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鼓文化文摘報由心靈網路書店發送,若您不想收到此電子報,請按下取消訂閱::

第一二一期2017年03月02日(每月一次,固定週四發報)

免費訂閱法鼓文化文摘報

《南傳佛教史》

南傳佛教感覺好像很遙遠,但如果想到南傳佛教僧侶清晨托缽的畫面,或是泰國、緬甸的金塔寺,又感覺很親近。充滿神祕宗教氣息的南傳佛教國家,很多人喜歡拍攝他們的寺院建築,也喜歡去那裡旅行,或是參加南傳佛教的禪修,但是說到南傳佛教的發展歷史,就不太清楚了。

關於南傳佛教真的是需要一本專書好好仔細介紹,淨海法師的《南傳佛教史》,就是這樣一本好書。由於淨海法師曾赴泰國學習巴利文、泰文,有心廣集南傳佛教史資料,所以能補充中文資料的不足,讓我們可以打開對南傳佛教的新視窗。全書將斯里蘭卡佛教、緬甸佛教史、泰國佛教史、寮國佛教史、中國雲南上座部佛教史,都做了詳盡的介紹,並有豐富的註釋、地圖,還附有巴利文獻簡介、南傳佛教部派略表。如此有系統地介紹南傳佛教相關國族的文化歷史沿革與發展,真的是非常不容易。

當我們知道了南傳佛教的發展過程,如有機會再去當地佛教寺院,感受自然會大為不同。經歷了如此多變化,佛法能流傳迄今,要深深感恩。


 

南傳佛教史
作者:淨海法師

寮國佛教史:琅勃拉邦古都

琅勃拉邦是寮國永遠的古都,沉靜在美麗的河邊小城,擁有八十多座大小寺院。其中三十二座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受到保護和整建,原則是採用保存既有、恢復原貌。琅勃拉邦佛寺建築的早期風格,接近泰北古蘭那王國的藝術,立柱長短不一,三層或二層幾乎觸地的重簷中央有皇冠般的金色裝飾,屋頂的最頂端綴有向上突出、做飛向穹蒼狀的龍狀圖案。在傳統的黑底漆層上,以金彩來描繪圖案,裝飾華麗而典雅。十九世紀中期以後,受泰國中部風格的影響,屋簷為單層,立柱長度均整。這些古寺就成了琅勃拉邦的氣質和色彩。除了寺院,琅勃拉邦古老的高腳屋,及沿著河畔而蓋的法式殖民建築區及山邊城區,修整時都要保持原貌。為了保持最完好的市容,減少及避免人口不斷的遷入保護區,也採取不擴建的原則。

在全國寮族人居住的地區,幾乎每個村寨都有佛寺。一個大的村寨甚至有二、三座佛寺。每座佛寺住有僧人三至五名,多至十多名,大的佛寺僧人可達百名以上。佛寺常建在平坦的空曠的地方,多數位於村寨的中心。寺院有佛殿和僧房二、三間。佛殿多為一種高腳式的屋子,屋頂較低,殿內較寬敞,供奉佛像,在節日或佛日信徒們可進入禮佛,聽經聞法、受持五戒,修行禪定等。另有房頂呈多層人字形,看上去像豎立樓梯,這是用為存放經書和佛像的地方。其次就僧眾居住的寮房。不管佛寺大小,都有佛塔、佛殿、僧舍和菩提樹。

佛教在寮國社會、政治、群眾各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佛寺不僅是傳播佛法的場所,而是集文化、教育、工藝、文學、藝術、體育、娛樂,對人民生活起了多種作用,可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1.佛寺可做為文化學校,除送子弟出家學習佛學、巴利語、各種知識和道德觀念,有很多學校也設立在佛寺中,僧人可做老師;2.佛寺可做醫務所、草藥,僧人可為群眾治病;3.佛寺可做為聚會場所、議事、商討事情、傳播新聞;4.佛寺可做為體育、娛樂場所,特別是在新年和節日的時候,男女老幼大家一齊來到佛寺,共享歡樂;5.佛寺做為歇憩場所,無論經商、旅行、出外辦事,都像做為自己家一樣;6.佛寺做為學習和繼承傳統技術的地方,如學習雕刻、木工、陶瓷等;7.佛寺做為傳播文學藝術的場所,使文學得以發揚和傳承等。這些佛寺作用看是鬆散,卻把佛教與民眾有著堅強的凝聚力。

琅勃拉邦還保有一個佛教特有的景色,就是在每天清晨天亮時,僧人集體出來托缽的陣容。這種景色在其他佛教國家是很少見到的,有也不能如此壯觀和新奇,這是在一條集王宮與多座佛寺前的老街上舉行。當每天清晨天色曚曨時,街道兩旁一邊已排好無數布施的供養人,面前放好各式各樣供養品,包括飯食、水果、鮮花、日用品……,另一邊有很多東西方各國的觀光客,大家都在等待著。過一會兒,大約有二、三百位僧人,排成一條長陣隊伍赤足走來,接受信眾的供養。信眾們先恭敬虔誠地合掌後,然後將供養品放進僧人的缽中,在供養儀式中大家都不說話。這時另一邊觀光客們就凝目注意觀賞,爭相攝影照相。也有觀光客臨時加入供僧的行列(食物向一旁小販們購買),都感到非常的新奇和欣喜萬分。這時一切交通都停止通行。還有在每天午後,都舉行地攤市場買賣,商販達到好幾百家,擺放各種土產貨品,讓遊客們挑選。這種觀賞僧人托缽或自由逛地攤,成為在琅勃拉邦獨特的一種景色。

 
 
 
佛國留學紀實
╱淨海法師 著

留學取經後,紛至踏來的問題:如何學習新的語言?堅持素食如何隨眾托缽?如何快速融入泰國僧團生活?深度觀察泰國佛教三大優點:僧伽行政統一健全、戒律制度良好、僧伽教育進步,分享泰國佛教文化風貌,泰僧類型、宗教節慶、佛教大學、巴利文大會考等。隨著淨海法師忠實誠摯的記錄,我們彷彿正身歷其境,從佛國托缽歸來,嘗到一缽千家飯的真正法味 …more

 
不出世的奇葩:
南傳佛教第一人,佛使尊者
╱鄭振煌 著

佛使比丘自1932年成立解脫自在園開始,至1993年圓寂為止,大半生都在森林中度過,他認為修法必須選擇自然的環境,因為森林是心靈全新感受的泉源。於大自然中,他觀察到萬事萬物本來如是,一切都只是緣起,包括生、老、病、死也是大自然中的一部分,只是“自然”,只是“法”。他以身教教導弟子要保持正念,準備死亡。他對自己的體悟,充分表現在對自己生命的態度上…more

 
除本電子報之外,法鼓文化心靈網路書店並發行下列電子報,歡迎訂閱
 
心靈電子報素食聰明吃電子報人生雜誌電子報智慧掌中書電子報修行電子報
文化文摘報佛法詢問台電子報經典學院電子報心靈好康報大師密碼電子報
 
 
法鼓文化 版權所有
© 2017 Dharma Drum Publishing. All Rights Reserved
客服專線電話:02-2896-1600 服務時間:週一~週五 9:00~1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