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電子報由心靈網路書店發送,若您不想收到此電子報,請按下取消訂閱::

第739期 / 2018年01月31日‧每週三發行

◆在生命的轉彎處看見更廣闊的風景◆《聖嚴法師學思歷程》,新版上市78折!

來看看素超人吧!凝視死亡,是為了好好活著

我的死亡老師告訴我,道謝、道愛、道歉這些事情都不要等到臨終的時候再來說。這樣的話,我們才能好好道別。

■ 郭惠芯

隨時可能到來的死亡

作為一個生死學的講師,20年間,我陪伴著許多人在我的面前離開這個世界。我稱呼這些往生者為我的老師。因為我在他們的身上學到了許許多多的功課。今天,我們就從一個最簡單的話題來聊——我們現在活得好好的,為什麼要談死亡?

海德格爾說,人是什麼?向死的存在——我們一出生就走向死亡了。你說,那好吧,我接受這樣的敘述,我甚至看過許許多多的死亡畫面,甚至親人的死亡,可那是他們死亡,不是我死亡。死亡好像很遙遠,我們都覺得也許我們老一點,或者是明年我們再來談死亡這件的事情。

可是我要跟大家說的是,事實上所有的教育心理學都已經不斷地告訴我們,一個有準備的人生是一個比較完整的人生。

我曾經在殯儀館裡面住過一個禮拜。在那七天裡,我每天會陪著在館裡面管理的工作人員去看冷凍櫃。工作人員有時候會告訴我說這是一個年輕的孩子,然後就會拉出來那個櫃子讓我看看,外面寫著姓名,寫著年紀;再拉開一個櫃子,他說這是一個高夀的老人,他有95歲了,兒孫滿堂。這個過程不斷地告訴我一件事情——棺材裡面躺著的是死去的人,不是老人。

死亡是隨時隨處都可以發生的,也許就在隔壁一段路,就在你踏出去的下一段路。可是對死亡這件事我們太缺乏瞭解,我們不斷閃避。所以今天如果你看到這一段錄影的話,應該為自己鼓掌——我們正在學習看見死亡、討論死亡這一件事情。

死亡不是Death,是Dying

我今天要跟大家談的死亡,其實不是醫學上宣佈死亡、肉體失去功能這件事情。我要跟大家討論的是一個死亡的過程,我們稱它叫做“臨終旅程”。

一個人被判定其病程是處在往死亡發展、不能逆反的狀態之下,這個我們就叫做“臨終”。這個臨終期到底是有多長呢?一天,甚至延長到一年、兩年都是有可能的。唯有這些臨終的病人才真正能夠給我們提供功課,提供教導,提供敘述——我們到底可以活出什麼樣子,在臨終才不會成為一個很難死去的人。

在這裡跟大家分享兩位我非常尊敬的臨終關懷的先驅:一個是美國的醫師庫布勒·羅斯。她是一位生長在瑞士的醫師。到美國行醫之後她發現,現在的醫療體系重點在救治人,但不懂得怎麼陪伴不能救治的人,大部分的臨終病人都會放在醫院裡面。

她常常比對她小的時候在瑞士成長的經驗——她的鄰居是一個農夫,去修剪樹木的時候從樹上摔下來,內出血。八十年代從樹上摔下來導致內出血的農夫是沒有辦法治療的,你只能在家裡等著血失去,走向死亡。農夫在這三天裡邀請了鄰居來一一道別,跟他們說謝謝。雖然說再見的時候有一點悲傷,可是那個氣氛非常祥和。就覺得是生命裡面的葉子要凋落了,但是不黑暗,不逼迫,沒有強烈的情緒。

等到她在美國行醫的時候,她在醫院裡面看到的死亡、臨終的過程是隱諱的,不能說的,不能被分享的。臨終病人常常非常孤獨。她於心不忍,開啟了與神學院的合作,跟許許多多年輕的學生在臨終病人的床前做各種訪談。這個訪談在香港出版了一本書叫《最終的旅程》。

發現自己要臨終的時候,第一反應是什麼?是否認——這不是我。第二會憤怒——為什麼是我;第三會開始討價還價,覺得能不能有什麼方法可以求生,我可以吃素嗎?我可以信仰上帝嗎?可是當他後來發現連討價還價都不能避免走向死亡的命運的時候,他會陷入一種恐懼——我不再能經歷我熟悉的世界了,我跟我親人的關係會斷裂,我跟我的世界,我喜歡的霜淇淋就不能再嘗它的滋味了。延長生命的各種設備其實在醫院裡面都齊備著,只要你有足夠的財力或者是你願意,你可以在身上掛滿了各種管子。

但是臨終者也有機會進入一個最後的關鍵,就是他會接受,這就是我的實況,就是我的現在。

我們應該怎麼樣陪伴他呢?英國的桑德斯女士在倫敦近郊創立全球第一個安寧病房,叫聖克裡斯多福醫院。她提出了一個非常重要的陪伴精神——我會陪伴你到最後,但是不延長你一分鐘的痛苦。這個概念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第一課:給自己一個答案

我與各位講的第一個老師,這是個有一點意外的旅程。那個時候我的課程還沒有上完,我只能在安寧病房外的走道上面走動,去感受那個氣氛,去熟悉那個環境。

就在那個走來走去的當下,突然有一個病房的門打開了。一個中年婦人突然沖出來,把我拽進去她的病房裡面。我到現在還記得那個病人,他是一個鼻咽癌的病人,他的臉已經破碎了一半,甚至脖子的頸動脈,我還能夠看到它的跳動。

他正在辛苦地想要說一些什麼話。這個太太沒有辦法聽清楚這個先生要跟她說什麼,所以她把我拉進去跟我說,小姐、小姐,請你告訴我,他要說什麼。我的基礎訓練是在的,所以我走向這個臨終病人,面不改色。你看到一個破敗的身形,你聞到腐敗的氣味,可是你的眉頭,你的臉上的肌肉都會在告訴他這是你最正常的樣子,這就是你。我發現他的眼光是迎接我的,就非常自然地半蹲了下來。

這個卡車司機非常努力地從他的喉間試著要說幾個字出來,可是我聽不清楚,所以我就拿出了紙筆。他費勁九牛二虎之力,汗流浹背,歪歪扭扭地寫了幾個字。他寫完之後就昏睡過去了。

我退出了他的房間,仔細地看他留給我的那幾個字。他問的問題是:死後去哪裡。

我在想我應該怎麼樣回答一個重症的病人,他用了大量的嗎啡,可能清醒的時間只有三分鐘或五分鐘,或許迴光返照的時候他可以清醒比較久。那天晚上我沒有睡覺,我在準備,如果講三分鐘,我可以告訴他死後去哪裡;如果他可以清醒30分鐘,那我要跟他講30分鐘死後去哪裡,如何去;如果他可以清醒3小時,我要告訴他,死後去哪裡,如何去。我準備了三套方案,熱情地想要告訴他,你最後的關心其實是有答案的。可是當我隔天再去叩那個病房的時候,那個病床已經空了。他帶著今生最大的遺憾,走向他下一期生命的旅程,那是一個特別深重的孤獨。

這個臨終病人教給我的功課是,我們要有所準備,你必須要給自己一個解答,然後你才有可能很平靜、很順利地結束這一期的生命。

◆ 影片及完整內容請看:https://goo.gl/6DEYiA

◎ 延伸閱讀:杜正民老師《法的療癒:佛陀教我的10堂生死課

●【《法的療癒》新書發表會:《阿含經》的安寧伴行守則】
免費報名:https://goo.gl/forms/JG3UAEChptQ9UAzB2

 
 

家庭的責任和義務是夫妻雙方面的,
應當重視的是自己是否盡責、盡義務,
而不是去要求對方,
計較誰該盡更大的責任。
只要真誠的照顧、關懷對方,
對方一定也會有所付出。

聖嚴法師心靈環保

 

寬路窄門的生命體會

香港道風山,是一座專向佛教徒傳教的基督教叢林,
曾引起聖嚴法師對佛教前途的危機感;
目前常住香港的常寬法師也對該團體心生好奇,
抱著佛僧武俠的情懷,上山一探究竟。

■釋常寬(法鼓山寺院管理副都監)

為了準備僧伽大學2017年2月的生命自覺營課程「創辦人的心行與悲願」,我重新閱讀聖嚴師父的傳記與遊記,在《聖嚴法師學思歷程》中的〈宗教與歷史〉,看到這段敘述:

基督教的香港道風山,是從南京的景風山撤退而改名的,是屬於基督教信義會的一個支派。他們曾經派牧師到佛教的叢林,如鎮江的金山、揚州的天寧,掛單、學禪、參禪、打坐,就像一個虔誠的佛教居士,然後把他從寺院所學、所聽、所見,而創設了他們的新團體,用基督教的觀念與信仰來解釋佛教,再用佛教寺院的生活規制和方式,來做基督教的靈修和祈禱。不知道他們的根本目的何在,不過確從佛教的僧團,吸收了大批的青年和尚,然後把他們訓練成為基督教的牧師。因此引起我產生了佛教前途的危機感。

親訪道風山 知己知彼

可能因為我目前住在香港,當我讀到「香港道風山」,這五個字忽然從書本上放大,躍然眼前。另外,「吸收了大批的青年和尚,然後把他們訓練成為基督教的牧師」的敘述,引起我的好奇心:「這位牧師何許人也?這麼有心,比武俠小說當中的踢館還厲害。」忍不住上網搜尋,原來這個團體的全名是「道風山基督教叢林」,網站首頁描述:

道風山基督教叢林由挪威傳教士艾香德牧師(Karl Ludvig Reichelt)創辦。他於1904年抵達中國湖南傳道。與此同時,他對中國的宗教興趣日濃,並燃起專向佛教徒傳道的異象(意向)。他終於在1922年在南京創立景風山,招待佛教及道教徒學道。後因戰事緣故,艾香德牧師於1930年把工作遷移香港,在沙田創辦道風山基督教叢林,並邀得丹麥建築師艾術華(Johannes Prip-Moller) 設計龐大的中國式建築群。艾香德牧師於1952年3月13日安息主懷,遺體葬於道風山基督教墳場。

當我讀到「沙田」這個地名,再次搜尋發現,原來道風山和目前所住的正法林,是在同一座山的另一個山頭上,距離大約三十分鐘的腳程。

經過了我的說明與介紹,2016年12月22日下午,我和常展法師、演清法師抱著「佛僧武俠」的情懷,走訪了一趟道風山,我們從沙田車站附近的小徑往上行山,走在森林步道上,演清法師一路念著師父常說的:「道心之中有衣食,衣食之中無道心。」

當我們抵達道風山時,發現這個山頭非常清幽與寧靜,建築物採中國式的園林風格,環境整理得非常整齊清潔,常展法師說:「一個有制度又細心規畫完善的地方,是很容易吸引人來親近的。」

我也深有同感,我從小住在臺北木柵,常常在宮廟附近遊玩,對於廟裡那種黑黑暗暗的氛圍,以及許多神明的怒相裝扮,總感到害怕。每次跟著大人到廟裡,每每被要求拿香跟拜,從來沒有誠心向他們祈求,或說出心裡的話。後來,接觸了承天禪寺,才知道寺院與宮廟不一樣,當我仰頭望著佛像,覺得佛陀凝視著我,而不是監視著我,那也是我生平第一次對著佛像說出心裡的話。

聖嚴師父很有遠見,也很創新,將法鼓山創建成教育園區,讓大殿看起來像一間很大的教室,不論上什麼課,三位佛陀都一直坐在教室裡陪我們上課,我禮拜他們時,是一種學生對老師傳道授業的感恩,而不是敬畏式的膜拜。二十一世紀的漢傳寺院,終於又回歸佛陀時代那種簡樸莊嚴的生活環境,而教育園區讓來此出家或學佛的四眾弟子,持續過著學習、分享、奉獻的精神生活。

生命門寬窄 任君選擇

道風山的後山有幾個特殊景點,有個牌樓式的窄門,上方寫著「生命門」三個字,門上有一副對聯:「寬路行人多並無真樂,窄門進者少內有永生。」二位法師看到「寬」字,便請我站在門中間拍了張照片。

接著,我們看到一塊大石頭上寫著「活在主內」,類似於禪宗叢林常說的「活在當下」。這時候已接近黃昏,落日晚霞照在巨大的十字架附近,常展法師站在十字架下方,陽光正好將他圈在中間,留下一幅有趣的畫面。二位法師打趣地說:「是『蒙主寵召』還是『蒙佛接引』?」

常展法師告知生命門那副對聯的原意,在《馬太福音》7:13:「你們要進窄門。因為引到滅亡,那門是寬的,路是大的,進去的人也多;引到永生,那門是窄的,路是小的,找著的人也少。」

閱讀了福音原意,我對於生命門對聯「寬路行人多並無真樂,窄門進者少內有永生」,有了另一種領悟:

上聯有警惕作用,奉勸紅塵世人不要過著隨波逐流的安逸;下聯有鼓勵作用,接引凡夫俗子心生嚮往天堂樂園的超脫。

並試作了一副對聯:「寬路窄心走,橫行霸道。窄門寬心過,豁然開朗。

演清法師也回應對聯:「展開心胸走,海闊天空。清涼心情過,悠遊自在。

新世紀宗教 和而各美

我們三人都是「二十世紀出生,二十一世紀出家」的漢傳佛教僧侶,對於二十一世紀宗教之間的交流互動,聖嚴師父曾經這麼說:

我們處身於二十一世紀的每一個宗教徒,不論是屬於哪一種宗教的哪一個教派,都有權利宣稱各自所信奉的宗教是最好的。我們如果希望把自己所信奉的宗教及觀念,和全人類分享,最好的方法是包容異己者、尊重異己者、協助異己者。彼此尊重各種族的文化及宗教,互相觀摩學習,取長補短,發揚優點而改進缺點;讚美共同處,欣賞不同處,求其同而存其異。(2000年8月29日千禧年「世界宗教暨精神領袖和平高峰會議」開幕致詞)

衷心祈願這個世間,能如師父所期許:「個人與個人,族群與族群,宗教與宗教之間的互動,便是相得益彰的共存共榮。

本文摘錄自《人生雜誌:404期

神通與人通:宗教人生

/聖嚴法師


本書收錄聖嚴法師談論「宗教與人生」議題的十九篇文章,針對東西方宗教的流傳、互動及觀念上的異同,以理性的態度提出了分析辯證。法師深切期許,「宗教與宗教之間,應該彼此諒解,互相尊重,不要抱著『有我無敵』或『有敵無我』的態度,去肆意攻擊或存心消滅。」並也以其深厚的修行經驗、敏銳的觀察力點出人生的種種艱難苦痛,經由其深雋智慧的帶領,我們得以超越人生的瓶頸,探尋終極圓滿的真理
……<more>

 

我之宗教觀
(精裝)

/印順導師

本書係以佛教的見地來看宗教、看宗教的價值、看宗教的淺深不同。內容含有我之宗教觀、中國的宗教興衰與儒家、修身之道、人心與道心別說、上帝愛世人、《上帝愛世人》的再討論、上帝與耶和華之間,以及我怎樣選擇了佛教。

一般反宗教者與非宗教者,以為宗教是迷信,是人類愚昧的幻想。但在我看來,宗教是人類的文明根源,是人類知識發展以後所流出,可說是人類智慧的產物……<more>

 
◆一行禪師說佛陀故事◆限時特價499元!
 
 

法的療癒:佛陀教我的10堂生死課

/杜正民

佛陀是大醫王,如何開藥療癒生死病苦?《雜阿含經》病相應群經的妙法,讓我們能以病為師,以法為藥,明白生死難關原來是禪關!

你有自信:老得快樂?病得健康?死得自在?隨願而生?很多人在面對生死病苦時,才赫然發現不知如何運用佛法安身、安心,不知自己多年所學為何?杜正民教授在罹癌後,也曾為此困惑,想了解佛陀……<more>

 

素食也可以多滋多味

/陳穎仁

別驚訝,絕對是素料理無誤!義大利麵、鹹派、煎餅、蘋果派等人氣料理,Step by step 超詳細說明,讓新手快速掌握料理關鍵,讓你的餐桌大加分,在家也能做出媲美餐廳的美味素料理!

誰說素食不能吃的新奇有創意?只要能靈活運用廚具、蔬食、香料等食材工具,就能烹調出異國感十足的素食料理。讓新手也能微笑上菜,讓餐餐新鮮又新奇……<more>

除本電子報之外,心靈網路書店同時發行下列電子報,歡迎訂閱
 

法鼓文化 版權所有
© 2018 Dharma Drum Publishing. All Rights Reserved
客服專線電話:02-2896-1600 服務時間:週一~週五 9:00~1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