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鼓文化文摘報由心靈網路書店發送,若您不想收到此電子報,請按下取消訂閱::

第一一六期2016年06月09日(每月一次,固定週四發報)

免費訂閱法鼓文化文摘報

《叛逆中年》

聽過幾堂創業的課程,覺察其中不少人,是在中年的時候,決定轉換跑道的。又在一些社群網站中,歸納出許多婚姻出軌的人,也時值中年。難道,中年真的是個「危機」嗎?

或許因為高齡化時代的緣故,不少人開始關心,想要過什麼樣的晚年,中年就必須開始準備。如此一來,似乎對「中年」開始有不同層面的思考了。

楊蓓的這本《叛逆中年》,平易近人地從社會大眾認知的「中年症候群」切入,反轉了危機感,而用一種肯定人生價值的視野,認為中年是充滿自由且豐盛的,擁有許多能為人生創造希望的資源與人生智慧,能活出最優美的生命樣態、活出最真實的自己。

書中提到幾個故事,非常地具有代表性,在〈中年的感情出口〉這一篇章,提到一位女士的先生外遇,後來先生罹癌,外遇對象就和先生分手,而她竟願意把先生接回來照顧。這位女士的信念,除了想和先生了結善緣,更重要的是,她在這個傷痛的過程裡,真正地面對了自己的問題,認真地看清了自己。楊蓓認為,雖然認識自己這件事,從年輕時就開始要做,但「看清自己」,往往要中年時,才比較容易做到。

在〈中年的你,夠誠實嗎?〉這一章節,則是認為人要夠誠實,才能放下過不去的過去,進而接納、擁有真正的自己。然而,要如何才能擁有「放下的幸福」呢?在這一章節,楊蓓舉了一個自小被送養女士的例子,協助她回溯為何擁有和原生家庭和寄養家庭都很良好的關係下,仍覺得失落,進一步證實即使相關人物都不在了,心理的遺憾仍可圓滿,並且放下。

楊蓓認為,中年是一個非常開放、非常自由,充滿可能性的人生階段。叛逆中年不是為了抓住青春的尾巴,而是看清自己、接受自己、肯定自己,進而奉獻自己。準備好走過叛逆的中年,便能有智慧放下過去、有勇氣承擔未來、活出精彩亮麗的新中年!


 

叛逆中年
作者:楊蓓

軟化世故的心

在中年以前,我們像在爬坡一樣;爬坡的過程當中,不管自己願不願意,社會規範就是推著我們往前走,順從框架走。在我們努力爬坡的過程當中,只為了讓自己擁有生活中的位置,一直不停地努力。

事實上,每個人擁有的各自不同,然後從「所擁有的」當中,創造自己的價值與意義,因此有所謂的「五子登科」:妻子、兒子、房子、車子、銀子。可是一旦擁有了以後,就會出現另一個問題,就是「害怕失去」。在擁有之後,因為我們的不安全感在作祟,所以還想要得到更多。

努力擁有與害怕失去共生

「努力擁有」與「害怕失去」是共生的,因為人到了中年,擁有的東西可以告慰自己:「我擁有財富、名望、地位……。」讓人覺得前半生的努力沒有白費,換句話說,這些擁有是為自己爭取到了生存的位置。

等到中年時,「害怕失去」的心情也會開始明顯。為什麼?在害怕失去裡,有怕老、怕病,尤其怕孩子自立離開等問題,但我們不敢說出口,因為心裡明白孩子有孩子的前程,本來就會離開我們。因此,有些研究中年心理的書籍,都會提到空巢期和中年危機。不過,如果是因為空巢期造成的中年危機,只是一種現象,並不構成危機。

我們常以為擁有之後,這些東西是永恆不變的,事實卻不然。當我們以為擁有的一切不會失去時,一旦失去了,那真的讓人很心痛,足以讓我們的世界崩解,例如喪子之痛或喪偶之痛,那是非常難以承受的痛苦。另外,人到中年,最容易面臨的是父母身體衰老、生病,甚至亡故,這些在在都提醒我們:「擁有的終究會失去。」

在前半段的人生裡,我們在「努力擁有」的同時,很容易與「我」的意義、價值與永恆畫上等號。而「擁有後的失去」對中年人來講,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經驗。在我們人生前半段,曾不停地希望爭取到的東西、抓在手上的東西,結果到了中年,會經驗到這些東西從手上溜走,這也是中年不得不面對的「改變」。

抓住青春尾巴的防衛機制

心理學有種機制稱為「防衛」,所謂的防衛其實就是保護。人們為了要讓自己的擁有能夠一直持續下去,於是衍生出各式各樣保護自己的方式。例如臉上有了皺紋,去微整形,這就是保護,保護自己能夠持續擁有青春,這就是為何會有「抓住青春的尾巴」之說。其實我們想要抓住的,不只是青春而已,是想保護自己擁有的一切,這是一種自然而然的反應。

然而在保護的過程中,我們無法避免失去,這實在令人感到害怕,因為我們會發現,「努力之後的擁有」不見了。此時我們會懷疑:「我的努力是為什麼?我的意義在哪裡?我的價值又為了什麼?」所以我們會為了要保有自己所擁有的,開始防衛或保護。最常見也最簡單的保護,就是從外表下手,例如美容、瘦身、養生等。

外在的保護是我們較能輕易做到的,但是內心的保護卻是最困難的,因為長期以來,我們都以為擁有是不會改變的,為了保護「擁有不會變」這件事,我們的心就會開始變硬,給人「鐵石心腸」、「不為所動」的感覺,事實上,這是長期保護下來,我們的心最大的一個損失。為什麼?

我小時候有過類似的經驗,只要看到有人乞討,心裡就會覺得他們很可憐,盡我所能給予。長大後,因為我本身學心理學,加上在社會工作系任教,讓我思考到社會上會有乞討的人,是因為我們的社會不夠公平,要想辦法解決,譬如透過社會政策與立法、改善社會環境等方法,讓所有人得到公平正義。站在個人的立場上,人世間有這麼多不平等的事情,不是我個人的責任,而是所有人的責任。於是當我再看到乞討的人時,想法就不一樣了,認為社會之所以會有這麼多可憐的人,都是因為我們的政府不夠盡力,開始將責任從自己身上改放到環境上去。

失去了赤子之心

因此,我以前看到乞討的人會掉眼淚,後來我不會了,然後開始出現指責,指責社會環境不夠公平,不夠正義。等到我開始工作,有人告訴我那些乞討團體背後都有組織,藉由苦肉計讓他們爭取到一個生存空間。當我聽到這樣的訊息時,我的指責不再只是外在環境,還包括那些用心不良的人,在這個過程中,我漸漸地失去了赤子之心,心變硬之後,是不會掉眼淚的。

有一次,我向一個老人家買烙餅,那個老人家頭髮已經都花白了,我問他:「都已經晚上九點了,怎麼還沒休息?」他回答說:「因為烙餅還沒有賣完。」因此,我就一口氣把全部烙餅都買下。買完後,我走在路上,心裡驚訝地想著:「我的心何時又變軟了?」

這樣的提醒或覺察,讓我發現,當我們開始努力往社會規範的成功方向邁進時,我們的心並不是不受影響,可是為了讓自己能夠全力以赴往這個方向走,會慢慢將周邊干擾因素排除,保護自己可以往社會規範的方向繼續走,避免走岔。為了保護自己能夠往前走,我們內心柔軟的部分,就漸漸地變硬了。

我們覺得社會、職場、人際關係都藏著凶險,有人甚至可能經驗過被出賣、被背叛、挫折、失望等,可是為了要讓自己能夠繼續往前走,有時我們會有「能袖手旁觀就絕不插手」的心態。於是我們的心就開始慢慢變硬了,這就是保護的結果,於是,「世故」這兩個字,就開始在我們的身旁蔓延開來,成為我們最好的保護與防衛。

 
 
 
找回自己
╱聖嚴法師 著

聖嚴法師以佛法的智慧,提供我們認識自己的方向,並為探尋時所升起的疑惑,提出最適切的建議。無論是人生的價值與目的、如何克服執著、如何放下欲望、應有的生活態度、自我成長、懺悔與責任……等,聖嚴法師都以最生活化的實例、最直接明瞭的說解,讓讀者可以立即運用,確實踐履…more

 
勇氣與自由
╱楊蓓 著

楊蓓以平易近人的筆調、豐富的實務經驗與自省,譜出一篇篇動人而覺醒的生命樂章,引領讀者走入情緒、穿越憤怒、認清逃避,學習接納生命永恆的不確定感,如此,就可以安靜從容,好好吃飯、好好呼吸,勇敢迎接未知的一切,在不斷流動的人事物之間,走向自由…more

 
除本電子報之外,法鼓文化心靈網路書店並發行下列電子報,歡迎訂閱
 
心靈電子報素食聰明吃電子報人生雜誌電子報智慧掌中書電子報修行電子報
文化文摘報佛法詢問台電子報經典學院電子報心靈好康報大師密碼電子報
 
 
法鼓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 2016 Dharma Drum Publishing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客服專線電話:02-2896-1600 服務時間:週一~週五 9:00~1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