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電子報由心靈網路書店發送,若您不想收到此電子報,請按下取消訂閱::

第686期 / 2017年01月25日‧每週三發行

◆《人生》雜誌401期01月號◆開啟自家寶 認識如來藏

來看看素超人吧!有菩薩誇素超人這麼年輕就接觸佛法,上過許多課程打了幾次禪七,真的很厲害,素超人聽了實在很慚愧!

聖嚴法師在《學佛群疑》書中提到:「很多人以為吃素唸經、禮佛拜懺、做慈善工作,甚至修神通、修到有未卜先知的能力,或是把身上的氣脈打通了,就叫作修行。其實,所謂修行,簡單的說,就是修正自己身體、語言、行為的偏差,通過任何方法而達成這個目的,就是修行。」

「誦經拜懺、吃素禮佛,這些作法的確可以讓我們得到身心的平靜安定,因此,它也是修行的方法之一,但不是修行的目的,這要弄清楚才行。至於修神通,佛教主張因緣果報,一切的一切皆緣於過去生中的業力牽引,而有現前的受報,未來的出路,也要靠著各自本身的努力才會慢慢好轉,單憑神通是無濟於事的。」

「很多人梵唄唱得很好,誦經持咒都很熟練,這樣固然很好,但這只是修行的入門工夫。所謂:「誦經不如解經,解經不如行經。」經典教導我們修行的方法,知道方法、熟悉方法,還要一步一步確實的去做,才能得到修行的利益;如果在日常生活、工作之間,還是跟以前一樣,動不動就怨天尤人、牢騷滿腹,那表示吃素誦經只做了表面工夫,對於修正自己的習氣、行為和觀念都沒有絲毫的益處。」

「修行就是徹底改變自己的習氣,讓自己做一個有理性、有智慧的人。改變自己面對環境的心態,那麼,再惡劣的環境都可以泰然處之;這樣不但可以讓自己身心安樂,也可以幫助身邊的人開發內在智慧,得到身心安樂。這就是修行。」

所以,當我們發現自己的煩惱逐慚減少了,造成別人困擾的地方也減少了,身心維持在安定、平穩狀態的時間變多了,就代表自己的修行有進步嘍!祝福大家~常得平安法喜~^_^

推薦:聖嚴法師主講【經典學院】特惠38折!
~珍貴原音收錄,值得珍藏~

忙碌現代人學佛的方便法門,兼具修行、實用與學術精華。

 
 

不論是大路或小路,
只要是依靠自己的力量所走出來的路,
就是成功的好路。

禪門

 

性有別,本性無別——電影中的性別平等探討

由性別所引發出的角色責任、既定價值、公平對待、情感等課題,
一直是電影所欲探討的主題,
曾偉禎介紹1990年代至今的性別電影,
告訴看戲的我們,如果能認知所有的問題其實無關性別,
而是來自對生命的認知不夠,如能打破二元對立思考,
即可撥雲見日,明白「性有別,本性無別」。

■ 文/曾偉禎

地球道場上,人的喜怒哀樂循環,但人的內心無不希望能離苦得樂,獲得幸福。多年來,國際間努力推動的平權思想,希望能消除──國別、種族、性別、家庭等大小不一範疇──彼此間不平等的對待。

不過,即使是二十一世紀的今日,性別間的不平等,仍是眾生煩惱之源。細思所有衝突,都源自於人類的二元對立思考──強弱、善惡、主客等,盡是人性中貪瞋癡慢疑,所帶來人生各式的煩惱。性別問題不過是種種問題的變異相,可以說是所有人間煩惱的縮影。

不陷入性別窠臼的陷阱

某些文化的男尊女卑、校園的霸凌、工作場合的性騷擾、對弱勢者的性侵害等,在生活中時有所聞;弱勢者甚至走上生命的絕路,帶來家庭的創傷,不管有什麼樣的差異,唯有彼此接納,明白「性有別,本性無別」,無歧視怨尤,才能獲得心靈終極寧靜,才是真正的幸福。

然而,人該如何轉化念頭,以寬宏的多元態度接納並祝福異己呢?戲劇是讓人可以了解多元性別議題(性騷擾、霸凌、同志、跨性別、雙性戀等)絕佳載體之一,電影影音也是眾生的心相的展現。透過影像來了解與體會性別弱勢的處境,從他們的生活樣態與情感模式,可以藉此打開觀眾的心靈之窗,看到問題的根源,達到以多元角度來看與自己不同類型的人。一些有心的電影工作者,他們就以不同類型、針對不同族群,以故事抒發他們對某些事件的看法,擴展了觀眾的心靈界限。

只是面對數量龐大的影像產品,仍須慎選。究竟多數的創作者,可能不自覺地灌輸刻板的觀念,以無形框框不斷地局限人們的心智。例如喜劇片《報告班長》系列電影,雖有陽光勵志的情節,但在男性必須接受軍事訓練,體型或體能較弱的反遭羞辱成笑柄,這類榮耀身體強度,嘲笑娘娘腔或體能弱勢,都在無形中再度加深人們對性別的刻板印象──男性應強壯、女性應柔弱。甚至電視談話性節目,常強調女性卸妝前後、身型體重或鞋類私物收藏,更是物化女性,窄化女性應有的自覺。

性別框架:破除性別刻板印象

關於性別刻板印象,首先介紹英國電影《舞動人生》(2000年),小男生比利生在英國礦工家庭,保守又傳統的父親一直希望他可以學習拳擊,展現礦工家族的強健體魄。沒想到身形纖弱的比利一心想學芭蕾舞,只是這樣一來,不只讓他自己,還有家人都遭受他人的嘲笑。看到導演史帝芬戴爾卓用勵志類型包裹一位想學芭蕾舞的男孩的故事,來打破僵化的社會制約,以及軟化刻板性別印象。本片手法幽默風趣,獲得許多讚賞。

至於女性身體外形,職業自主權的探討,日本溫馨懷舊喜劇片《扶桑花女孩》(2005年)與瑞士的《內衣小舖》(2008年),頗可以參考。《扶桑花女孩》劇情是為了礦產沒落的家鄉能再繁榮,包括補貼家用,想在度假村登臺表演的草裙舞少女,沒料到過程中遭遇接踵而來的抗爭與阻撓,被保守村民指責放棄了傳統和榮耀,只會穿著暴露草裙搔首弄姿。

《內衣小舖》則是描述 八十歲的瑪莎,在先生過世後,想實現年輕時的夢想,開一家販售手工縫製的內衣小舖,但開幕時卻引起保守村民們強烈的反彈,他們認為內衣是性暗示等縱慾的代表,以及內衣小舖是惡魔等荒淫的象徵;更不幸的是,帶頭抵制的還是瑪莎的兒子──守舊固執又自以為是的牧師。這兩部片均以男性為主體的社會價值,用其保守主義加諸在女性身上,其衝突正是導演提出看法之處,選擇溫馨喜劇調性,轉化了批判力,來說服他人以多元角度觀看身體議題。

從這三部電影可以看到,保守是一個安全的框架,卻完成不了每一個單獨個體來到此生的課題。性別的真平等,應從尊重每個個體的差異性開始。

性別平等:超越傳統性別價值

另外從女性的社會角色與不公的對待來看,2012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分居風暴》,是值得一看的好片。劇情是一對伊朗夫妻因對移民問題,意見分歧而導致婚姻破裂,並且在分居後爆發一連串事件;藉由如「羅生門」般事件的展演,觀眾可以看到整部電影的壓力在於伊斯蘭文化對女性性別的壓迫。從包裹全身的服裝,到單身女性不可與非親人的男子講話,即使教育水平拉高、物質生活文明進步,都無法逃避那壓迫感,一代傳至下一代。

在槓桿的天平上,性別弱勢者,常常受到岐視,並受到語言與身體的暴力對待。騷擾,因為欲念的擴張;霸凌,是權力的宣揚,源自脆弱的自我認知。這些掙扎,均源自無明之困惑,盡是貪瞋癡慢疑的展現。男權社會中,男性對女性潛在霸凌心態,其動物性本能一出閘即無法控制的恐怖,之後又以譴責女性誘惑來自我脫罪的那種耍賴無知,無論東西方社會均然。

以下幾部影片,由於導演有意識地處理相關議題,雖然部分處理戲劇手法強烈,但卻使得原本刻板的性別苦難故事,有了新的視角。《控訴》(1989年)與《北國性騷擾》(2005年)即是兩部值得探討的片子。《控訴》中,莎拉到酒吧去找女友莎莉,等待她下班時,她在酒吧後的遊戲間隨音樂跳舞,引起一群男子側目,竟當眾遭到性侵害,其餘男子還在旁鼓噪起鬨。身心受創的莎拉,事後到法庭控訴,她一定要替自己討回公道。本片精彩之處在於,接受她委託的女律師在過程中發現自己竟也用男性的有色眼光,來看這位教育程度不高的女性,她的覺醒,更是全片的重點所在。

而《北國性騷擾》講述單親母親帶小孩回鄉,為生計加入以男性為主的礦工行列。她不久就受到排擠與騷擾,男工人認為她搶了男人的飯碗,並開始用言語與身體騷擾要逼退她。她原先遭受來自男女同事雙方的重重困難,到最後卻激發了無數人的良知,連同一位志願律師,成功打贏美國史上第一樁性騷擾集體訴訟案官司。

至於女性電影史上經典作品之一的《末路狂花》(1992年),描述女性受男性侵害後,對男性主導社會的批判力道,在電影藝術性上受到高度讚揚,也是女性主義的經典電影之一。影片打破成規,大膽啟用兩位女性作為公路電影主角,藉由她們從原訂週末旅遊,不料中途遭受性侵,他們打擊壞蛋後,被警察通緝,最後變成亡命之旅。

同性之愛:打破同志愛的禁忌

關於同志題材,臺灣陳俊志的《美麗少年》(1999年)與周美玲的《私角落》(2001年)兩部紀錄片,讓人窺見臺灣同志生活樣貌。呼吸同樣的空氣,對愛情、學業、以及自我認同的需求,他(她)們和所有眾生並無不同。

2012年,在臺北電影節大放異彩的《女朋友*男朋友》,導演楊雅喆也把同志題材巧妙埋入,她愛他,但他愛另外一個他,而另外的他卻愛她;讓超過三十年情誼的兩男一女之間,糾葛不清的同性、異性間之愛情與友情,在時空中的變異中發酵、沉殿,最後看清所有的一切,青春的衝動與中年的追逐,不過是在尋求與性別無關的終極認同與安全感。

同志電影名片不少,如獲奧斯卡最佳影片獎的《費城》(1994年)等,還有來自臺灣的李安導演早期在《喜宴》(1993年)中,以溫和有趣手法著墨住在紐約的臺灣同志,生活在東方禮教中的矛盾,以及在奧斯卡獲得最佳導演獎的《斷背山》(2005年),兩名牛仔的愛情電影充滿文學性的荒涼、壓抑。加上近期的《為巴比祈禱》(2010年),這些電影都讓人們更了解同志國度。

《為巴比祈禱》是同志巴比受到壓迫排擠後自殺,他的母親瑪莉葛瑞斯原是虔誠教徒,在巴比死後非常後悔。當初以為「同性戀是一種病」,只想治療兒子,而不是去了解與接納他。她最後帶著全家投入同志運動,為許多家庭與同志青少年發聲,她希望巴比的死亡不是悲劇,而能讓每個家庭是彼此支持的能量團體,是近期重要的同志運動作品。

直透深層的生命認知

浩翰宇宙中,從最深邃的生命智慧回頭看地球道場,每個生命課題的終極試煉,該是如何覺知到本性。然而,因為對本性的尚未開悟,因此眾多生命問題,就像樹幹所衍生出去的樹枝,再延生出去的葉那般,乍看是無法計數的煩惱困惑,但源頭均是同處。生死、輸贏、善惡、真假、強弱等等,天下人都在這二分法中,內心不斷地動蕩,引發煩惱。

以究竟的智慧角度來看,每一個人的生命歷程,其背後是因緣業力的作用結果。如果能明因果,以悲憫心、同理心視之,不論卵生、胎生、濕生或化生,在兩性之外,也有如雌雄同體或自體繁殖等各種不同適應環境的變易,各有其生命軌跡及意義。性別差異和階級差異等所造成的衝突,都源自外在的認知;所有問題不單是某一社會、文化的問題,而是更深層的生命認知問題。

性別無別,如同陰陽太極源自無極,若能擴大心量來看法界,將會以更多元的性別觀念來看待萬物,終結歧視與暴力,相信友善的性別空間將是自然而成之事。

本文摘錄自《人生雜誌355

把心拉近
/單國璽等

讓書中精彩的人生故事,拉開生命的格局;以書中圓融的處世智慧,拉近你我的距離。本書收錄了社會各領域傑出人士的精彩訪談,受訪者透過個人獨特的生命經歷,分享自己學習的過程、為人處世的態度、人生的價值觀,以及倫理生活的落實。探討議題十分多元,例如如何化危機為轉機、如何看待世界末日、教育與文化的落實、跨越兩性的新聞視野、環保的永續生活等。
書中內容以法鼓山近……<more>

 

真愛無限
/達賴喇嘛

若能體會給別人愛就是愛自己,心靈會得到平靜,延展愛的範疇,就能得到真正的快樂。

愛人即愛己。了解自己和他人因愛得到的快樂,是相同的,有智慧的人會為別人著想,盡力幫助別人,自己也會更快樂。

若能從落實平等心開始,了解世間每個人都是平等的,任何人都可能是你過去的朋友、家人、甚至母親,就能轉換自我心中的能量,成為對待他人的慈悲心……<more>

 
智慧100
 
 

念佛生淨土
(大字版)

/聖嚴法師

聖嚴法師說:「我常念佛,也常教人念佛,勸人念佛。」本書詳盡介紹念佛法門的根源、方法、種類與特色,是了解佛教淨土思想必備的指導用書!這是聖嚴法師第一本深入介紹念佛法門的專著!

佛教修行法門號稱有八萬四千種,其中以阿彌陀佛的淨土修行法門,最受中國人的歡迎和崇信。主要是它的方法非常簡單……<more>

 

被討厭的勇氣
(二部曲完結篇)

岸見一郎等

實踐阿德勒心理學,讓人生再度為之一變!◆人人都誤解了阿德勒。◆所謂的自立,就是「擺脫以自我為中心」。◆愛,是一門技術,也是一種決定。◆平凡無奇的日子,就是考驗。

勇敢去愛吧!去愛的勇氣,就是讓自己變得幸福的勇氣! 唯有藉著去愛他人,才能擺脫以自我為中心;唯有透過去愛他人,才能促成自立;也因著去愛人,才終於能得……<more>

除本電子報之外,心靈網路書店同時發行下列電子報,歡迎訂閱
 

法鼓文化 版權所有
© 2017 Dharma Drum Publishing. All Rights Reserved
客服專線電話:02-2896-1600 服務時間:週一~週五 9:00~1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