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電子報由法鼓文化心靈網路書店發送,若您不想收到此電子報,請按下取消訂閱::
     
第387期/2015年11月10日發行‧每個月初發行


 

訓練耳根,開啟慈悲的手眼

觀音菩薩與娑婆世界的眾生最有緣,
他所證悟的耳根圓通法門,也是最適合眾生修習的法門,
尤其身處於眾聲喧嘩、口水滿天飛的現代社會中,
透過耳根的訓練,練習當個吸音板,
以慈悲的手眼,給予最適切的回應。

■ 邱惠敏

靜下心來,閉上眼睛,打開耳朵,讓聲音不斷地進入耳朵,叭叭……叮咚……吱喳……颼颼……嘩嘩……遠的、近的,大的、小的,輕柔的、尖銳的……您聽見了什麼?

《楞嚴經》提到,比起其他五根,人們的耳根是最聰利的,對於聲音的感受特別敏銳。正因如此,在這個紛亂嘈雜、口水滿天飛的時代,一句話、一個聲響,都可能掀起情緒的軒然大波,即使「說者無心」,但「聽者有意」,圖個「耳根清淨」似乎遙不可及?

適合眾生修習的觀音法門

其實,聲音本身沒有好壞,可是人們往往急著反應,分別好或不好、喜歡或不喜歡而起執著。鑽研《楞嚴經》多年的美國東初禪寺住持果醒法師指出,人們聽到聲音後,很容易連結生活經驗,聲音轉成語彙,因此引發情緒反應,「所以修習耳根圓通法門要先練習『聽到就是聽到』,不讓習氣牽引,一再做出同樣的不當反應。」

在《楞嚴經》卷六中,描述觀音菩薩用耳根證得圓通,這個學習「耳聞熏修」的觀音法門,在人際溝通頻繁的現代,顯得更為重要。不過,經中講述觀音菩薩「入流亡所」、「反聞聞自性」等耳根圓通修證過程,看起來頗為艱深,凡夫眾生如你我,也學得來嗎?

聖嚴法師曾說,觀音菩薩的耳根圓通是遇淺則淺、遇深則深的修行法門,「觀世音菩薩是以耳聞而證悟的,而有情眾生之耳根最為善巧聰利,所以最適合大眾修習。」再者,聲音不受空間、方位的限制,從四面八方湧入讓耳根接收,《楞嚴經》卷四便提到,耳根比眼、鼻等根更易修持。

我們可以先從日常生活中開始訓練耳根,學觀音菩薩「聞聲」來自利利他。首先讓自己的心安定;當心安定後,更能同理別人,進而適當地對周遭的人伸出援手。

日常生活中訓練耳根

《聖嚴法師教觀音法門》中,提出兩個耳根圓通的前方便,一是在靜態的環境中「聽聲音」,例如在大自然中聽鳥聲、聽雨聲、聽溪水聲,去「享受」聲音,可以入淺定,幫助我們穩定身心。

研究楞嚴學的華梵大學副教授胡健財,最喜歡走入大自然中,不說話、不思考,單純地打開耳朵接受大自然的聲音,由最初聽到鳥聲、水聲,清楚知道自己在移動,此刻內心分外寧靜,「深刻感受到《楞嚴經》中的『動靜二相,了然不生』。」

明末中興天台宗的幽溪傳燈(1554~1628年),更是在大自然中修證耳根圓通,大師一生專修耳根圓通,長年在浙江天台縣芙蓉峰下的一處洞穴裡結跏趺坐,聞「澗下溪聲瑟瑟,洞側松音幽幽」,長久下來,「耳根圓通,時時現前」,大師因而將此穴命名為「圓通洞」。

比起大自然的環境,我們的日常生活充斥著各種聲音,從四面八方湧入耳朵,往往令人煩躁,甚至引發情緒反應,因此聖嚴法師教我們的第二種方法,就是讓自己的耳朵成為「吸音板」。

不要用耳朵刻意聽什麼,讓環境中各式各樣、層出不窮的聲音,自然而然傳送過來,有什麼聲音就是什麼聲音;聲音傳過來便接受它,並不主動地尋找聲音,就只是被動地接受,像吸音板一樣,聲音到了這個板上就不見了,也沒有反彈的作用。

練習這個法門的要點,只是以耳朵傾聽,心中不生起任何情緒,無論是痛苦、憂愁或興奮、激動,甚至連快樂都不要有。聖嚴法師曾說:「不反應,其實即是一種很寧靜的愉悅。」如果能熟練吸音板的工夫,於眾聲喧嘩的現實中,我們將是一個善於安頓、自在,而沒有壓力的人。

法鼓山僧團都監果光法師因執事的改變,與人互動的機會增多,發現人與人溝通時會產生誤會,往往是因為「聽到」之後,反應太快、太多,於是他開始練習吸音板的工夫,學習用心傾聽。與人互動時,如果聽到與自己無關的聲音,就只是聽到;「在會議上,我會先用心聽,從這當中看自己聽到什麼,不要急著判斷,讓自己處在不起反應的狀態,而去讀到更重要的訊息。」

學觀音用心傾聽

用心傾聽,才能跳脫語言的表相,聽見對方內心真正的想法。作家侯文詠在《請問侯文詠》中寫到,他還在醫院工作時,有位癌末的婦人,因先生外遇,情緒非常不穩,他去關懷對方時,聽完婦人對先生外遇、背叛的謾罵後,不像一般人與婦人同一鼻孔出氣,反而說:「你很愛你先生吧!既然你都快走了,應該高興有人願意替你照顧他。」婦人先是一愣,竟安靜下來。

婦人往生前幾天,她向侯文詠道謝:「謝謝你的一番話,讓我最後的日子沒有在怨懟、打離婚官司中度過。」原來他的話讓婦人誠實面對自己,看見自己因為太愛先生,而捨不得放手。經過與先生的一番懇談,婦人的最後日子,就在先生與外遇對象的陪伴下走完。

侯文詠也許不知道耳根圓通法門,更沒練過吸音板,但只要願意,我們也可以利用耳根來真心傾聽,同理別人,做別人的觀音菩薩。聖嚴法師在〈念觀音‧求觀音‧學觀音‧做觀音〉中,經常鼓勵社會大眾:「你我他,都可是觀世音菩薩的化身;你我他,只要用觀音法門來幫助人,只要用平等的慈悲心來對待人,就是觀世音菩薩的化身。」

觀世音菩薩修持耳根圓通,具足千手千眼,所以能千處祈求千處現,隨時聞聲救眾生於苦難之中,我們可以學習觀音菩薩,從耳根下手,從傾聽開始,找到「手眼」的著力點。

學著聞聲,聽到聲音不急著反應,只是「面對」聲音;繼而「接受」聲音,用心傾聽對方真正的心意,才能有智慧地「處理」;最後「放下」,這才是開啟慈悲的手眼,去關懷身旁的人,帶給他人寧靜與喜樂。

(更多內容請看人生雜誌387期

 

禪門鍊心

珍惜禪七用功的因緣(一)

法鼓山僧團2014年結夏安居時,邀請繼程法師來帶領,為僧眾提點修行的正確心態,以及用功的方法。

繼程法師提醒,一定要珍惜參加禪七的因緣,因為每一次都不一樣,不要帶著以前的習慣進到禪堂,也別當「老皮參」,抱著第一次打七的心情,這樣才能好好精進用功。

■ 釋繼程

這次我們又有殊勝的因緣共聚,一起用功,在打七之前,提醒大家多留意自己的修行心態。

首先,每一個七都是唯一的,只有這一次,不會有重複。這也提醒我們,要把每個七都當作第一次,不管以前打過多少次,現在的這一次是第一次──甚至更進一步想,它也是最後一次,所以它是唯一的。

不重複過去經驗

我們打七會有幾個心理,一種是跟過去的有關。很多人已經有過滿多的打七經驗,打七的時候,就喜歡把過去的經驗帶進來,有的人如果過去打坐有過好的體驗,甚至希望能重複過去的經驗。例如我們當中有些同學,剛剛解七下來,可能上一個七有些輕安境或統一境的體驗,於是就想:「就差那麼一點點!如果不是今天解七,說不定我就開悟了!」所以這次再來打七就盤算著:「這個七我要延續上一次,看看是不是再多七天──說不定不用七天,也許一天就夠了──因為上次離開悟就只差一點點呀!」

若是把這個念頭帶進禪七,你上坐的時候,就會開始重複過去的經驗,一旦如此,我們的心就住在過去,然而過去心不可得,這種心態一定會變成一種障礙。因為,儘管我們知道每一段因緣是延續的,但延續之中卻是因緣生、因緣滅的過程。過去的已經滅了,滅了以後,它會影響另外一個因緣的生起,如果我們還是抓住過去那已滅的因緣,現在這個因緣就變得雜染,因為你加了東西進去,它就不純淨了。

過去的就是過去了,它不可能再回來,因緣也永遠不會重複。如果我們是抱著第一次的心態進入禪堂,心就會很簡單、很清淨:「我就是來用功的。」至於過去的經驗,就把它們放下。

別當老皮參

再者,提醒大家,不要變成「老皮參」。「老皮參」是什麼意思?就是把過去很多經驗帶進來。當你對禪堂的規矩熟了,你就開始想辦法找漏洞。沒有一個規矩是完美的,總是有漏洞,這個漏洞可能讓你找到方便,把習氣帶進禪堂生活。一旦你對規矩愈熟,你就愈能夠找到漏洞,如果常常玩這個遊戲,久而久之它就變成一種慣性。

剛才講過,因緣不會重複,所以不要養成慣性,因為一旦養成慣性,我們就沒有覺照的心;你的行動都是慣性的,就是過去累積的一些行為、一種習氣,而你只是照著習氣去做,你並沒有覺照的心。我們的身體會養成習性、習慣,心也是如此。不要讓你的心只是順著慣性運作,這點是要注意的。

有時我們會感到打坐用不上力,這是因為我們都是用慣性在用功。我們覺得自己已經很會打坐了,腿該怎麼盤也都很清楚,所以一坐下來,完全不理會身體與姿勢的調整,因為你認為這個方法自己常常用――就是數呼吸嘛!所以一上坐就開始數,一默照就開始照,其實這些經驗都是過去的因緣,而你現在未必如此。

每一次打坐,我們都要很清楚知道,自己的腿是否盤好了,身體與姿勢是否調正了,一個部位、一個部位細細審查,整個動作都清清楚楚。這時你會發現,你的心就回到你所緣的身根或呼吸上,它是清楚的,而你所緣的觸覺,它是當下的;反之,如果你是用慣性,一上坐,腿隨便一盤,就以為可以開始用功,其實這時你的心是沒有覺照的。我們平時有很多習慣性的動作,你的身體之所以能夠如此,只是因為你習慣了,這點也是要注意的。

抱持第一次打七的心理

我們要抱著第一次來打七的心理,把禪堂的規矩當作複習,細心地聽,每一次走進禪堂,我們都很清楚地走到自己的位置上,禮佛三拜、問訊,每一個動作你都清楚覺知,而非抱著這樣的心態:「這些我太熟了,你不用講我都知道!你講第一個規矩,我就知道第二個是什麼了!」若是如此,你就不是來用功的,因為你的心還在上一次的禪七裡,還沒有來到這個七,融入到這次的因緣裡面。

抱著第一次的心理,你對所有的基本規矩、基本工夫,全部清楚,全部照著做,並且用心地把它們做好,不要存著「我太熟了,熟到閉著眼睛都可以走到我的位置」的心態。為什麼你要閉著眼睛走呢?張開眼睛走不好嗎?只是因為你太熟了?為什麼要用這種慣性呢?如果你閉著眼睛走,我只需要在前面放個蒲團,你就跌倒了──用慣性的時候就是這種情況,而你的禪修工夫也就一直停滯。

用功多年的同學,面對停滯的問題時,一定要反省:我們是不是掉進上述的狀況?是不是每次用功都是用慣性,都在重複以前的工夫?尤其是以前有過一些好的經驗,我們就希望那個經驗總是停住。其實因緣生因緣滅,有時候我們會說:「人生就是不斷地起起伏伏。」不要以為只有外在的境遇是這樣,我們的身心也是如此。除非你的工夫已經到了很穩定,不退轉的程度。所謂「穩定」是時時分明,每一個過程都很清楚,而非「停住」的狀態。停住,你就在過去,而不是在當下的因緣。

禪期的開始,我們就用這樣的心理:每一期的七都是新的,都是第一次;每一天都是新的,都是第一天;每一支香都是新的,都是第一支香,如此你就可以很用心地把每個七、每一天、每支香坐好。出於好奇,我們對於「第一次」總是感到特別新鮮,也會特別想要把它做好,但如果變成慣性,就會很容易掉入「無記」的狀態。當你掉入無記,雖然乍看並沒有分別,但其實你是不清楚的,也就是一種「」的狀態,這點也是我們所要警覺的。(待續)

(講於2014年6月19~26日法鼓山園區禪堂)

(更多內容請看人生雜誌387期

 
  邁向福慧雙修人生 就讀「福田」結善緣
 

法鼓山創辦人 聖嚴法師曾說:「法鼓山的佛教徒精神,是以照顧他人來作為成長自己、提昇人品的最高法門。」法鼓山聖嚴書院福田班歡迎有心擔任義工的民眾,把握機會搶先報名!福田班共計十次課程,每月一次,時間從上午9點至下午5點,引導認同法鼓山理念的學佛民眾進一步熟悉了解法鼓山的精神與內涵,透過「解門」與「行門」的課程學習,展開佛法生活化的實踐,從而發揮自利利他的萬行菩薩精神.....more

 
  迴向親愛的對象 花開見佛水陸季
 

您是否有想感恩、懺悔,或是想說抱歉與祝福的對象?法鼓山於11/27之前,在園區舉辦水陸季特展,現場設置四個主題展,可連結到水陸法會十一座壇場,透過介紹諸佛菩薩的修持法門,並邀民眾將祝福「迴向給親愛的對象」,讓每顆慈悲的願心花開見佛,在未來人生找到平安的方向......more

 
 除本電子報之外,法鼓文化心靈網路書店並發行下列電子報,歡迎訂閱
 
法鼓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 2015 Dharma Drum Publishing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客服專線電話:02-2896-1600 服務時間:週一~週五 9:00~1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