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電子報由心靈網路書店發送,若您不想收到此電子報,請按下取消訂閱::

第691期 / 2017年03月01日‧每週三發行

◆2017【悅在春天】影音曬書節:任選二件58折,超低特惠38折起!

來看看素超人吧!「別怕悲傷,就像我們不想害怕擁抱愛一樣。」——洪仲清

最近陰雨的天氣讓人渾身不舒服,素超人家中的長者因為氣溫下降,天氣顯著轉涼,身體出現不適的症狀。看著老人家在病痛中掙扎,素超人心情也跟著陰沉了起來....,害怕、擔心的情緒隨之而來......

每個人都有情緒,當負面情緒來得又快又急,難過的感受太強太猛難以承受,來不及消化。甚至還搞不清楚自己真正在意,生氣的原因及理由是什麼?請試著不要在第一時間壓抑自己的情緒,試著體驗呼吸、放鬆身心。當情緒因為身心的放鬆而釋放了,就可以開始笑了!一切平靜了,再來想想怎麼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

《維摩經》說:「隨其心淨,則佛土淨。」又說:「隨成就眾生,則佛土淨。」第一句是說心若能不受內外環境所困擾,雖然生活在人間,也等同於生活在佛國的淨土。第二句話是說,若能放下自我的私心,為一切眾生做不求回饋的服務,內心平安歡喜,也等於生活在佛國淨土。

分享聖嚴法師在《動靜皆自在》中建議:「練習以禪修者的健康心靈來看待世間」的方法:

1.世間的一切現象都是有原因的:順利的事有它發生的原因,不順利的也有它的原因,不知道原因也是一種原因。所以要有「不為物喜,不為己悲」的胸懷,得志時不必興奮,失意時毋需沮喪,一切終歸無常。

2.世界一切現象都是新鮮的:好的是新,壞的也是新。深夜將盡的時候,天色可能是最黑暗的,不要厭惡,因為黎明快要到了,黑暗不過是個過程。在過程的轉換當中,沒有一樣東西不是新鮮的。

3.世間所有現象都是美好的:成功是美好的結果,失敗也是美好的經驗。或許有人要問,怎麼可能兩面都是美好的呢?其實只要不管遇到順境還是逆境,都告訴自己:「成功是美好的結果,失敗是美好的經驗。」便沒有一樣事會讓你生煩惱,生活就會變得很有意義。

願大家時時有法喜,處處是淨土!
推薦活動:◆安心‧就能安世界◆2017【法鼓文化】國際書展線上展

 
 

認同別人,一定要先放下自己才行,
否則,僅僅相信自己而不認同他人,
縱然是親如夫婦、手足也會起干戈,
更何況是與外人之間的無法體諒和包容,
當然會問題重重、爭鬥不已了。
如果能站在自己的原則之下,
又不堅持己見,又能包容他人,
表面上好像是放棄自己的立場,
自己似乎吃了虧;事實上,
放得下,才有進步和包容。

禪的世界

 

五觀堂悅人生

一頓飯原來是一場人生!
在法鼓山生命自覺營中,
作者擔任五觀堂行堂時,看見飯菜與人生的連結;
在營隊結束前後的悲喜情緒中,
覺察全面的無常,開展對生命的自覺。

■ 文/斐新

2015法鼓山生命自覺營圓滿那天,我一個人走回禪堂、到寮房的途中,遇見我的帶組法師演柔法師和另一位法師正在檢查每間寮房,當另一位法師關上走廊最後一盞燈,法師說:「結束了!」

我往寮房內一看,裡面一片黑暗,空無一人。原本和近兩百人一起生活的空間,頓時變成一個人的房間。我開始流淚,不知為何而哭。過不久,演柔法師回來找我,我感到開心,卻看見自己的脆弱和執著,變得更難過,因為發現自己的快樂是別人給的,而不是由心而生,使自己成為快樂來源。

我和法師坐在禪堂草地旁,法師問我:「怎麼了?」當下我無法以言語表達感受,所有感覺都化為眼淚流下。我們安靜坐著,靜觀黑夜、星空和微風。在寧靜片刻,傾聽心的聲音,我想起在五觀堂體會到的人生觀。

行堂的飯菜人生

五觀堂是用餐的地方,生命自覺營有一堂課專門教學員「吃飯」。早、午餐的行堂與過堂是學員將兩個碗沿桌緣對齊,行堂同學負責將菜盛到碗中,過堂同學須將飯菜全部吃完。過堂的第一輪不退飯菜,到第二輪打菜,同學以筷子示意選擇飯菜和分量。

我在五觀堂學習如何吃飯,即是學習如何生活,學習待人、處事、接物的方法。學習用什麼樣的心態面對飯菜,即是面對人生的態度。經由生活中的修行,修正身體和行為,都是在與內心對話,覺察慣性的心態、意念和認知。

過堂時,一個碗裝飯,一個裝菜。白飯如我們;菜即人生,有各種滋味和形象。每道菜都別具特色,醃橄欖的酸、梅干菜的鹹、冰糖蜜蓮藕的甘和白蘿蔔的辣。菜如同我們在人生旅途遇見的人、事、物,有的如麻辣豆腐,令人頭皮發麻、嘴唇腫脹;有的如清燉豆腐,吃來清爽可口,恰到好處。有的菜是我們光用眼睛看和鼻子聞,甚至光用想的,就拍板定案,決定不給這道菜證明自己的機會。同樣的菜,吃起來有千百種滋味,因為每個人在用餐時,都帶有原先對飯菜的感覺、觀念和印象。

過堂禮儀不退飯菜,表面上看來強人所難,背後的深層意義是教我們以平等心看待每一樣與碗相遇的飯菜。透過每日三餐,提醒自己捨去分別心和計較心,提起平等心和感恩心。當我們平等對待飯菜,不想喜歡不喜歡,不問好吃不好吃,不看分量多或少;每一道菜同等重要,因為它們都成為這頓飯的一部分。如同待人處事,事情無分大小,每件事同等重要;人無分貴賤,每個人都是我們的貴賓。

都當成聖嚴師父

我在過堂學到平等心,當自己出坡擔任早上行堂時,卻在工作中照見自己的分別心。

第一次擔任上行堂打菜,那時覺得沾沾自喜,因為所有人必須等我打完菜才有飯吃。另外,行堂經過不同人面前,發現自己的心態有所轉變。當打菜給同學和義工菩薩,我會覺得只是例行公事,做完即可;但經過法師區,我卻格外用心,特別謹慎,注意法師的表情,用心夾菜和放下菜的過程都保持安靜。

看見自己的分別心後,我與帶組法師討論,請教到底要用什麼心態行堂,才是供養未來佛的正確心態?演柔法師的簡單答案,令我豁然開朗:「如果座前的是聖嚴師父,你會怎麼為他打菜呢?」只要將眼前的人當作聖嚴師父,我便知道如何打菜,在動作上,要一心一意;在言語上,要輕聲細語;在心態上,要恭敬用心。當我用新的態度行堂,不再覺得是同學要感謝我打菜給大家,而是我要感謝當下因緣,讓我能行堂,為大家服務,有機會認識自己,進而修鍊自己的身心。

一粒蘋果一世界

一頓飯原來是一場人生,我過去一直將飯菜當作理所當然。一直以為準備一頓飯,頂多是一、二個小時的時間。我工作賺錢,再用金錢去交易廚師的勞力,我用買賣的心態來吃早、午、晚餐。直到營主任果峻法師開示問我們:「一頓飯要準備多久?」我才知道自己錯了。

果峻法師以蘋果為例說明,我們吃一片蘋果,幾秒就下肚。準備一片蘋果的時間,不只在削皮和切片的幾分鐘,而是牽動各種因緣和宇宙萬物能量,才成就我們在五觀堂用幾秒時間吃一片蘋果。

吃蘋果之前,要有人種蘋果;種蘋果之前,要有人開墾農地;蘋果種子發芽後,需要陽光和雨水;蘋果生長期間,要有人照料施肥;蘋果成熟時,要有工人採收搬運和商人交易流通,蘋果才能順利運到各地;蘋果來到廚房,要有人清洗……走一趟蘋果旅程,即可見手中的蘋果,何等珍貴,只要其中一個因素改變,蘋果就不會來到我們身邊。

一粒蘋果即世界,吃到蘋果,等於嘗到日月精華,吃進果農的細心、廚師的用心和義工菩薩的奉獻心。當我們用每一餐都是最後一餐的心態來吃飯,便會湧起感恩心,珍惜碗中的飯菜,珍惜因緣的成就。

了解無常的全面

回到家,面對自覺營結束流淚的情緒,我看見自己哭是因為跟帶組法師和小組同學相處很自在快樂,有一見如故的熟悉感;大家都離開後,我才真正自覺到無常的意義和我對無常的慣性感覺。我的執著來自於想抓住快樂,不願面對快樂離開的感覺。我意識到想抓住快樂的執著,如同用手抓水,即使有水滴留在手掌,也會蒸發而散。忽然明白生命終究是一個人去面對,任何人都無法一直陪伴在身邊。

我以為這就是無常,但我只看見片面的無常。我與演柔法師分享此段心情,法師的透徹,又教我重見光明:「任何人都無法一直陪伴在身邊,但也『任何人都無法一直不陪伴在身邉』。這才是真正的無常,快樂是無常,傷心也同樣是無常,了解無常的全面才能認識到它的積極面。否則人生太苦了!斐新的心裡為什麼擒住了那麼龐大的悲傷不和它道別呢?你快樂嗎?」

的確,想要抓住快樂的手,同樣也是放下悲傷的手。悲傷原來是自己緊抓不放的,要提起快樂,得先放下雙手緊握的悲傷。我在生命自覺營嘗到一口無常的滋味,學習用慈、悲、喜、捨,平常看待無常與常。如同五觀堂教我的,用平等心和感恩心吃飯,每一口都格外珍貴,不管自己原本喜歡不喜歡,都會感恩有飯可吃。

本文摘錄自《人生雜誌:380期

巧克力吃完了
/耶喜喇嘛


我們總以為,只要有巧克力就會快樂,一旦消失,就會開始懊惱。其實,決定我們快樂與否的不是巧克力本身 而是自我僵化的定見,以及對巧克力本質的誤解。你知道荒謬的「巧克力哲學」讓你吃盡了苦頭嗎?耶喜喇嘛喜歡用巧克力來譬喻我們貪執的對象:再美味的巧克力,都會被吃完,會消失——來去無常就是它的本質。當我們領悟一切事物無常……<more>

 

正念的感官覺醒
/喬.卡巴金


身而為人,我們總是有些選擇。我們可以被動地被習慣的力量帶著走,頑固得不肯檢視一切,於是陷在扭曲的夢中,甚至是惡夢裡;或者,我們可以參與自己的人生,清醒過來,全心全意參與人生出現的一切,無論我們是否「喜歡」任何一個時刻的發生。只有當我們覺醒,人生才會真實,才有機會解放自己,以及整體的幻想、疾病和痛苦……<more>

 
◆國際書展◆
 
 

學佛知津
/聖嚴法師

在家應該如何修持?神通果真偉大?佛陀生滅年為何?藉由歷史源流的探究,帶領你深入了解佛法的根本面貌。本書提供最基本的佛教常識,幫助讀者在最短的時間內,一窺佛教究竟。

聖嚴法師以深入淺出的筆法,化解一般人對佛教名相典故的疑團。收錄的十六篇專文,篇篇都是學佛者不可不知的常識,例如:原始佛教、怎樣做一個居士……<more>

 

中觀勝義諦
/果煜法師

世間宗教信仰都提倡慈悲大愛,但佛教不只講慈悲,最重要的是講「緣起性空」:一切隨因緣生、亦隨因緣滅,故沒有獨立的自性可言。正因為如此,我們才有「改變」的可能性,才能夠福慧雙修,了脫生死煩惱。所以空性,絕非空空如也。

「緣起性空」是「中觀」思想的根基。而「中觀」是由有「佛陀第二」美名的印度大師……<more>

除本電子報之外,心靈網路書店同時發行下列電子報,歡迎訂閱
 

法鼓文化 版權所有
© 2017 Dharma Drum Publishing. All Rights Reserved
客服專線電話:02-2896-1600 服務時間:週一~週五 9:00~1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