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電子報由心靈網路書店發送,若您不想收到此電子報,請按下取消訂閱::

第727期 / 2017年11月08日‧每週三發行

《我的法門師友》新書上市78折!

來看看素超人吧! 【閱讀隨筆】一則不完整的童年故事——文學的力量

■ 單德興

有一則不完整的童年故事一直跟著我,從童年、青年、壯年,直到近天命之年,才在友人的協助下,得知故事的全貌和作者。

五十年前的南投縣中寮鄉永平村非常封閉,在通往南投鎮的小鐵路被八七水災沖毀之後,更只剩下一條狹窄的聯外道路,而這就是我生長的地方。當時雖然生活清苦,但在中寮國民學校任教的父母依然不時從南投買回一些兒童讀物,讓我閱讀。其中不少是世界名著的注音改寫本,三百頁上下,我經常一個下午就看完,對許多世界名著的第一印象便來自這些改寫本。其他一些兒童刊物,因父母並未定期到南投,所以不是每期都買,我現在連刊物名稱都記不得了。儘管如此,有一則故事,不,嚴格說來不是「一則」,因為那是個連載故事,而我只讀了故事的結尾,甚至連是「二分之一」或「三分之一」都不確定。但那則不完整的故事多年來一直讓我難以忘懷。

記憶中的這個故事是,有個人流落到一個地方,被好心的鞋匠夫婦收容。這人沉默寡言,在被收容的那些日子裡,只偶爾笑了兩次。但第三次笑時,鞋匠家的屋頂突然裂開,這人飛升到空中,並向驚駭不已的鞋匠夫婦訴說自己的來歷。原來他是天使,先前奉上帝之命來接引一位病重婦人的靈魂,婦人不忍身邊稚兒無人照顧,向天使求情,天使一時心軟,便未把她接走,上帝因而把他貶到人間,以了解世態人心,並說當他三笑之後便可重返天庭。

在那三笑中,我只記得其中一次是有人要訂做一雙堅固耐穿的鞋子,但天使知道此人不久於世,於是會心一笑。其他兩次為何而笑我都不記得了,印象深刻的是:故事結尾有張插圖,圖中有個長翅膀的天使,全身放光,懸在空中,前下方是善心的鞋匠夫婦。

當然這是我個人記憶中的版本。儘管如此殘缺不全,但這則故事多年來一直跟著我,從小學、初中、高中、大學、研究所、當兵,從南投到臺北,甚至遠至美國、英國再回臺灣,我也由人子成為人師、人夫、人父。多年來,偶爾想起這則故事,我依然好奇,如果記得的那一笑是笑人的愚癡與貪婪,其餘兩笑到底是為了什麼?這成為我心中多年未解之謎。由於年代久遠,記憶不全,雖然好奇,卻始終未認真追查這則故事的出處,甚至以為有生之年恐怕也找不到答案,難免有些遺憾。

拜科技發達之賜,大學時代的同學在網路上成立家族,畢業近三十年的同學一上網,彷彿又回到大學時代的心境。三年前我一時興起,把深藏內心多年的這則故事在家族網站吐露,表達中年男子對童年的懷念,沒想到竟得到一位同學的回應。她小學在北部就讀,當然比在中部山區長大的我見多識廣。她也看過這故事,但記得的是故事的開始:一個老鞋匠在冬夜回家途中,「撿」到一個赤身裸體的男人,但後來呢?這個故事讓她「牽腸掛肚了三十年」。有一次她和哥哥聊起,她哥還記得,說是俄國大文學家的作品,後來她終於在網上找到了這個故事。

原先的故事是:天使因為違背上帝的旨意,上帝要他再次降臨人間,取回那位產婦的靈魂,並在尋找到三個問題的答案之後才能重返天庭。這三個問題是:人心裡有什麼?人不能知道什麼?人靠什麼而活?天使在取回婦人靈魂時,被風吹斷翅膀,摔落路旁。赤裸裸的他又冷又餓,眼見天黑了,不知如何是好。這時來了一個人,自言自語地說不知如何讓家人溫飽,漠然從他身邊走過。正當他絕望之際,此人又轉回來,為他穿上衣服,帶他回家。妻子初見此人甚為不悅,但在丈夫向她提到上帝時,立即大發慈悲,把全家最後一塊麵包給了陌生人,這時天使笑了一下,因為他找到了第一個答案:「人心裡有愛。」

他便留下來幫忙做鞋。一年後,有位富人要訂做一雙能穿一年不壞的靴子,但天使知道此人活不過當天,因為他看到富人背後站著死亡天使。這時他明白了第二個答案(「人不知道自己需要什麼」),便又笑了。

六年後,他看到一個婦人帶著兩個小姑娘,認出她們就是當年那位產婦身邊的雙胞胎,並知道她們是因為別人的愛心照顧而活下來。天使頓時了悟產婦和自己當年都不明白的道理-「人活著不是靠對自己的關心,而是靠愛」,於是又笑了。在省悟了三個真理之後,天使得到赦免,重返天庭。

天使花了六年時間得到三個問題的答案,但這則故事卻在我心中縈繞近四十年。我不時想像與人生相關的另兩個問題究竟會是什麼?在得知答案之後,一方面多年疑團頓解,有著一份難得的釋然,另一方面則因未能繼續發揮想像,去思索什麼是足以決定「上天下地」的問題或終極關懷,而稍覺失落。

這則故事叫〈人靠什麼而活〉("What Men Live By",一般中譯為〈人為什麼而活〉或〈生活的信條〉),作者是托爾斯泰。他曾說:「如果有人告訴我,我寫的東西在二十年後會被今天的兒童閱讀,為它哭笑,並愛上生命,我就會投入全部生命、全力寫作。」他於一八八一年一月開始寫這故事,曾多次擱筆,約一年才完成。

托爾斯泰這篇心血之作翻山越嶺,漂洋過海,經翻譯、改寫成不同版本,於八十多年後讓閉居海島山城的男孩讀到。即使他讀的故事並不完整,記憶也殘缺、甚至有誤,但故事中的問題多年來跟隨著他,一直到將近天命之年因緣際會才得知故事的全貌和作者。文學的力量由此可見。

◎摘自:《禪思.文思

單德興老師《禪思˙文思》:翻譯學者的視野X禪門行者的自在 新書上市分享會

 
 

如果能夠將家庭成員視為相互助緣,
彼此敬愛和尊重,
便能同心協力
共同開創美滿幸福的家園了。

牽手一輩子

 

奉茶!

習於品茶的臺灣法師,來到喜愛速食的美國,
如何把東方的純喫茶介紹給西方人?
從茶席擺設到泡茶、喝茶,以身心六感來體驗,
感受喝一杯茶中的禪滋味。

■ 釋常護

茶在中國的歷史超過三千五百年;現存在中國最古老的茶樹,已有三千二百年的歷史。茶在被發現以後,功用在於祭祀、藥用與待客。

茶最重大的改變,出現在一千二百五十年前的唐代。一位被遺棄的孤兒,二歲時被遺留在寺院外的湖岸,智積禪師清晨在湖邊經行時,看到三隻大雁用翅膀包圍著這小男孩以免受凍,於是智積禪師將他抱起,並交給李姓鄰居扶養,取名為李季疵,疵是不完美的意思,因為小男孩的頭上有一塊疤痕。

在李季疵七歲時,扶養他的鄰居李儒公因為搬家,他不想隨之南下,所以央求智積禪師讓他入住寺院,而他利用易經卜卦,為自己取姓名為「陸羽」,名字正呼應小時候被大雁羽毛包圍的過往。

老和尚教陸羽讀經、整理環境,以及泡茶,因為對於事物的觀察天分,智積禪師很喜歡他創新的泡茶滋味。但在十一歲時,他因為有修學儒道的志向,而離開了寺院。

陸羽創造中國式喝茶

有一天,禪師進京與皇帝代宗談論佛法,皇帝見禪師喝過一口茶後,就不再動杯子,便問老和尚為什麼不繼續喝茶,老和尚表示因為喝習慣陸羽泡的茶,所以很懷念他泡的茶。皇帝為了體驗陸羽所泡的茶有何不同之處,遂下令尋找陸羽。

一段時日後,陸羽被找到了,皇帝再次請老和尚進宮,老和尚一喝茶,便脫口而出:「陸兒,你在哪裡?」師徒再次相遇。

生性活潑的陸羽,此一期間投入戲班,專演丑角,並擅長編劇,在十三歲時因為才華洋溢,被竟陵李太守收留,學習典籍,之後四處遨遊,採草藥為人治病。

十九歲的陸羽,與當時最出名的詩人與書法家結為忘年之交,並且投入對茶的研究,四處尋訪好茶、好水與泡茶的器具,並記錄、分析,二十八歲時完成了中國茶歷史上最重要的著作──《茶經》。

在陸羽之前,茶因為提神清熱的特性,在寺院裡常被當成待客的飲料;而僧人在譯經參禪之餘,每天也會有固定時間喝茶,來清醒頭腦。但因茶性屬寒,所以在飲用時,往往須加上鹽、薑、蔥、茱萸與紅棗一同熬煮。

而生性聰穎的陸羽,認為茶的滋味似乎不僅止於此,所以在傳統的茶之外尋求改變,進一步從製茶的過程創新,將茶本身以外的添加材料完全去除,也改變了泡茶的方式,讓茶的本質單純而發揮到極限,這是中國式喫茶,也是飲茶菁華的開始。

喝茶,也喝修行

在中國的民生社會,茶與生活密不可分,從隋唐時代以來,茶與寺院有著密切的關係,甚至韓國、日本的茶道,在八百多年前因留學生於寺院中學習,帶回祖國而發揚為茶道。

在寺院裡,茶從飲料而昇華到修行的內涵,寺院從種茶、製茶、煎茶、茶器,以及處理茶渣,都成為修行的一部分。禪宗將茶用於參禪提神,並將泡茶的過程延伸於禪──無我的修行。

因為茶葉的敏感特性,所以從茶葉的摘採、製作;水的品質、來源,還有燒水的溫度,以及泡茶的器具,都深深地影響著一杯茶的滋味。也只有完全的用心與投入,沒有執著的心,才能泡出一杯「三輪體空」的茶。

喝一席茶

今日,我們所分享的是諸多泡茶方法之一,屬於明朝傳下來的泡茶方式。

首先,是茶席的設置。

修行,是一種減法,而茶也是。用簡單卻不失禪意的擺設,讓參與茶席的人有視覺之美,進入空間之後,心靈便因為茶席而逐漸沉澱。

當茶客坐定之後,品茶的步驟是先賞茶,藉由依序傳遞茶則(取茶入壺的茶器)的過程,體驗茶葉在未沖泡前的外觀與味道,也欣賞茶器之美,同時也因為細膩而投入的過程,讓心與外界隔絕,回到茶席的當下。

同一時間,茶主人開始溫杯,這如同運動之前的暖身,將煮沸的水倒入茶壺之中預熱,再將熱水倒至茶杯。趁著茶壺的餘溫尚高之際,徐徐放入茶葉,微熱的茶壺使茶葉的溫度微微提升,此時飲茶者可以體驗到茶壺內茶葉溫熱後,些微不同變化的香氣。

而後是沖泡,這是泡茶中最關鍵的步驟。剛煮沸的熱水,緩緩地順著時鐘的方向注入細小的水流,甚至讓茶葉在壺中緩慢旋轉。在心法上,順時鐘注水讓茶與水的分子都順著一致的方向,所以更細緻。

再來是候湯,也就是等待茶葉經由熱水釋放出茶的元素,這取決於茶主人對這一泡茶的掌握,包含對飲茶者的專一與恭敬。在不確定下回喝茶是何時的因緣之下,這可能是唯一的一次,或者是最後的一次,所以用茶湯呈現對生命最積極的把握與珍惜,而將這一份心藉由茶來供養飲茶者。

茶三泡,身心六感

當飲茶者拿到這一杯茶時,其實已經從視覺、嗅覺、聽覺、觸覺、味覺,乃至於心念的六種感受,有所不同的體會。

品茶者,在拿到杯子時,不急著入口,而是在放鬆安定的情況下,輕輕地嗅著茶杯中緩緩飄出的茶香,再將茶湯緩緩入口,感受茶湯經過舌尖,舌頭兩側,以及喉嚨被茶湯滑過的甘美滋味。

第一杯的茶,因為茶葉在茶壺中尚未完全釋放,所以有著清新淡雅的味道。

當大家都喝完第一杯之後,水壺的水再次煮開,茶主人進行第二泡茶,此時曾被反覆壓揉超過三十次的茶葉,因為第二次的沖泡而完全綻放開來,茶湯的滋味更加濃烈,但在略微的澀與苦之後,是喉頭甘美的韻味,品茶者可將身心都交付給茶湯所帶來的無限回味。

接著是第三泡茶,茶主人刻意讓茶湯在茶壺內稍微停留,以發揮更多茶葉裡的物質,可能更苦,也可能更澀,但因為心情的完全放鬆,這苦澀將在飲用後轉變為甘美。

最後,茶主人將開水注入茶友的杯中,當白水入喉時,茶不存在於過去、現在與未來,甚至沒有泡茶的人、沒有喝茶的人,也沒有喝茶這一回事。

從茶席的視覺、茶香的嗅覺、注水的聽覺、茶湯的味覺、茶杯的觸覺,以及內心的感受,是美而變化萬千的,但是無法永恆獨存,當下領會的是什麼就是什麼。最美好的,是生命的體驗,因為體會無常,而達自在的心境。

春有百花秋有月,
夏有涼風冬有雪,
若無閒事掛心頭,
便是人間好時節。


本文摘錄自《人生雜誌:393期

人生398期
百味茶 一味禪

/人生雜誌編輯部


啜飲一口茶,你嘗出什麼味道?從茶席擺設、煮茶、沏茶到飲茶,一碗茶揉合了生活、藝術與修行,本專題由繼程法師分享喝茶與十牛圖的修行關係;果鏡法師從茶話公案談寺院茶禪由來;杜正民老師則分享〈七碗茶歌〉、〈三飲得道〉與四念住的禪觀;陶藝家王宏祥以無我之心做出順心好壺;空間設計師沈僥宜隨身打造極簡單到不簡單的茶空間,在在傳遞出東方特有
……<more>

 

來一壺無我茶吧


/永固法師


為了辦大學,佛光山發起一○八位法師行腳托缽,領隊老師會求佛菩薩護佑一路平安,還是祈求給他們風、給他們雨呢?一個家庭中可能出現:爺爺是道教,奶奶是一貫道,爸爸信天主教,媽媽學佛,兒子則是基督徒,如何以「無我茶」化解爭端呢?

「一水四見」,是說四種不同層次的人,對著同樣的外境……<more>

 
【一瓣馨香遍法界】福慧/雲水 香品系列特惠95折!
 
 

好讀 雜阿含經
第二冊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好讀:雜阿含經》是古典今讀的現代註釋書,從傳統字詞解讀、修行與生活對話,到深入佛陀的根本教義。本書最可貴之處,非一人之作,而是眾人智慧的結集。一群佛教的知識分子,透過網路建構虛擬佛教修行壇城——「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以下簡稱「獅子吼網站」)……<more>

 

佛法科學總集
(兩冊)

/第十四世達賴喇嘛

《佛法科學總集》上下冊集結了三藏經典中有關色心諸法之科學論述,其內容含攝現代科學中之形式邏輯、知識論、心理學、語言學、腦神經科學、天文學、宇宙論及時空理論種種研究範圍,除了廣說佛法中對於世間諸法之如實觀察,更有助於佛法科學與現代科學之間……<more>

除本電子報之外,心靈網路書店同時發行下列電子報,歡迎訂閱
 

法鼓文化 版權所有
© 2017 Dharma Drum Publishing. All Rights Reserved
客服專線電話:02-2896-1600 服務時間:週一~週五 9:00~1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