,天才之代言人。此乃寂寞之譯者獨享之特權。

──余光中

一、 訪談翻譯因緣

我依約定時間來到中山大學文學院534研究室,叩門,余光中老師隨即開門。八十四歲的老師神采奕奕,熱情招呼我入內。寬敞的研究室裡貼牆而立的書架上堆滿了書,甚至蔓延到書桌和地面上,不禁讓我想起他幾十年前的文章〈書齋.書災〉。研究室另一頭的大玻璃窗光明剔透,朝向西子灣,窗外便是南臺灣的明亮陽光與蔚藍大海。

指南山下學府的結緣

時間是2012年12月7日,距離我進入國立政治大學西洋語文學系,成為余老師的學生,整整四十年。老師的滿頭青絲已成鶴髮,我也從不滿十八歲的鄉下男孩成為年近花甲的學者,縱然歲月催人老,但師生情誼卻益發醇厚,愈陳愈香。

1972年10月我通過大專聯考,從南投中寮來到臺北木柵指南山下,生命也由中學六年只知埋首準備聯考的「冰凍期」,來到生氣萌發的「解凍期」,冰封已久的文學細胞在和暖溫潤的校園氛圍中逐漸甦醒。大二時上余老師的英國文學史,並參加身兼西語系主任的余老師所主辦的全校中英翻譯比賽,在文學與翻譯上深受啟發與鼓舞,其後有幸踏上結合興趣、訓練、職業與志業的學術之路。

這些年來除了本行的英美文學研究之外,我也很關注華文世界的文學與文化現象,不時以學術、翻譯與訪談等方式介入,並不斷閱讀老師在個人「寫作生命的四度空間」──詩歌、散文、評論、翻譯──的豐碩成果。看到年長我將近三旬、早有文壇祭酒地位的老師,依然如此辛勤耕耘文學園地,熱心參與討論公共議題,深深佩服他觸角之寬廣,思慮之敏銳,創作之勤快,態度之堅定,以及生命力之健旺。

由於專長領域與學力所限,我從不敢妄想「研究」在華文文壇地位崇高的余老師,總認為有比我更適合的人選。然而人算不如天算,老師八十大壽那年,陳芳明教授在政治大學主辦「余光中先生八十大壽學術研討會」,蘇其康教授也為九歌出版社主編《詩歌天保——余光中教授八十壽慶專集》,分別邀我撰寫論文。「有事弟子服其勞」實乃理所當然,何況欣逢恩師八十大壽,更是不能推托。

為了「作功課」、「交作業」,我根據多年閱讀感想與翻譯經驗,從翻譯研究的角度切入,寫了〈左右手之外的繆思──析論余光中的譯論與譯評〉與〈含華吐英:自譯者余光中──析論余光中的中詩英文自譯〉兩篇論文,探討老師文學寫作的「四張王牌」中,影響深遠卻被忽視的翻譯論述與成果,為「余學」的翻譯面向添磚加瓦,略盡棉薄。

既然已經廣蒐資料並且撰寫論文,我便打鐵趁熱,挖掘更多的議題。尤其老師的「譯績」(這是他的用語)林林總總,琳瑯滿目,譯論、譯作與譯評各有特色,許多來自他的切身經驗,並與創作、評論相輔相成,這些寶貴的心得值得與廣大的華文世界讀者分享。

西子灣旁學園訪談

我最早的譯作之一,就是在碩士班研究生時翻譯的《巴黎評論》(The Paris Review)享有盛譽的作家訪談錄,得以深入了解其引人入勝之處及標準作業程序,並自1983年起親身訪談國內外的作家、學者、批評家、理論家數十人次,在一問一答之間留下許多寶貴的一手資料。然而面對文學與翻譯的啟蒙師,多年來總覺得自己準備不足,卻步不前,這種狀況於情、於理、於學術都說不過去,終於下定決心要善用師生之緣,從較有把握的翻譯著手。在中山大學外文系黃心雅教授協助安排下,百忙中的余老師爽快首肯,於是有了這次訪談。

由於機會難得,我依慣例事先備妥幾頁的題目與資料,提供給受訪的余老師,訪談當天老師照著所擬的問題一一作答。由於過程較長,中間兩人外出與中山大學幾位老師共餐,回來後繼續對談。扣除用餐時間,前後大約三小時,在我多次訪談中算是比較長的。問者追根究柢,直搗黃龍,答者知無不言,言無不盡,真可謂有來有往,賓主盡歡。到後來老師的聲音甚至有點沙啞,讓我於心不忍,老師卻毫不在意。若非約定的裝修工人到來,師徒二人的對話肯定不會就此罷休。

從訪談中我充分感受到老師對翻譯的重視,對學生的體貼,以及金針度人的良苦用心,讓我在睽違數十載之後,有機緣再度領受老師的傳道、授業、解惑,而且是前所未有的「單獨授課」,一問一答,貼身學習。此情此景永生難忘。

本文摘錄自《人生雜誌:414期

老得有智慧

/聖嚴法師


有的老人老得很快樂、很充實,也有的老人老得很煩惱、很孤單,主要的關鍵在於:能不能老得有智慧?有智慧就不會處處起煩惱,能夠愈活愈年輕!

「老得有智慧」,共收錄25篇充實短文,讓聖嚴法師生動活潑的譬喻,陪伴我們愈活愈年輕有智慧……<more>

 

老得好優雅

/瓊‧齊諦斯特

瑞士哲學家阿密爾說:「知道怎麼老,是智慧的傑作。」老年是歲月賦予的禮物。在人生中這個意義深邃的階段,我們準備好伸展自己、超越自己,盡情探索老的自由、老的璀璨,活出生命的優雅巔峰。

老年是一段集大成的豐美歲月,蘊積了大半生的經驗與睿智……<more>

 
新書上市◆繼程法師《默照365》一日一默照,每天一分鐘的自我療癒~
 
 

拜佛50問

/法鼓文化編輯部

為什麼要拜佛?50個拜佛須知,讓你身心平安,放下煩惱,提起願心,歡喜結佛緣!

拜佛總是遇到這樣的問題:拜佛和拜神有何不同?拜佛為何要頭面貼地、五體投地?拜佛可以放鬆身心嗎?你想知道:拜佛對修行有何幫助?拜哪尊佛最好?為何有人說拜佛是最好的運動……<more>

 

禪的正門

/山田耕雲

1970、80 年代的西方興起一股禪學熱,許多禪學大師戮力推廣禪學思想。本書原為作者山田耕雲的報刊連載,是寫給一般俗家人的禪學導論,由於內容通俗易懂,1980 年完著後譯稿旋即流傳海外,受到歐美人士熱烈歡迎,成為繼凱普樓《禪門三柱》後,理解原田祖岳、安谷白雲等禪師思想的入門經典,更與……<more>

除本電子報之外,心靈網路書店同時發行下列電子報,歡迎訂閱
 

法鼓文化 版權所有
© 2018 Dharma Drum Publishing. All Rights Reserved
客服專線電話:02-2896-1600 服務時間:週一~週五 9:00~1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