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電子報由心靈網路書店發送,若您不想收到此電子報,請按下取消訂閱::

第706期 / 2017年06月14日‧每週三發行

來看看素超人吧!楊蓓因為生命中最重要的三位男性先後往生,
除了感受強烈的孤寂之外,也學到眼光、胸襟、奉獻、獨立……
體悟到,死亡只不過是人生化了妝的禮物。


■ 文/楊蓓

過去六年中,我經歷了生命中最重要的三位男性的過世。走到現在,我雖然非常想念他們,可是打從心裡,我愈來愈感激他們。原來在過去的歲月裡,他們給過我這麼多東西,而這個發現,豐富了我的生命,也慢慢形成了目前看待自己的一個方式。

#喪師:向聖嚴法師學習眼光與胸襟

當聖嚴法師生病已有一段時間,我自以為做了一點心理準備,可是,2009年他過世時,我的第一個反應是「死亡,是無法做好心理準備的」。

法師在世時,我覺得自己像是個孩子,家裡有大人在。若有事情,有大人頂著,於是做小孩的,就有空間可以耍賴、任性、偷懶、逃避,因為知道天不會塌下來,就算天塌下來,還有法師頂著。法師過世後,有一些非法鼓山的朋友問我:「你們這些信眾怎麼辦?」有的人是關心,有的人則抱著等著瞧的態度。我當時的反應與回答是:「我們一如常態!」雖然如此,待事後發現已經不一樣了:做為一個小孩的心態沒有了,自己瞬間必須變成大人。

所謂「家有一老,如有一寶」,這個「寶」具備了從生命歷程當中淬煉出的智慧,於是在面對很多事情時,他能有比較超越性的看法,可以幫這些混亂糾結的局面,理出一條清明的道路。聖嚴法師對我最大的影響,是他的眼光、胸襟,還有願心。

我漸漸「練習」用他的眼光來看待所有的事情,用他的胸襟來看待團體,甚至看待漢傳佛教、整個世界的發展。在這個練習的過程中,我愈來愈知道做為一個「大人」的感覺。

心理學對成熟的定義,針對不同時機有不同的說法,而且永遠是進行式。

#喪親:向父親學習付出的快樂

站在現代人的眼光來看我的父親,他的人生就是一個充滿「討好」的人生:討好母親、兄弟姊妹、妻子、子女……一輩子都在討好別人。

剛開始我也認為父親是在討好別人,太委屈自己了,例如我的弟弟、妹妹住在美國,他如果要去探望他們,很早就會開始蒐集他們需要的東西,裝滿兩個大行李箱帶去。不僅如此,他常常旅行,而行李箱裝的永遠是別人的東西。我常常會疑惑,父親為何把自己搞得這麼累?可是他樂此不疲。

我曾經為了父親,去讀了很多心理學派的理論。有一次,我讀到一個令我掉淚的故事,那是心理學家維克多‧弗蘭克(Viktor Emil Frankl)的親身經歷。

他在集中營時,被關在一個單獨的房間裡,房內只有一個洗手檯與水龍頭。每天他都可以知道有多少同胞被送去毒氣室處死,卻不知道接下來哪一天會輪到他。然而,他告訴自己,只要能仍然活著,就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有一天,他聽到水龍頭因關不緊而滴水,發出「答答答……」的聲音。就在他專心聆聽時,突然間有了一個領悟:那滴水聲象徵他生命的存在,如果沒有滴水聲的話,他可能以為自己已經死了。從此,他每天靠著滴水聲來告訴自己:「我還活著!」後來,他創立了意義治療學派,認為「人活著,必須確認活著的意義,才能夠生存下去」。

在父親不停給予的過程當中,何嘗不是一種證明?證明他的存在與有用,證明他在與別人的連結上是很有價值的。從這個角度想通了以後,我對父親完完全全地改觀。

父親從來不麻煩別人,連過世都不麻煩別人。四年前的聖誕節前夕,全家一起聚餐,他隔天還約了開同學會。那天母親幫他打了一條紅色領帶,卻覺得這套西裝配這條領帶不好看,父親回答她:「我覺得自己這樣很帥!」沒想到,才講完這句話,他就倒下去,再也沒醒過來,享年九十歲。

我們從長輩身上得到的生命觀,會變成自己如何去看待這個紅塵世界的角度。

#喪偶:真正打從內心學習獨立

前年(2014)年底,我的先生六十歲過世,給我很大的撞擊。因為聖嚴法師是八十歲圓寂,父親是九十歲離開,雖然身邊有些好朋友也在壯年時往生,可是我從不覺得生命的無常迫在眼前。

先生從發現生病到往生,前後不過兩個月的時間,就離開了這個世界。如果沒有喪偶的話,我們都會有一種不自覺,以為可以白頭偕老,可是當白頭偕老的夢想破滅,心理上就覺得只剩下自己一個人。這「一個人」的反差,讓我發覺原來自己心理上並沒有那樣獨立,是很依靠先生的。

當父親過世時,我在父親耳邊上說:「您放心,這個家,我會把它照顧好。」講這些話的那一刻,我覺得自己不但是家裡的長女,而且是家長。可是,當先生彌留時,我該做什麼對他最有用、最好?我在他耳邊對他說:「你的這個身體已經壞了,不能用了,所以你必須離開。你修行了一輩子,也不過是在等待這一刻,就瀟灑一點,放開這個身體,想往哪兒去就往哪兒去!」

這一年多以來,因為發現我心裡還有著依賴,也開始問自己:「到底獨立是什麼?一個人心理上能夠獨立是什麼意思?」這讓我想起打坐的經驗。打坐時,很容易有遺世獨立之感,彷彿天地之間只有自己一個人,也因此,下坐之後,我的腦子裡常常會浮現出一首詩來:「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簑笠翁,獨釣寒江雪。」

怎麼讓蒲團上「獨釣寒江雪」的心境,跟日常生活漸漸合而為一?這時候才回想起,先生在臨終時,我為什麼會希望他走得痛快、自在,其中包含了在與聖嚴法師修學佛法的過程當中,漸漸培養出來的一種生命觀:即便沒有開悟,也能夠讓自己的生命涵容在整個宇宙之中,這種心境,對於一個修行人來講,並非難事......<看完整版>

 
 

人如果一直被困於自我立場和觀念中,
失去理性和客觀的標準,
就會變得非常盲目。
若能拋開主觀的立場,
為整體大局著想,
聽聽別人的聲音,
看看別人在做些什麼、需要什麼,
心中就會有不同的世界出現。

聖嚴說禪

 

聽說桐島退社了——自我的認同與追尋

一個自始至終都沒出現的「桐島」,
卻在校園掀起軒然大波,一股奇怪的氛圍正在蔓延……
桐島的消失,到底意味著什麼?
失去了自我保護?自我認同?自我價值?自我肯定?
電影的謎中謎,有賴觀者來解開。

■ 文/李鴻文 圖/傳影互動提供

藝術作品或許不需要特殊的形式來加以烘托,但特殊形式若能與創意巧妙結合,通常會產生加乘效果,讓作品更為亮眼出色。《聽說桐島退社了》就是一部將主題內涵與特殊敘事結構巧妙運用得當的電影,因此爆發出無比巨大的後座力,不僅衝擊許多觀影人的心靈,更一舉榮獲第三十六屆日本電影金像獎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剪輯,以及最佳新人等大獎,可謂實至名歸。

電影開場於某個星期五,原本前途似錦、備受矚目的排球社風雲人物桐島,突然無預警地退社了,而且與大家完全失去聯絡。桐島的退社與失聯,就像在平靜的湖面上忽然投擲一塊石頭,無端引起一波又一波的漣漪,影響了許多人,包括他的女友梨紗、好友宏樹、排球隊友小泉、久保等人,甚至餘波不斷地盪漾開來,影響到其他人。

失去桐島之後

導演吉田大八採用一個極為特殊的形式,不斷重複星期五當天,不同角色的不同視角,嘗試去拼湊和解讀桐島為何退社,以及其所引起的騷動不安和種種後續反應,就像漣漪一樣不斷往外擴散……,最後甚至無預警地瀰漫至觀眾心裡,可說是一種極獨特且迷人的風格。

這部片子雖以「桐島」起頭,桐島卻從頭至尾都未曾出現,但他所象徵的涵義卻十分鮮明,他是全校的風雲人物,也是全校學生嚮往的典型。如果把桐島比喻為發光發熱的恆星,那麼宏樹、梨紗、沙奈、小霞、小泉等人,以及其他相干、不相干的人,就像是圍繞在他周遭的行星,或是繞著行星打轉的衛星。

當桐島突然無端消失,不再發光發熱,這些行星和衛星頓時無所依靠,彷彿遭受遺棄與背叛,不僅驚慌失措、無所適從,又不自覺地顯露出人性的陰暗面,互相歧視、排擠、霸凌。該片表面上談的是桐島退社所引起的各種風波,實則透過劇中人物的互動,凸顯無所不在的階級與衝突,以及更深層的自我認知與追尋等議題。

人生勝利組的憂傷

《聽說桐島退社了》運用巧妙的敘事結構,好似漣漪一波又一波將校園裡微妙的階級關係給揭露出來,舉凡外貌、天賦、學業、體能、地位等,都是這些校園學子互相評斷或認同的標準,於是會念書又擅長運動的是一掛;正妹型男是一掛;宅男宅女又是一掛,不同的身分標示,壁壘分明。有外表亮麗、自以為高人一等的沙奈和梨紗;常受嘲諷、排擠的前田;身材矮小,再怎麼努力也比不上桐島優秀的替補選手小泉;更有渴望愛情,卻只能暗戀宏樹的澤島……,各種「人生勝利組」與「人生失敗組」的殘酷對照,不僅深刻反映出校園的生態,也儼然是現實社會的縮影。

然而,即使是「人生勝利組」,這些占有校園優勢的人,也同樣有他們的困境與恐慌,包括突然退社的桐島,雖然眾人紛紛猜測各種理由,但也都無法獲得證實。或許是因為金字塔頂端背負的壓力過於沉重,所以他乾脆選擇人間蒸發。而當桐島完全失聯時,圍繞在他周遭的這些粉絲們,也跟著被迫去重新認識自己,尋找自己真正的定位。

各方面條件都相當優異的宏樹,算是桐島最好的朋友。他原本是棒球社的成員,但也無緣無故不再去社團練球,每天放學後,和另外兩位同學去打籃球,等到桐島練完排球之後,再一起去補習班上課。可是當桐島消失後,他突然發現打籃球已經變得沒意義,因為他既不喜歡打籃球,也永遠等不到桐島了。

身為校園的優勢族群,宏樹卻顯得異常被動和消極,面對棒球隊長幾次誠摯地邀約歸隊,他都選擇逃避,不予理會。對於愛情也是,他表面上和沙奈是一對,但幾乎每次見面都是草草敷衍,毫無熱情可言。不管是棒球、籃球或沙奈,似乎都激發不了他真正的熱情,因此,宏樹看起來總顯得意興闌珊;加上桐島突然退社,他也不禁對自己的人生感到迷惘。

人生失敗組大翻轉

相較於宏樹的消極與迷惘,電影社社長前田可說是十分明確且堅定地朝著夢想前進。雖然他沒有帥氣的外表,運動細胞也極差,更常受到同學的嘲笑與排擠,但這號校園裡最不起眼的怪咖,卻是最清楚自己人生的方向。他不但勇於對抗老師的柔性打壓,更克服種種阻礙,堅持拍攝自己想拍的短片題材。

電影結尾,無論與桐島是否相關的人,通通狹路相逢,匯聚在前田正在拍攝短片的屋頂天臺上,於是展開一場極為誇張的殭屍大戰。編導如是安排,看似荒謬,卻十分令人動容。因為那不僅是前田所代表的弱勢族群的反撲,更是一場關於自我認同的省思,以及虛幻的校園階級的大翻轉。那些平常唯桐島馬首是瞻的人,似乎也在這一場混戰中,幡然有所醒覺。

同時,溫吞的宏樹也由前田身上,看到自己的懦弱與迷失,所以他羞愧地向前田坦承:「我什麼都不是……」相較於前田對電影的認真和執著、小泉的明知不可為而為之,以及棒球隊長的全力以赴,宏樹突然醒悟了,自己徒有好看的外表和過人的天賦,卻不知珍惜與努力,甚至甘願依附在桐島的光環底下,迷失自我……。

該是擺脫桐島陰影的時候了,唯有不再把眼光和希望寄託在別人身上,才能重新認識自己、肯定自己、成長自己,也才能為自己的人生尋找到正確方向。

《聽說桐島退社了》跳脫一般電影的線性結構,以獨特的敘事手法,透過角色之間的互動,不僅深刻反映出青春騷動的苦澀與迷惘,更將鏡頭由外而內大翻轉,從角色對外境的迷戀與迷失,到清楚照見自己的內在;並藉由對外境的觀照,省思生命的義涵,大大提昇了校園電影的視野與格局,著實令人讚賞。

本文摘錄自《人生雜誌360

交心:自利利他的助人法則
/楊蓓

為什麼很多人好心助人,希望與人交心,卻連自己的心也受傷了?助人工作不只是一種服務,更是一個修行的歷程。心理學家楊蓓教授以其從事助人工作數十年的專業經驗,以及十多年的參禪體驗,分享她一路行來的自利利他助人心得。

本書帶領我們反思什麼是慈悲心?如何生起慈悲心?慈悲……<more>

 

認識不夠好的自己
/柯瑞.絲威特

此時此刻的你,正在感覺什麼、想什麼、要什麼?你覺察得到自己咬緊的下巴、鼻尖上的搔癢、巧克力融化在舌尖上的味道,或窗櫺上的雨珠、孩子的笑容、鳥兒的嘰喳、電腦的呼呼作響、街上的行車交通嗎?

忙碌的你,別因種種紛至沓來的「急事」而忽視本心。透過書裡種種簡單易學的日常生活正念練習……<more>

 
 
 

人生406期:凝視死亡 探索生命智慧

/人生雜誌編輯部

當生命即將遠行,臨終如同一期生命最後的修行道場,讓人得以學習生死智慧。從事安寧療護多年的蔡兆勳醫師、翁瑞萱護理師,從病人身上看見醫療極限,學會感恩與謙卑;果見法師陪伴親人走過告別之路,學得同理心,也看見自己對死亡「未知」的恐懼;楊勝安走過死亡關頭,學會轉念與病好好相處,不再擔憂復發;陪伴先生走完人生最後一段路,楊蓓與先生圓滿告別,體會「一個人」的真實,更加珍惜活在當下;張寶方超越喪親……<more>

 

就算明天將說再見,也要給今天的花澆水

/樋野興夫

全球首創「癌症哲學門診」,已推廣一百多個據點!不動手術,也不用藥物,根據不同的難疾重症,開立一句句感動人心的「話語處方箋」。帶給無數癌症病人與家屬樂觀生活的希望。

人一旦罹癌,便覺得自己離「生命盡頭」不遠,約三成病人會有憂鬱傾向,失去活下去的動力。要想消除憂鬱症狀,必須改變病人的思維,喚醒內心積極的一面,而「話語」就是最好的處方箋……<more>

除本電子報之外,心靈網路書店同時發行下列電子報,歡迎訂閱
 

法鼓文化 版權所有
© 2017 Dharma Drum Publishing. All Rights Reserved
客服專線電話:02-2896-1600 服務時間:週一~週五 9:00~1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