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電子報由心靈網路書店發送,若您不想收到此電子報,請按下取消訂閱::

第703期 / 2017年05月24日‧每週三發行

◆從紅塵中暫歇,昇華成一抹無憂自在的白雲◆《如雲CD》新品上市!

來看看素超人吧!學佛,始能成佛,成佛要從修行菩薩道做起。菩薩道的完成,就是佛道的完成。換言之,菩薩道是一個過程,而佛道才是結果。

許多人認為,人們信佛便是消極;許多佛教徒的言行,也給人家有消極的印象。因此常聽人說:佛教是出世的,是逃避現實的。其實,出世並不錯,逃避則未當。佛教的本質是積極的,至於消極的形象,純粹是由於社會環境及錯誤的認識所造成。

佛陀的明訓,會為我們的環境帶來安寧;佛教的理念,能為我們的社會帶來祥和;佛法的實踐,必使我們的身心獲得平衡。信仰佛教的菩薩行者,定是最為積極的人。

《妙法蓮華經》卷四〈見寶塔品第十一〉說:「於無量劫,難行苦行,積功累德,求菩提道,未曾止息。觀三千大千世界,乃至無有如芥子許非是菩薩捨身命處。為眾生故,然後乃得成菩提道。」這便是菩薩行的寫照。菩薩行,又名菩薩道,是以利他為方法,以成佛為目的。利他是基於慈悲,慈悲就是憐憫眾生受種種苦,雖然畏苦、怨苦、恨苦,而又不知如何離苦,菩薩便以利他作為自利,首先奉獻自己,最後成就自己。唯有最徹底、無條件、無休止地奉獻出自己,方能成就大悲無我的佛果。所以菩薩是積極的人生之中,最積極的榜樣。

以佛法的觀點而言,苦樂、貧富、貴賤、榮辱的心路歷程,即是人類生存的目的;止惡修善、自利利他的生活方式,便是生命的價值;除了選定目標,努力以赴,人生別無歸宿。

--摘自:聖嚴法師《禪的世界

◎推薦閱讀: 聖嚴法師禪修指引系列

 
 

不能因為要包容人而變成濫好人、
變成鄉愿或沒有原則的人,
對任何事都唯唯諾諾,什麼都好。
事情是要以智慧來處理的。
智慧就是包含常情與常理。
常情、常理該怎麼做,
就依照常情、常理去做。

禪門

 

三十一歲的出走--環島祈福行記事一二

一個三十一歲的年輕人徒步環島三十二天,
一方面,他想要為臺灣、世界祈福,
一方面,想用最慢的速度旅行,雙腳是最好的選擇,
一步步認識這片土地,也一步步認識、反省自己,
當下,走路是唯一的正念。

■林奕昕(社會工作師)

我從5月5日開始從臺北的家「起腳」,徒步順時鐘環繞臺灣一圈,於6月5日完成環島,共花了三十二天。

環島期間,早晨五點多起床誦早課、加誦〈普門品〉、《金剛經》和《地藏經》。多半行走以念佛為主,早上以念誦「南無地藏王菩薩」聖號、下午以「南無阿彌陀佛」聖號為主,傍晚則以「南無觀世音菩薩」聖號為主。時間允許則施食,如途經車禍肇事地點則以誦〈大悲咒〉、〈楞嚴咒心〉為主。 睡覺前誦念〈楞嚴咒〉兩遍。

看到世界不斷地充斥著物欲橫流、天然災害、戰爭的破壞,立志要徒步環島一圈約一千多公里,並且在苗栗大興善寺進行「三步一拜,環島傳愛」,發願為臺灣祈福,也為世界祈福,希望能夠藉由此舉平息外在環境與內在自我的爭端,消弭內外的有形、無形災難。

從環島中,體驗到生活的真髓──難行能行,難忍能忍,看見自我,進而改變自己與環境。

徒步環島就是一份工作

在環島的過程中,總有人問我:「你為什麼要徒步環島?」、「你的工作呢?」

我覺得謀求三餐的工作可以再找,但這個「工作」卻不能不做。

我所找的工作,是別人不太能理解的。獨自一人,安步當車,節衣縮食,早起晚睡,求得心安理得。我可以在徒步的閒暇去做別的事,例如打太極、朝山、打坐、研究經典……,而不用一早在車陣中穿梭趕上班,不用在辦公室吹著冷到直發抖的空調,也不用在競爭中擔心失去職位,更不用一直盯著電腦螢幕趕著交辦的事務,導致精神緊繃、忐忑不安。

這一個月中,我有一份職業,叫「徒步環島」,唯一的工作就是「清淨自心」,打掃塵垢,試著做一個真切的人。

沿途提醒自己不看電視、不亂看手機、按時刻表作息,慢慢找回清淨的心。正如同美國海軍海豹部隊的口號:「平時多流汗,戰時少流血。(Losing more sweat in peacetime means shedding less blood in war.)」對自己的要求愈嚴格,生活反而愈自在,祖師大德朝聖或環島前輩已經證明這條路是可行的,可以體驗到不同的人、事、物,學習到平常沒學習到的事物,所以我選擇踏上了這條旅程,接受這一份「工作」,直到完成。

三十二天的反躬自省

知錯就改,永遠是不嫌遲的。

              ——莎士比亞

到臺東時,民宿老闆曾在車上指著眼前一望無際,看不到終點的大橋問我:「這樣走會不會感到絕望?」

「還好,我一路上都是這樣走來的。」我說。

只是,路途中偶爾也會有走累的時候,這時腦中會浮現念頭:「還有多久才會到?」這時我告訴自己,這一路上來已經過了大大小小的難關,不是也挺過來了?

我覺得民宿老闆的話雖是不經意,可是涵義很深。何謂絕望?人如果自以為是,不反省且自私自利,為了自己的欲望,那就真的是走到「絕望」了。四個星期內,走在路上,我也會自我反省:「為什麼我總是諸事不順?人生的難關接踵而來?考試不順?是不是我總是自欺欺人,沒有專一其心,失敗後沒有得到教訓,沒有克己復禮,還是不斷重演人生的失敗情節,如果要圓滿心願,必定要毫不懶惰,要真正的用功。」

有句俗諺:「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我們覺得自己在做好事,其實不一定是好事。因為心態不單純。以貪心來做好事,這就發心不純;以好勝心來做好事,這也是動機不純。最好就是行所無事,做任何事都是本分,不向外馳求,不有所求。我們每天所作所為,都應該行所無事,所謂「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見事醒事出世間,見事迷事墮沉淪。」見到事情能夠看清楚,知道境界,能夠超出世間;反之,如果遇到事情就「當局者迷」,看不清外相,心可能不自覺地沉淪。

人生在世,顛倒夢想不易除去。《心經》說:「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若能除去顛倒夢想,就能證得究竟涅槃,明白真正的真如實相、本地風光。可是,我們總背覺合塵,不識本地風光,只知顛倒夢想,東奔西忙地追逐名利,等到名成利就時,往往是生命快到盡頭了。

一切唯心造,離幻即覺,徒步環島絲毫不能苟且,要專一其心,因為車子就在你旁邊快速奔馳,「死神」就在你旁邊,與你並肩而行,稍一不注意,便出意外,所以絲毫不能苟且。

整個臺灣都是道場

天空湛藍而明亮,看著萬里無雲之下的曠野林木,行走在滾燙的柏油路上,經過青翠繁茂的山川林野、盎然生機的動植物遍布在原野中,這就好像天地間自然的「道場」,而我就在其中行走著,有著真實卻也不真實的感覺。

我的心更是唯一的道場,所謂「直心是道場」,直道而行沒有彎曲。道場應該樸實無華,清淨無為,沒有矯揉造作。徒步就是在體驗掃除嫉妒心、憍慢心、煩惱心,腳踏實地一步步向前行,「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掃一切法,離一切相,圓滿自己的心願。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一座道場,這座「道場」也是心所成就。但是我們對自己的道場常常多方糟蹋,原本可以自我成就,但是任其雜草叢生,放著不管;但也有人能夠往善、往正面去做,漸漸地把道場整理得很乾淨。

古人說:「人若識得心,大地無寸土。」若把心認識了,大地連一寸那麼多的土都沒有,因為都變成黃金為地,七寶莊嚴。到底這心要向何處找尋呢?但能放下萬緣,不思善、不思惡,一念不生,即真心現前,不為塵勞污染……

環島回來,檢討自己,我還沒找到真正的「心」……

本文摘錄自《人生雜誌:385期

船到橋頭

/釋繼程

航行在生命的大海裡,掌舵的手如何不抓得過緊,亦不放任漂流?又如何立足於安穩的平衡點上,盡情欣賞岸上風光?在這本書中,繼程法師以字字珠璣的隨筆短篇,與讀者分享他的佛法體會與生活態度──「依性,隨緣」。內在安住於空性,外在則隨順因緣,時刻回歸當下,清楚照見,超越一切外在現象與二元對立,不為一切現象所惱。

如此,過去現在未來,即在當下,天下美景,盡在心中;心靈,自然獲得安頓,就像船到了橋頭……<more>

 

釋放更自在的自己
/尼克.歐爾納


給自己一個機會,過一個沒有「應該」的自在生活。敲開過往創傷與負面經驗,我們才能騰出空間,真正的放下、尋回內心的平靜與自在,迎接更正面、更健康、更快樂的自己。每一天,生活裡無數惱人的小事,在我們的身心不斷觸發千百次小型壓力反應,讓我們長期處於「戰鬥或逃跑」的警戒狀態,使得我們筋疲力竭、生病、失眠、心煩意亂。

這就像是花園裡長滿了雜草,只是要求自己正面思考、否認惱人事物的存在,並不會使情緒消失……<more>

 
◆禪鑰◆聖嚴法師 【禪修指引】全新改版!(上市優惠78折)
 
 

人生405期:你在忍什麼?
/人生雜誌編輯部

面對人生五欲八風,各種境界,無論稱意或不稱意,我們常常面對「忍」這個課題,然而,你知道你在忍什麼?該怎麼忍?

忍辱,或作「安忍」,佛法中的忍,並非一味的忍氣吞聲、逆來順受,而是保持內心的穩定,讓自己有充分的時間與空間,以智慧來處理所遇到的各種人事物。專題中收錄聖嚴法師詳解各種忍的層次與意義,並以水為喻,鞭辟入裡地教我們……<more>

 

全新六週正念練習法
/茹比‧韋克斯

根據科學實驗,當人們練習正念後,可以利用大腦神經的可塑性,改變大腦內部結構,將自己較原始的反應重新導向更高等的腦,進而管理自己的情緒。除了能擺脫習慣的束縛,提升專注力,讓批判的想法沉寂下來之外,還可以在負面思緒侵襲來時保持理性,把心帶回平和澄淨的狀態。當人有了一顆更澄淨、更平靜的心,想法就會更有創意、工作也會更有效率,也能在重要時刻做出更好的決定……<more>

除本電子報之外,心靈網路書店同時發行下列電子報,歡迎訂閱
 

法鼓文化 版權所有
© 2017 Dharma Drum Publishing. All Rights Reserved
客服專線電話:02-2896-1600 服務時間:週一~週五 9:00~1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