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電子報由心靈網路書店發送,若您不想收到此電子報,請按下取消訂閱::

第708期 / 2017年06月28日‧每週三發行

◆聖嚴法師的禪淨思想與體證◆《禪淨何爭?》新書上市!

來看看素超人吧!

聖嚴法師於2009年捨報圓寂前清醒時,曾在病榻上與親近侍者有這樣的對話。

佛教徒相信,修行人往生後,能前往佛國淨土;而大修行者的渡世悲願,能讓他們隨願力前往任意時空,「乘願再來」即是發願再到人間,渡化眾生。

聖嚴法師曾比喻“人生好像坐巴士,死亡不過是從一輛車,轉到另一輛車去,如此輪迴轉世。”

#業力 #五戒 #花開見佛 #乘願再來

人間是苦的,但在五道之中,只有人才能夠因了受苦而行善求福,所以唯有人道受戒得戒。佛教是人間的佛教,學佛持戒,雖可報生天上,但是真正學佛的人,不要希望生天。這在《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卷四九中,又有一個故事:有一持戒比丘,夜間坐在一張矮床上,斂身入定,定中被一條毒蛇咬著了前額,雖然中毒身死,仍未知覺,因其尚未證道,未出三界,當其出定之時,即見有五百彩女,前後圍繞,問之始知已生三十三天為天人了。並且要他去禮帝釋天主,但他未染欲樂,反以為天女惱他,故頗感困惱地說:「我只禮佛陀,不禮天帝,並願天帝能來禮敬於我。」天女告訴他說:「只有進入妙地園中出家,可以得到天帝的禮敬。」因此,他便毅然放棄天福的享受,又去過出家的生活了。這是說,有心學佛的人,不要求享天福,也不應求享天福。(《大正藏》二三.八九四頁中─下)

一切的業力,可由各人的願力來轉變,如果雖因受持五戒的功德,可以得到生天的果報,但也可以發願,願此功德還生人間,生生世世,見佛聞法,或做護持佛法的長者居士,或做弘法利生的清淨僧寶。如果沒有把握,或因志願不同,亦可願此持戒功德,迴向往生西方淨土,增長蓮臺的品位,臨命終時,佛來接引,花開見佛,得不退轉。

五戒的功德,可以因人而異,在家人能由布施求福,受五戒的功德,則又超過一切財物的布施功德之上,但願在家的信士信女,發心受五戒;受了五戒,不要求生天上,最好是乘願再來人間,否則也應往生西方淨土。

即在現生而言,持了五戒的人,可減少許多不必要的煩惱與凶險,至少不再有因了主動的殺、盜、邪淫、妄語、酗酒而來的禍害。又據經中說,每持一戒,即有五位善神,隨身保護,若持五戒,即有二十五位善神,隨身保護,能使出入起居,皆得逢凶化吉。

佛法不唯能夠使人得到永久的安樂,也能予人以現世的安樂,受持五戒,便是求取這兩種安樂之寶的敲門磚。人間佛教的理想社會──輪王政治,也以十善為其準則,五戒若能普遍推行,儒家所說的大同世界也即在眼前了。

◎ 部份內容摘自:聖嚴法師《戒律學綱要

◎推薦閱讀:生命是無限的,我們終會再相遇~【生死皆自在】主題展

 
 

道理是拿來要求自己,
不是用來苛求他人。
人與人相處,
講求的是「倫理」,而非「論理」。

是非要溫柔

 

利人便是利己

不要小看自己的力量!每個人只要盡自己最大的努力,一定可以改善世界,在利人的同時也在利己,不僅世界會更祥和,也讓自己活得更安全無虞,幸福美滿。

■ 聖嚴法師

如果事事都為自己的利益打算,做任何事都只想到對自己有什麼好處的話,一定是煩惱很多、非常自私的人,對一個非常自私的人,要叫他沒有煩惱是很難的。

我們一定要把心量放大、放寬,個人是極其渺小的,因為我們生存的環境與我們的關係密切,從時間上說,跟漫長的歷史相關,跟整個世界,乃至無盡的宇宙、所有的一切人、一切眾生都是息息相關。例如伊拉克入侵占領科威特,看起來,不過是小小的一個地方發生了戰爭,但是整個世界都受到影響。因此若從宇宙看個人便無法自大,若從個人看宇宙便不能不負責任。我曾聽到有人說:「我這樣微小的一個人,在天地間看起來像芝麻般大,做好做壞,無關緊要。」像這種念頭是不可以有的。

盡心盡力 隨緣努力

佛經裡記載著一個故事:有一座山林失火了,火勢蔓延整座山,這時有一隻鳥,很慈悲地想著:「經過這一場大火的延燒,山上所有的動物、眾生都將會被燒死,實在很可憐!」因此牠想到要去救火,牠飛到大海裡把身上的羽毛打濕,沾著水再飛回山林把水抖下去救火。用羽毛沾水救山林的大火,比起「杯水車薪」,還要無濟於事。可是牠化不可能為可能,牠一次次地飛,終於感動了帝釋天。

天神說:「這隻鳥真偉大!有這麼大的慈悲心!這些眾生應該救,這些眾生本來都將死的,但是如果我們不救火,這隻鳥最後一定會死掉,為了要救這隻鳥,所以山林的火一定要熄掉。」結果,雷聲大作,濃雲密布,大雨傾盆而下,森林的大火一下子就被澆熄了。天神救了這隻鳥,這隻鳥也救了整個山林。這隻鳥就是釋迦牟尼佛在過去世中行菩薩道時的一個階段,是釋迦牟尼佛的本生故事。他很慈悲,一心為救眾生,所以最後能夠完成佛果。

我們學佛的人應該要有這種信心,要盡其可能地做利他的事,要一點半點地做好事。力量大就做多,力量小就做少。不要以為人輕言微,或抱持與其少做不如不做的念頭,好事就是好事,不應有大小之分。點點滴滴地做,就會做出大事來。請別忘了,你一個人做好事,還能影響他人做好事,當下沒有,過後一定會有。

利人利己 真正幸福

有錢有力的人當然可以下傾盆大雨去救整座山的火,沒錢少力的人也可以學那隻鳥救整座山。山上的眾生沒有成佛,而那隻鳥最先成佛;釋迦牟尼佛沒有想到自己的問題,只是想到如何去幫助眾生?如何使眾生脫離苦海?所以釋迦牟尼佛成佛了!因此利人就是利己,而且是息息相關的。

當你把家裡的人照顧好、安頓好的時候,每一次回家,還有人會跟你吵架嗎?家和萬事興,自己也得到幸福,這不等於是利己嗎?利了人才能真正可靠的利己。如果你是個自私鬼,把家裡兒女的零用錢拿去買酒喝、太太的買菜錢拿去賭撲克,當你回家時,家裡的人將會用什麼樣的態度對待你呢?所以若想真正利己,最好先去利人。利人一定更能夠利己,這是顛撲不破的道理。

本文摘錄自:《心‧光明遠大》,原文收錄於《法鼓山的方向》。

梵網經菩薩道

/靈源老和尚



《梵網經》是提出「菩薩戒」與「菩薩道」修學次第的經典,經文言簡意賅,意蘊深長,義理、戒律兼具。 靈源老和尚分科並逐字句解,重新詮釋和解析原典精髓。

近代高僧靈源老和尚,傳承虛雲老和尚臨濟宗法脈禪淨雙修,並深入研究律藏經典《梵網經》。老和尚著作《佛說梵網經集義句解》,將《梵網經》分科並直解,讓修習者無需正文、註解相互對照……<more>

 

愛上佛子行

/堪布竹清嘉措仁波切


佛子,是讓諸佛歡喜的孩子們。

是什麼樣的孩子,能讓十方諸佛歡喜呢?那是心中生起了珍貴的「菩提心」的人,他們發心,想要幫助自己和別人都解脫,這樣的「佛子」,我們稱為「菩薩」。

「佛子行」,就是菩薩日常生活中持守的三十七種行為,它包含一切大乘精要的教導,也是一生的修持心要,是一切利益和快樂……<more>

 
 
 

菩薩行願(大字版)

/ 聖嚴法師

聖嚴法師曾說,發願不但是一種生命的態度,更是生命的方向和動力。書中三位菩薩的聖德與行願,就是指引我們人生方向的一盞最亮的明燈。

《菩薩行願》的內容分為〈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地藏菩薩大願法門、〈普賢菩薩行願讚〉以及.....<more>

 

直面生死的告白

/南直哉

本書作者南 直哉年幼時期體弱多病,常常感受到死亡的威脅,即便是恐懼害怕的,卻也漸漸引起他對於「死亡」意義的好奇與探究。十五歲的時候,第一次知道「諸行無常」這句話,這是作者與佛教的相遇契機;二十五歲剃度出家,入到曹洞宗大本山永平寺,開啟了修行……<more>

除本電子報之外,心靈網路書店同時發行下列電子報,歡迎訂閱
 

法鼓文化 版權所有
© 2017 Dharma Drum Publishing. All Rights Reserved
客服專線電話:02-2896-1600 服務時間:週一~週五 9:00~1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