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電子報由心靈網路書店發送,若您不想收到此電子報,請按下取消訂閱::

第712期 / 2017年07月26日‧每週三發行

菩薩戒子‧精進必讀《梵網經菩薩戒》新書上市特惠78折!

來看看素超人吧!

慈悲包容,承擔與責任
■ 主講/果毅法師

過程中,我一定犯了很多錯誤,做過一些愚蠢的決定;
可是,師父多半時候都只是「看」著我,不斷給我機會。
或許師父是故意不說太多,
而是讓我自己去走出一條路,
讓我學會自己的責任原來只有自己能夠承擔,
也必須去承擔。

剛才進到這個空間,看到後方展覽室裡放著一本書,書上有師父的批示,也看到自己的名字,很多回憶突然間都回來了。在擔任雜誌和書籍編輯的過程中,有很多機會看到師父的手稿,所以剛才看到幾份師父後期的手稿,特別感慨,因為師父的字跡已經明顯不同,無法像早期那般工整,心中很不忍。

從不能接受佛法到出家

我是在一九九三年接觸法鼓山,那時我對師父的了解並不多,只看過師父《正信的佛教》這本書,但是這本書對我的影響很大,可以說是一個很奇妙的體驗,讓我對佛法從「不能接受」到「無條件的接受」,轉變非常大。因緣之下來到農禪寺工作,一開始是在公關文宣室,中途離開了一年,剛好這段時間,電視節目《大法鼓》開播,我被找來當義工,負責擬題目,大概前五十集的題目就是我擬的。本來以為這五十集的問題問完就差不多了,怎曉得節目整整製播一千四百多集,在師父捨報前幾年還在播出,真的是非常特別的經驗。

一年之後,我回到法鼓山,這次就是到出版部門工作了。能到法鼓山的出版部門工作,我非常歡喜。在我出家以前,都是從事文字工作,書籍、雜誌、報紙都做過,也涉獵其他影音媒體,但是愈做愈覺得浪費生命。因為坊間的媒體,多是商業導向,要迎合大眾胃口。而文字工作,在我的感覺是賣命,要掏心挖肺奉上自己的思想,但是,我怎麼可能把全副心力浪費在一些對我來講極其無聊的事情上?所以到最後,我已經無法從事文字工作了。我一直企盼能將這份力量,投入在自己真正喜歡的領域中;尤其學佛之後,這種想法更是強烈。

因此能夠到正信的佛教道場工作,能夠到《正信的佛教》作者的出版社工作,我非常歡喜,覺得終於可以把生命投注在最珍貴的事情上,甚至覺得有點不可思議——我竟然可以見到「聖嚴法師」。我覺得自己非常幸運,可是這個幸運,其實也伴隨很多的辛苦。

到出版社工作不久後,我就加入僧團出家了。起因是因為打了一個禪七。那時候的禪七都是師父親自主持的,禪七中體會到身心的浮動如波濤洶湧般,不能自主,但同時也看到一個希望,有一位師父教你方法,而這個方法看起來是很有用的。所以那時就有了出家的念頭。出家之後我留在出版社領執,前後十四年,從早期的東初出版社、法鼓文化,到後來的文化中心,從最初只有十多人,到後來我離開時已有七十多人的規模,這整個過程是很好的歷練,很感恩,非常感恩。

專業出版提昇佛教地位

師父雖然非常關心出版社,也常常到出版社看看我們、和我們談話,但其實很少談及具體的出版方針。我必須自己一點一滴慢慢摸索,過程中不斷學習、不斷嘗試、不斷調整。我覺得師父的包容力真大,因為我相信這過程中,我一定犯了很多錯誤,做過一些愚蠢的決定;可是,師父多半時候都只是「看」著我,不斷給我機會。這讓我非常感恩,因為人的一生,大概沒有太多這樣的機緣,更何況對方是你的師父。這對我產生很大的影響,讓我知道人的養成,不是一蹴可成的,必須給他機會、包容他,讓他有成長的空間和時間。

雖然一切都在摸索中開始,但是師父還是給了我兩個非常清楚的原則:第一,不能偏離方向;第二,不能賠錢、不能跟常住要錢。第一個原則,雖然有些模糊,但還容易理解;至於第二個原則,就很容易理解,但不容易達成。由於出版社長期處於虧損狀態,所以師父希望藉此激勵我們要獨立、要創新、要非常努力,背後用意,無非是要我們用專業的出版業模式來推廣佛教書籍。師父曾經好多次說過,佛教不能只走傳統結緣書的路線,必須要能進到一般的大書店,和其他的書籍陳列在一起,平起平坐,才能夠讓別人看得起佛教。

要讓出版社「不賠錢」,這是讓我覺得最辛苦的地方,也是讓我學習最多、成長最多的地方。師父甚至常常提醒我要「在商言商」。這對我來講,其實內心的衝突很大;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我相信師父是用這種方式,強迫我們用專業的方式經營出版社,師父也藉此要佛教徒慢慢接受「買書」的習慣。師父甚至規定我們,不論買書的對象是誰,一律照業界的折扣,包括師父自己本人;但是在十多年前,當佛教徒還是習慣拿免費的結緣書,這樣的作法招致很多的反彈和責難。每當我面對外界的質疑、指責時,師父就會說:「去告訴他們,連師父買書也要錢。」師父對專業出版的堅持,可見一斑。

不給任何指示的磨鍊

至於對師父的書籍的編輯方式,大概有兩種,一種是師父給我們書稿,另外一種是我們自己發想提案,向師父請示,就這兩種方式。

師父的書,大部分是在美國寫的,其中有些是先整理錄音帶的開示後,再呈給師父定稿,師父回到臺灣後,就會交給我們編輯成書。我記得,師父回臺之前都會寫傳真,說明這段期間他完成了哪一本書,以及書的內容。我只是個弟子,可是師父的語氣,卻好像是在做報告一樣。回到臺灣以後,師父快則當天晚上,慢則隔天早上,一定就會把我找去,把書稿交給我。後來我才知道,師父有時候會隨身帶著這些書稿上飛機,不放行李箱,因為稿子如果丟了就很麻煩。師父把文稿交給我的時候,會告訴我這本書怎麼來的,是誰整理的,如果有問題可以找誰。師父對一本書的指示大概就是這樣,後續就交由我們編輯出版,師父不太干涉編輯方式,多數都任由我們處理。當然在編書的過程中如果有問題,還是會請示師父。師父的書,一部分是這樣出版的。

另外一種是我們自己發想,向師父提案,例如:「聖嚴書院系列」、「掌中書系列」、「禪修菁華集」、「世紀對談系列」等等。以「掌中書」來說,這套書的構想,是我參觀國外書展得來的,因為我在現場看到很多宗教圖書,尤其是天主教、基督教的出版品非常活潑,從一般人生活上會面臨的問題切入,很實用,以圖文印刷,整個呈現方式很輕鬆、有趣,我就覺得佛教出版品也可以試試。

所以回到臺灣後,就提了這個企畫,師父看了企畫案之後,給的批示很簡單:「很好,可以去做。」當時我心裡難免還是會想:「師父說好,真的就是好嗎?或是有所保留?」但是,我也從來沒想過再去多問些什麼,硬著頭皮就去做了!現在回想起來,或許師父是故意不說太多,因為如果說太多,我大概不容易獨立,也會變得被動、變得懶散,師父是讓我自己去走出一條路。

可能大家也聽過,師父帶出家弟子的方式跟在家弟子是不一樣的。以我個人來講,我幾乎沒有聽過師父說「你做得很好」,做得不好,師父會講,或是用其他方式讓你知道;可是「做得好」這樣的話,我幾乎沒聽過。身為師父的弟子,我覺得這是很好的磨鍊,就是不要想太多,就是去做。我相信師父是在旁邊看著的,如果覺得不好,一定會告訴你,當不給你任何指示的時候,就是很好的考驗:考驗你對自我的肯定、對判斷的認知。

再以「禪修菁華集」這套書來講,師父還是一樣,不直接跟我說好或是不好,師父只是轉述別人的評語和意見,可是書都已經出了,我能怎麼辦呢?況且我看到師父會客時,也常常拿這套書當贈禮,所以師父到底認為是好還是不好,我有時真的不知道。但我很確定的是,師父雖然不常出手,可是一直從旁觀察,這讓我想到師公的教育法,一種是養金絲雀,一種是養蜂式,我想在我身上,大概百分之七十是蜜蜂,百分之三十是金絲雀。

一路走來,我可以很肯定地說,當你遇到一位真正的師父、一位非常好的師父,就不要想太多,把師父的指示當成一種修行,努力去做就對了。例如:師父要我「不能賠錢」,雖然這是個嚴峻的考驗,但我沒有想太多,只一心想著如何達成師父交辦的任務,全心全力去做,有困難就去解決,有問題就想辦法突破,不會的就去學。後來我發現,不論事情成敗與否,自己的收穫和成長是最多的,而且我也學會什麼是承擔和責任。

有一次經驗,讓我對「承擔和責任」有非常深刻的體會,那是一次震撼教育。有回新書出版後發現內文有誤,必須重印,當時覺得這樣的事情有點嚴重,所以我決定親自跟師父道歉懺悔。還記得那個下午,天氣很好,師父的書房在農禪寺二樓,窗外有一點陽光透進來,很舒服。師父當時在看報紙,問我什麼事?然後就跟我分析這則新聞如何如何、那則新聞如何如何,還點出其中的佛法大意,大概講了半小時吧,然後才說:「你來做什麼?」我說:「來跟師父懺悔。」然後解釋哪裡出錯了,現在要重印……,我說要跟師父頂禮懺悔,結果師父的回答很妙,他很輕鬆地說:「那是你的事,不是我的事。」

當下我非常訝異,師父難道不生氣嗎?不罵我嗎?我楞住了,師父卻像沒事似的,談起其他的事情。離開師父的書房,我的眼淚一直掉。諸位可以理解我為什麼掉淚嗎?因為我非常感恩。我體會到,如果師父當時接受我的懺悔,我可能會覺得這件事就這樣處理好了,師父也和我一起承擔這個過失,沒事了。可是,師父真是厲害,完全不理會我的狡賴,單刀直入:「那是你的事,不是我的事。」讓我清楚知道,師父或許可以給你安慰、給你鼓勵,可是自己的責任,只有自己能夠承擔,也必須去承擔......<看完整版>

文章來源:《今生與師父有緣(三)》
無盡的身教‧今生與師父有約系列 - 聖嚴教育基金會


 
 

人與人相處,就像馬刺一樣,
要讓馬驚醒,
又不要讓馬皮破血流,
其間的拿捏掌握,就是做人的分寸。

是非要溫柔

 

如何建立生命的價值觀?

■ 聖嚴法師

如果我們缺乏生命的意志,並且對生命價值沒有正確的認識,那我們就會生活在煩惱中,常常覺得不知該何去何從。也許今天向東,明天又變成朝西,沒有一定的目標方向,沒有一定的立足點。

精神生活更重要

養兒育女、傳宗接代,或是日常吃穿,雖然是我們的基本生活需求,但如果我們僅僅把這些當作生活的主要目標,那就與動物沒有兩樣了。譬如流浪狗、流浪貓找東西吃,吃飽了以後,牠們會生小貓、小狗,這就是牠們繁衍和生存的需求。如果我們做為一個人,只是為了這些而奔走經營,那就跟牠們是一樣的。

假使我們生活得非常富裕,一個月能夠賺得幾十萬或是幾百萬,華屋、美食、華服,樣樣不缺,但這能保證會過得快樂嗎?這種生活是靡爛的,只追求物質的享受和刺激,而忽略了生命的意義與目標。相反地,如果我們生命的意義和生命的價值都非常明確,即使物質生活差一點也沒有什麼問題,我們仍然是一個健康的人。因為,只要心理健康,就能少一些執著煩惱,生命就會多一些智慧而發出光輝,這個就是精神生活勝於物質生活。如果精神生活低於物質生活,那我們就跟動物相同,動物的本能就是男女、飲食,再加上生活環境裡其他的物質享受。

記得曾有一位菩薩招待我吃早餐,只見那桌上的大托盤裡已經擺了三個主菜了,另外還附上花生米、豆腐乳、蘿蔔乾、榨菜等小菜。除此之外,還有一大盤的水果,裡面有蘋果、芒果、柳丁和木瓜。再回過頭看看幾十年前我師父東初老和尚的早餐,他每天都是一塊豆腐乳、一碟花生米;豆腐乳還要把它切成四小塊分四天吃,一小碟花生米也是吃上好幾天。每次都是吃了好幾口粥才挾一顆花生米,然後再吃好幾口粥再挾一點豆腐乳,卻吃得津津有味。他從不覺得自己的生活很清苦,總是自得其樂,活得很高興。我很欣賞他老人家吃得那麼快樂的模樣,而我那時跟著他一起生活,也覺得很快樂。

少欲知足真快樂

又譬如,美國在流行嬉皮的年代是非常富裕的,但是過度奢華靡爛,生活反而過得並不快樂。於是有些人開始反社會潮流,放棄了自己的家庭和生活享受,變成嬉皮在街頭流浪。當這個風潮過去以後,有些人因為習慣了嬉皮生活,就跑到像尼泊爾那樣貧窮的國家去居住體驗,雖然過得非常簡樸,但是很快樂。

我曾經在山裡閉關六年,當時物資非常缺乏,連牙刷、牙膏、肥皂都沒有,但是我很能善用當下環境的資源來解決這些問題。譬如用鹽當牙膏,用手指或將青樹枝咬碎當牙刷;將落葉燒成灰用來泡水洗衣服,因為灰是鹼性的,所以可以把衣服洗得乾乾淨淨。即使物資是那樣缺乏,但也沒有對我造成什麼困擾,我依然過得很快樂。

還有,以前我剛到美國時,物質方面也是很困乏,吃的、用的,什麼都沒有。現在回想起來,我很感謝美國的街頭,因為只要傍晚到紐約街頭轉一轉,就有許多別人丟棄的東西可以撿拾。那時我體會到:什麼都沒有的時候,才是擁有最多的時候,也感受到天下之大、天下之好。

所以,貧不等於痛苦,富也不等於快樂。無論我們的生活條件如何,只要我們能建立正確的心態與觀念,勇敢地面對生活,接受它、欣賞它,就容易得到滿足與快樂。

佛經裡常教我們要少欲知足。所謂知足,就是多也足、少也足,有也足、無也足,並不是說完全不要,一切都不要,那就不行了!而是有就要,如果少就少要,完全沒有就不要,因為不要也不一定活不下去,不要有不要的生活方式。

本文摘錄自:《福慧傳家》,原文收錄於《帶著禪心去上班》。

知足最滿足

/聖嚴法師


人通常都是需要的不多,但想要的東西太多了!因而造成忙碌及緊張,也帶給自己很多的壓迫感。

古人常說「知足常樂」,這句話並不是要我們放棄進步的機會,而是要順應自然、適應社會,這樣一來,生活就能歡喜自在……<more>

 

大腦快樂工程

/瑞克.韓森


暢銷書《像佛陀一樣快樂》作者瑞克‧韓森博士,透過新書《大腦快樂工程》,教我們如何覆寫大腦的原始程序。

為何我們如此容易重複咀嚼受傷的感覺,卻很難沉浸在被愛的感受中?你的大腦在演化的過程……<more>

 
 
 

人生407期:當佛陀遇到神鬼

/ 人生雜誌編輯部

世界上真的有鬼嗎?家裡不安,是祖先在作怪嗎?愛看鬼片,小心引來鬼道眾生……面對各種怪力亂神、似是而非的現象,佛教徒應抱持什麼樣的心態?假如真的撞鬼了,佛法如何解套?本期專題羅列生活禁忌、鬼月迷思、生死迷惑到修行迷信二十五問,在翻找答案之前,請先試著作答,看自己是「智」信還是執「迷」多一點?並透過常真法師.....<more>

 

人生很長,想要好好在一起

/石原加受子

總是害怕別人生氣而隱藏自己,叫自己忍耐就好!其實隱藏憤怒的情緒,長久積累下來,怒火還是會大爆發!

本書作者石原加受子擁有多年臨床心理諮商經驗,提倡「自我中心心理學」,在家人之間、情人、朋友、同事面前,都需要好好表達自己的心情,而不是一再隱忍、或是被牽動情緒而引發衝突……<more>

除本電子報之外,心靈網路書店同時發行下列電子報,歡迎訂閱
 

法鼓文化 版權所有
© 2017 Dharma Drum Publishing. All Rights Reserved
客服專線電話:02-2896-1600 服務時間:週一~週五 9:00~1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