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電子報由心靈網路書店發送,若您不想收到此電子報,請按下取消訂閱::

第741期 / 2018年02月14日‧每週三發行

!

來看看素超人吧!「拜佛結佛緣」,與佛結緣的最好方式,就是從拜佛開始。

■ 釋果舫( 法鼓山僧團三學院弘講師 ) /導讀

拜佛又稱禮佛,不但是表達對佛菩薩敬意的一種禮儀,更是一種重要的修行方法。學佛卻不禮拜佛,不與佛結緣,如何學佛得法寶呢?

我在出家前,原本是信其他宗教,有次姑媽帶著我與表妹、表弟等家人去承天禪寺,見到有人頂禮廣欽老和尚,卻不以為然,也拒絕皈依三寶。結果有天看到一篇〈皈依三寶的意義〉文章,讀後才恍然明白,自己誤將高僧當凡夫看,見老和尚不頂禮、不肯皈依,是入寶山空手而回。

禮佛皈依三寶後,讓我放下了自以為是的傲慢心,化解修行障礙,真正與佛結緣。皈依後不久,我就到農禪寺參加生平第一次的佛七,那是民國七十三年的元旦,舉辦第一屆的彌陀佛七,原本只準備休假隨喜參加三天,想不到拜佛、念佛讓我法喜充滿,下班後持續天天報到,不久後又參加禪七及第一屆清明佛七,強烈的修行意念一路勢如破竹,讓我決心出家。

從信佛、拜佛到決定出家,只有短短不到半年的時間,因緣非常不可思議。如果我當年沒有轉念,不願意拜佛頂禮,此生或許很難結佛緣,更何況出家。如同本書第一單元名為「拜佛結佛緣」,與佛結緣的最好方式,就是從拜佛開始。了解禮佛的目的、功能與歷史,建立正確的禮佛觀念與態度,才能真正信佛、學法、敬僧,感恩三寶。

拜佛與拜神,對神佛不分的人們來說,看似一樣,以為只要有拜有保佑,實則大為不同。欲知拜佛與拜神究竟有何不同,需要學習佛法的觀念,了解佛理,才能真正體會到法寶可貴。一般人拜神都是心有所求,只是點香拜拜,沒有具體的修行方法,能幫自己轉煩惱為智慧,心開意解;拜佛則是一種修行的方法,不但安身、安心,而且能提昇心靈、開發智慧。

禮佛不但是最基本的宗教情操,更能助人放下身心,學習感恩、懺悔,化解修行的煩惱障礙。因此,我的剃度恩師聖嚴師父不但規定剛入僧團的行者,必須完成禮佛十萬拜為剃度出家的條件之一;曾在法鼓山僧團結夏安居期間,聖嚴師父亦規定我們每日至少禮佛一千拜,由此可見拜佛的重要。聖嚴師父強調以慚愧、懺悔心來拜佛,能使人身心柔軟、消除心的障礙;以恭敬、感恩心來禮拜,則能增福慧。聖嚴師父也開示過,拜佛的同時,即具懺悔的功能。

我常常勸人多拜佛,因為確實受益無窮。一是身體健康,神清氣爽;二是心胸開闊,廣結善緣;三是消除業障,幫助修行。第二單元的「拜佛有方法」,詳細說明拜佛的方法與要領;第三單元的「認識佛像,禮敬諸佛」,則讓我們認識常見的佛菩薩,心生禮敬。然而不論拜佛的方法再好,認識的佛菩薩再多,如果不用功拜佛,還是無法體驗種種益處。拜佛方法簡單易學,應該沒有人學不會,拜佛的最大困難,通常就是一個「懶」字。如果說念佛是「簡單難『信』之法」,拜佛便是「簡單難『行』之法」,但是我認為只要有心,一切不難。

現代人的生活忙碌,往往難以找到固定時間修行。所以,可掌握「積少成多」的拜佛要領,有時間就拜佛。我早年每天都固定拜佛一小時,現在即使再忙碌,也會固定拜佛半小時。如果因事中斷,也必補做功課。

當然,拜佛日久,有時也會法味漸淡,感到乏味。然而修行本就要帶三分勉強,不能隨喜好挑三揀四,修行即為修除煩惱習氣,偷懶不拜佛,就會懈怠而易助長煩惱。若真視拜佛為苦差事該怎麼辦呢?不妨告訴自己:「修行雖苦,但苦只一世,可得永劫的安樂;不修雖樂,但樂只一時,結果是永劫的沉淪。」一想到「禮佛一拜,罪滅河沙」,自能提起精進心用功。甚至可以為自己的父母師長、六親眷屬、怨親有緣禮拜,以此功德迴向報恩及解怨結。

面對學佛疑惑若不化解,半信半疑地用功,會事倍功半,所以第四單元的「禮拜法喜,安身安心」,為讀者化解常見的拜佛疑惑。我便曾百思不解拜佛如此好,為何只是往生淨土的助業?善導大師的《觀經四帖疏》指出往生淨土要修五種正行:讀誦、觀察、禮拜、持名、讚供,除了持名念佛是必得往生的正定業,其他四種都是助業。後來才明白面對生、老、病、死時,特別是重病臥床或臨終彌留,根本無法禮佛,只能念佛。因此,其他助業必須眾緣具足,唯有持名念佛可適用於各種情況。但是,能拜佛不就表示自己很有福氣嗎?具足種種福德資糧,才能信佛、禮佛。對我來說,念佛與拜佛是相輔相成的修行絕配。

印光大師曾勉勵人念佛要:「通身放下,徹底靠倒。」拜佛也是如此,要放下萬緣,只管拜佛,將全部的身心交給佛菩薩。我們會有煩惱,就是因太過傲慢無法放下自己,拜佛的真正要領沒有別的,就是「老實」,願與大眾共勉之,一起歡喜拜佛生淨土!

◎摘自:《拜佛50問

 
 

與主管、同事共事前,
先要有「識人」的準備:
瞭解主管的理念,
瞭解同事的才能、性格以及優缺點,
彼此能幫助和無法配合的是什麼。
盡量吸取他人的長處,
避開可能會爭執的部分。
除了相互適應、協助之外,
也要使他人因你而得利益,因你而成長;
同事也能成為諒友、益友。

法鼓鐘聲

 

先做好人際關係

有些人說做人比做事難。如果在職場受人冤枉,是要據理力爭,或是以和為貴呢?

■ 聖嚴法師

在社會上做事,有時並不是你技術沒有問題,對事情有耐心、有熱誠、有興趣,就一定可以做成事的。因為事與人有關係,事情都是人做成的。做一件事,要完全與其他人無關,幾乎很難,大概只有吃早餐,獨自享用一杯咖啡、一塊吐司,才能孤獨一人;或者是打坐坐在一塊蒲團上,那就不須與別人互動,只要面對自己。

很多事都是人與事相互連結的。有一位政府官員做官做得非常痛苦,他曾來找我,說:「我該怎麼辦?」我說:「做事雖難,做人更難。你把事情做好,別人對你的批評、嫉妒都沒有關係,你只要盡心盡力、問心無愧,白天努力工作,晚上就可以安心地睡覺了。」後來,他來向我道謝:「要把事做好,還是需要先把人做好;把人做好了以後,事情就能夠比較順利推展。」

先學做人是非常重要的。該如何做人呢?就是要小心謹慎、誠懇謙虛、踏實忠厚、寬宏大量,這樣一定可以把人做好。我們學做人的目的,就是為了做事;只要努力把人做好,事情也會愈做愈好。

做人一定要常常為人設想,站在別人的立場考慮問題,在家庭裡也是一樣。比如說,一位年輕媳婦告訴我,她的公公和婆婆常常埋怨她,責備她。當孫子不聽話,公婆罵媳婦;丈夫脾氣不好,公婆也罵媳婦。

我告訴這位媳婦:「自古以來,媳婦都是難做的。要跟公婆處得好,老人家埋怨時,就順著他們。體諒做公婆的,都是疼兒孫、比較不疼媳婦的;雖然委屈,但不要難過,還是把自己的本分做好,還是落落大方盡妳的責任。」她照我的建議去做,一段時間以後,丈夫和孩子都成了媳婦的後盾,做她的精神支柱,也免去了與公婆間的衝突。

在職場上也是這個道理。做事之前先把人際關係做好,也就是多尊重人、多適應人、多配合人,想做的事會更順利。

如果別人找你麻煩,千萬不要自己懊惱,這會是雙重傷害:別人已經傷害你,你又傷害自己一次,這是沒有必要的。如果反省自己沒有錯,就把被冤枉的心情放下吧!

本文摘錄自《方外看紅塵

真心就自在


/傑佛瑞.霍普金斯


生活中,「人我關係」無所不在──我們也不斷嘗試各種方法,以博得他人好感、排除「敵人」,讓彼此相處更愉快,但為何有時仍免不了兩敗俱傷的場面?

跟隨達賴喇嘛修行三十多年的霍普金斯教授,告訴我們其中關鍵:以慈悲心的角度出發,便能釋放內心的敵意與排斥感,顯露無礙的真實心──這是最根本且自利利他的方法,甚至是一切快樂的起點……<more>

 

無我境界的人際關係

/小池龍之介


本書將揭露「快樂」與「痛苦」,如何在大腦裡慢慢形成「過度自我」煩惱的機制,澈底顛覆我們對「自我」抱持的幻想,並提供在人際交往中不執著於自我的方法,讓你取得心靈的自由,打造真正圓滿的幸福人際關係。

我們在這個社會上生存就無法避免和其他人相互來往,但我們卻在人與人的的相處之中被「需要受到認同」這種渴望的支配……<more>

 
!
 
 

人生414期:平安湯.無事茶

/人生雜誌編輯部

2018年,法鼓山以「平安無事」為世界祝福,回應現世共同的願望,本期專題為大家奉上聖嚴師父的「平安湯」,從小故事汲取安心、放下、包容、感恩等平安味,加上安頓身心的修行方法,讓人人都能在日常中活用。繼程法師分享無事七碗茶,講解禪宗的「無事」公案,從中領會禪的本意,進而體會「無事忙中老」,念念以眾生苦樂為著眼的悲智,學習用佛法安己安人,平安無事過......<more>

 

心經‧金剛經輕鬆讀:光照江洋

/蕭振士

心經、金剛經乃禪門之精髓,長久以來一直是大乘學佛者的最愛。徹悟「空慧」是般若法門之要旨,亦是根本處。如何從這兩部經典中去認識「空」理?由「空」中知非空?再從「不空」當中破「空」?這些問題,譯者以最淺顯易懂的字句為您解「空」之大義,讓您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整個經要,於生活中得任運自在。

本書提為「光照江洋」……<more>

除本電子報之外,心靈網路書店同時發行下列電子報,歡迎訂閱
 

法鼓文化 版權所有
© 2018 Dharma Drum Publishing. All Rights Reserved
客服專線電話:02-2896-1600 服務時間:週一~週五 9:00~17:3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