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電子報由心靈網路書店發送,若您不想收到此電子報,請按下取消訂閱::

第646期 / 2016年04月20日‧每週三發行

來看看素超人吧!最近法鼓山幾個道場陸續舉辦皈依大典。有菩薩問素超人當初為什麼會想要皈依?皈依前有吃素嗎?如果不能守五戒是不是就不能皈依?皈依後犯戒怎麼辦?

人生雜誌373期:皈依三寶,歡喜入門》中提到:聖嚴法師在五十年前所寫的《戒律學綱要》就已點出,如果肯定佛法,卻遲遲不皈依三寶,那是自學、盲修瞎練。法師形容:「比如學生求學,首先要辦註冊的手續,否則的話,校中不會有其學籍,即使勉強旁聽,也不會得到學歷的文憑。」

學佛為什麼一定要皈依三寶?印順長老在《成佛之道》說:「三寶,是佛法的總綱。『歸敬三寶』,是進入佛門的初基。三寶的功德,真是無量無邊,不可思議,但如不能歸向三寶,就不能得到,無緣受用,正像不能進入公園的大門,就不能領略林園花木的幽勝一樣。所以發心學佛,首先要皈依三寶。」

太虛大師在《菩薩學處‧皈依三寶》中解釋:「來受皈依的人,只要能知道佛是最崇高可禮敬的聖人;法是最圓滿堪實踐的道理;僧是最清淨得依止的師父:如是深生仰慕,虔誠皈依,盡此形壽更不皈依其他宗教,永為佛門弟子,這便是菩薩學處初位初心的菩薩。」就像漫畫家朱德庸因參加社會菁英禪三而接觸佛法,在禪期中感受到聖嚴法師的身教,而深生仰慕,進而虔誠皈依。

發願修學正信的佛教,皈依佛、法、僧三寶是關鍵的第一步。

法鼓山信眾教育院監院果毅法師剛學佛時,也因為太「慎重」而一再觀望,法師笑著說:「當初我已開始學佛,也在法鼓山體系工作,但對皈依採取保留態度,等到自己真正皈依後,才發現一切都是自己想太多。」法師認為,皈依三寶就是自己願意信守學佛的承諾,再透過禪修練習、佛學課程、擔任義工、法會拜懺、受戒等,透過自修與共修,與同參道友共同親近善知識,一起向佛學習。

皈依三寶,成為佛的弟子以後,努力向佛學習,希望擁有像佛一樣的智慧,發願像佛一樣弘法利生,也相信自己有佛性,自己能成佛;當我們自己依法修持,實踐了佛法,得到了佛法的受用,生活起了實質的轉化,自己身心就是正法,自身也與僧伽為一體,自然由衷地對三寶生起恭敬心與信心,也會歡喜地再次感恩住持三寶,皈依自性三寶。在學佛修行的大道上,穩健前行,並祈願眾生也能領受佛法,以三寶為真正皈依處。

歡迎大家皈依佛、法、僧,接受三寶的祝福,讓佛法的智慧,點亮心燈,照亮人生;讓學佛的人生,得心自在,福慧平安。

法鼓山近期【祈福皈依大典】時間為:農禪寺4/23(六)下午2點、紫雲寺5/1(日)下午1點半。報名資訊及交通方式,歡迎至線上專區查詢http://www.ddm.org.tw/refuge/index.asp

 
 

如能通過「捨」這一關,
在生活中學習著放下,
精神上才會更加安寧和平靜。

別再執著了

 

心靈鑰匙:探索生命之門

十年前的911事件震驚全世界,
隨著時間流逝,人們的記憶也愈來愈模糊,
《心靈鑰匙》以911事件為背景,
一個小男孩如何找到父親留下鑰匙的祕密,
這趟探索之旅不只是他的冒險,也是我們一趟內省與修補之旅。

■ 文/釋果見 圖/華納兄弟公司提供

即使太陽爆炸仍還有八分鐘的美好,
因為光抵達地球需要八分鐘;
距離父親的死已有一年,
我感覺到這八分鐘也將要耗盡了……

入圍2012奧斯卡最佳影片的《心靈鑰匙》,英文片名Extremely Loud & Incredibly Close,由多次入圍奧斯卡金像獎導演的史帝芬戴爾卓(Stephen Daldry)執導,湯姆漢克斯(Tom Hanks)、珊卓布拉克(Sandra Bullock)、麥斯馮西恩(Max von Sydow)、天才童星湯姆斯豪恩(Tomas Horn)等領銜主演。

誠實面對生命的911

乍看片名,不免讓人以為只是一部勵志的心靈小品,但出乎意料之外的,此片反倒是帶給觀眾不小的衝擊與反思。這部電影劇情是探討911之後,那些失去親人的人們到底如何過日子,主角是一個九歲小孩子,透過他既單純卻又有點超齡理智的探訪計畫,串起了與他所遇到的大人們之間所發生的種種故事。全片之所以能有那麼多大明星願意客串演出戲分不多的角色,也是為這歷史事件當中受創的家庭表達關懷之意。

然而,如果單純套上「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大帽子,來交代整部片子背後的主軸,這樣的定調或許稍嫌狹隘。本片並非闡述某些平凡英雄啟發了一個經歷失去家人後,重新走出創痛的少年的療癒故事而已;更不是為了再度挑動世人對911浩劫的敏感神經;或刻意營造誇張而煽情的劇情,以賺人熱淚等等。

這部電影可貴之處是在於它的廣度和深度,藉著劇中錯綜複雜的角色關係,不斷引領著觀眾重新思考自己的生命,容許我們對自己及周遭的一切進行無限的延伸探索。於是,我們就不只是個努力建立同理心的看戲者,我們壓根兒就是個活生生的劇中人,畢竟每個人的生命中潛藏著許多不為人知的「911」,包括那些沒有預料卻衝擊來的事、不願失去卻失去的東西,以及不想面對卻逃避不了的人,在我們任何人身上都可能發生這些摧毀性的重創。

無法走出生命中「911」的陰霾,則是因為我們經常錯失了許多探索生命意義與價值的線索,並非線索太過於隱晦,而是我們往往太過軟弱、缺乏勇氣去發現、去面對。

尋找未知的布萊克

片中的小男孩一開始就擺明了:無法接受大人們用一只空棺,就輕易埋藏了他與摯愛的父親之間的一切回憶,災難發生後整整一年,他因太傷痛而無法再踏進父母親的房間,直到他發現與父親的關聯漸漸淡遠;也或許,他發現那個不能承受的事實愈來愈接近,於是他努力想再建立起新的聯結,哪怕那只是個毫不起眼的線索,因為他知道,失去這個小小的線索,就將真的失去一切。

正因為他重新回到父親的房間緬懷舊物時,不小心打破一個花瓶而發現了一個寫著「布萊克」的小紙袋中有著一把鑰匙,靠著這條線索及一張父親留下的新聞剪報,加上基於從小被父親引導在中央公園尋找紐約「消失的第六區」偵查遊戲的經驗,他瞞著家人展開了一段精心設計的紐約市跨五大區、472位姓「布萊克」的祕密探訪計畫。

這個試圖解開鑰匙謎底的探訪過程中,有輕微社交障礙的他必須不斷與人互動,他遇到了包括鎖匠、流浪漢、白領上班族、宗教熱愛者、冷漠者、熱心者、畫家、老人、不友善的婦人、同志等等。從某個角度看來,彷彿是《華嚴經》當中的「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的現代版。

小男孩帶著有安撫作用的鈴鼓,面對陌生的人與街道,勇敢跨出第一步,進行有始以來從未做過的冒險。他拚命搖著手鈴鼓來壯膽或在搭乘地鐵時帶著防毒面具,看似滑稽荒謬的幼稚行為,然而如果對比我們內心深處對「未知」與「失去」的恐懼,恐怕遠超過這些可藉由外在有形之物表現出來的情緒。

小男孩探訪的結果不如想像中那麼順利,他經常躲藏的祕密基地不是一般小孩設在庭院的樹屋,反而是收藏著父親遺物的衣櫥上方的壁櫃。讓人心疼的是,他反覆聽著答錄機中父親最後的幾通留言,卻無法發洩心中的傷痛與自責,他開始不自禁地傷害自己,全身布滿了自虐留下的傷痕。

無聲的對話與守護

劇情的轉折,從小孩發現到住在對街的奶奶家新來一位不講話的老房客開始,這個人因緣際會加入了他的探索之旅,在老人的引導下,他漸漸克服對大眾交通工具與過橋等恐懼心。同樣有著痛失親人的兒時創傷,這對老少彼此分享了不為人知的內心祕密,也相互成為啟發者與傾吐療傷的友伴,小男孩心知肚明這位其實就是在父親小時候就離家,而音訊全無的祖父。

隨著找到鑰匙背後答案的機會愈來愈渺茫,小孩開始焦躁不安,他怒吼著不在乎有沒有朋友,他只要能找到對的鎖就好了,壓抑不住一年多以來的複雜心情,終於如決堤般排山倒海而來,他開始崩潰吶喊,不僅傷了爺爺的心,更傷了一直默默關愛著他的母親,殊不知母親在他進行計畫時,早已悄悄地拜訪所有的「布萊克」,她選擇在不打擾下參與他的計畫,想他所想、思他所思,默默當他背後支持的力量。

小男主角最後還是找到了鑰匙的原始主人,問題的答案往往存在於一個最單純又最明顯的因緣當中。他向第一次接觸到的夫婦、也是最後一位鑰匙真正主人的布萊克先生,和盤托出內心的糾結,甚至請求別人的寬恕,原來他自責於沒有勇氣接父親發生意外之前打回家的第六通電話,也不敢告訴任何人他保留了這個答錄機的祕密,又找不到可紓解的管道,使他必須獨自承受壓力而自陷於痛苦的泥淖。

就在小男孩為整個計畫終止感到悵然若失之餘,在母親的關愛下,他終於接受了現實的一切,突破了心理障礙,盪起父親從小最愛的公園鞦韆,而發現了鞦韆下父親留給他的最後親筆的留書。他體悟到父親透過遊戲設計線索的一番苦心,只有當他有勇氣去面對,以及克服內心的恐懼時,才能找到了所謂「消失的第六區」。他與父親的聯結再也不須靠有形的事物,他們是如此不可思議地緊密相連著。

走出生命的911

如果我們的意識化作可丈量的空間,那麼「消失的第六區」恐怕大到無法想像吧!有時候,無聲的背後,竟是壓抑在心中無比大聲的吶喊;有時候,最可怕的記憶,竟是放不下的美麗執著。

痛苦的張力就如同在密封的古甕中,被陳釀的果子慢慢地發酵開來,然後清澈與濃稠開始分離,形成漸層般的色彩,你知道總有一天,祛除了糟粕,它將變成透明清澈的單純,融進身體的每個細胞。而當那一天的那一刻到來,我們將能毫無恐懼地面對終其一生所想要逃避的問題。

我們都有著一把還無法確認鎖孔在哪的鑰匙,永遠不要輕易放棄尋找,當你找到它對應的生命之門,你同時也就找到了「消失的第六區」。願所有人都能勇敢的走出自己生命中的「911」!

本文摘錄自《人生雜誌345

我該怎麼辦
/圖丹卻准

生活中總有太多「怎麼辦?」,卻不知何處找答案?讓佛法這個最實用的生活哲學,解決你心中困擾已久的問題!在當今文化、資訊如此多元、開放,閉門造車已是不可能……<more>

 

與孩子談生命
/樊明德

生命是我們這一生所要學習最重要的課題,但生命的品質與長度要如何取捨、兼顧?面對親人的逝去、父母親的疏離……等問題,要如何面對?透過電影《蝴蝶》及《那山、那人、那狗》……<more>

 
 
 

一行禪師說佛陀故事【套書全三冊】

/一行禪師

生命只可在目前的這一刻找到,但我們卻很少真心投入此刻。相反地,我們喜歡追逐昨天的回憶和明天的夢想,而唯一去與生命重新接觸的機會,就是回到當下這一刻。只有當你重回這一刻,你才會覺醒過來,也只有在這時候……<more>

 

穿透《心經》:原來,你以為的只是假象
柳道成法師

人類老是不停的移動著,老是要去那裡——「娑婆世界」字面上就是「不停流動」、「流轉」的意思。我們去上學、上班、去超市、諸如此類的。即便是禪坐時,心還是四面八方的去。等到心終於肯回到肉身……<more>

除本電子報之外,心靈網路書店同時發行下列電子報,歡迎訂閱
 

法鼓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 2016 Dharma Drum Publishing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客服專線電話:02-2896-1600 服務時間:週一~週五 9:00~1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