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電子報由法鼓文化心靈網路書店發送,若您不想收到此電子報,請按下取消訂閱::
     
第384期/2015年8月4日發行‧每個月初發行
人生雜誌


 

認識六道──把握人身好修行

人身難得,跳脫慣性不輪迴

貪愛、憤怒、嫉妒、愚癡、傲慢,痛苦無間,
認識六道的眾生相,
不僅幫助我們清楚生命流轉的因緣果報,
也讓人看見輪迴不在未來與遠方,
而是當下的這一念,練習從六道的習氣中出離,
一念覺醒一分自在。

 

■ 許翠谷

「人死了之後會變成什麼?鬼還是神?下輩子會生天還是下地獄,還有機會再來人間嗎?……」農曆七月,家家戶戶在騎樓下、廟堂上,擺上一桌桌豐盛佳餚祭祖、招待「好兄弟」。看著金爐裡的熊熊烈火、燃燒的紙張,火出木盡、灰飛煙滅,讓人不禁好奇死後是怎樣的一個世界,同時也渴望了解生命的來龍去脈。

傳統上中國人認為,人死後為鬼,《說文解字》也講「人所歸為鬼」,於是有了陰曹地府、閻王、判官一類,鬼的世界彷彿和人間一樣,只是陰陽兩界不同;不過,從佛教六道輪迴的觀念來看,鬼僅僅是其中一種可能。

佛教認為凡夫眾生死後,會隨著過去的業力投生,在六道裡上下浮沉。所謂六道,指的是眾生死亡後所趨往的世界,包括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

認識六道,人身最難得

這六大流類,是從五戒十善及十惡五逆而有,如果生前持戒、多做善事,就能感得天、人、阿修羅的福報善果;如果造作各種惡業,則會下墮畜生、餓鬼、地獄受苦,所以前三者又稱「三善道」,後三者為「三惡道」。當每一類別中的福報享盡或罪報受完,便是一期生死的終結,接著又是另一期生死的開端,我們就這樣在六道之中,生來死去,死去生來,稱為「六道輪迴」。

不過,阿修羅的眾生,雖然享有天福卻因為瞋心重而壞了修行的功德,所以也有佛經將阿修羅歸為鬼神一類,而提出五道或五趣的說法。

眾生的生死範圍雖然有六道差別,但是善惡業因的造作,以人道為主;六道之中,也唯有人道是造業、受報的雙重道,其餘各道都只是受報的單行道。

聖嚴法師在〈佛教相信輪迴是確實的嗎?〉一文中說明,地獄道的眾生飽受身心煎熬,根本無法提起善念或修行的念頭;畜生道因為愚癡,不能分辨善惡,遑論聽經聞法、如理思惟;而鬼道眾生,沒有身體,只能依附草木,在虛空中飄蕩。至於善道中的天人、阿修羅,一味耽溺感官樂受,無暇造業,卻也感受不到輪迴苦及出離的必要。唯有人道,既能受苦受樂,也能分別何善何惡,因此佛教特別重視人的起心動念、善惡業行,因為一點一滴的選擇累積,都決定了我們往哪裡走。

「憶梵行勤勇,三事勝諸天。」印順長老在《成佛之道》指出,由於人有記憶、思考,經驗的傳承與累積,因此在遭遇生命中不斷出現的生、老、病、死、求不得、愛別離等種種苦樂參雜的經驗時,會不斷探索其背後的價值,尋求改變。儘管每一道都有六分之一的機率,但投生為人並不容易,在《雜阿含經》、《涅槃經》裡,常可看到佛陀以「盲龜遇木軛」、「光壁立豆」、「得人身如爪上泥,失人身如大地土」等譬喻人身難得,勉勵我們把握人身培福、修慧。

六道不遠,當下輪迴

眾生在六道之中上下浮沉,種種的業習在我們意識的深處流淌。長期深入唯識思想的寬謙法師指出,由於我們的錯誤認知(無明、惑),造業而感苦,依著苦果又起煩惱而造業。業習的牽引形成一股強大的力量,某些念頭不停地匯聚、強化,繼而形成生命的主導。

如果我們願意深入地觀察會發現,自己就像追著胡蘿蔔跑的驢子,追逐感官娛樂自我欺騙;聽到一句讚美的話,就洋洋得意飛上天;看到不喜歡的人事物就迴避排斥;看到on sale(大拍賣)就瘋狂搶購,順著習氣,我們一會兒是不知饜足的餓鬼眾,一會兒是熱衷競技,尋求自我價值的阿修羅……輪迴的戲碼,時時刻刻都在我們的身心世界上演著。

在《大寶積經》裡,佛陀也教我們從身形、相貌、談吐舉止、思想作為,甚至夢裡的一草一木,尋找自己的「出處」及「生產履歷」。除了看見自己累劫以來,在六道載浮載沉的影子,環伺四周也不難發現,有人如從佛土再來,也有人如從地獄出世。了解六道的因緣業力,無非也像面鏡子,讓我們在與眾生相遇、互動時,願意多一分寬容與諒解。

「輪迴,其實是內心迷惑的顯現,根源就在我們的心。」蘇州戒幢佛學研究所所長濟群法師指出,我們的凡夫心便具有六道眾生的心理特質──貪得無厭的欲望、不可遏抑的忿恨、深重的無明、麻木的憍慢、偏執的嫉妒;當這些心理外化後,便呈現出流轉輪迴的種種狀態。因此無須向外尋求,人間已然有六道之別,而當下的五蘊身心,就是最好的修行道場。

出離慣性,走出一條活路

「綑綁輪迴眾生的事物,也能解脫眾生。」宗薩欽哲仁波切在《不是為了快樂》一書中便要我們練習從「愛—取—有」的漩渦中出離。練習的方法很簡單:在過去對你很重要的一件事,現在是否對你一點都不重要?過去可以輕易激怒你的事,現在你是否毫不在乎?這時候應該看一下自己的心,為什麼生氣?是否因為不符期待?那個期待,就是我們所執著的東西。當我們不再執著一件事物或一種習慣,它就失去了指揮擺布我們的能力,我們也才能從中獲得自由。

就像電影《安娜,床上之島》Chaotic Ana的女主角,從來都是命運的俘虜,一路從非洲、法國,到遠古的印地安女祭司,長達二千年的生命流轉,每一世都受男性沙文主義迫害而慘死,唯獨這一世,改以主動逼視命運的態度,迎上前去,御風而行,反而開解了輪迴的枷鎖。

「到底是什麼因緣,使我在這灰河裡漂浮?」同樣的,佛陀在《雜阿含經》裡譬喻六道浮沉,就像在一條又髒又暗的河裡飄盪,唯有看清流轉生死的本質,截斷隨波逐流的慣性,從生死河中出走,踏上岸,精勤修行,才能真正從三界六道的束縛中解脫。

聖嚴法師在《拈花微笑》提到,以佛法來講,三界的六趣是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人、天,共有六道;出三界的四聖法界,是聲聞道、緣覺道、菩薩道、佛道。「道」就是我們正走的路,如果有了正確的方向,便能踏上善道,乃至聖道、佛道。十法界都是路,但看眾生選擇什麼路。

(更多內容請看人生雜誌384期

 

佛法關鍵字

莊嚴佛土kṣetra-vyūha

「莊嚴佛土」是常見的佛教術語,
莊嚴是美化、淨化之意;佛土是佛教化眾生的範圍,
佛、菩薩的莊嚴佛土是完成式,而凡夫的莊嚴佛土是進行式,
學佛者除了莊嚴自己的佛土,更不能忘記為他人莊嚴佛土。


■ 許洋主(如實佛學研究室)

漢譯《金剛經》是華人佛教徒常課誦、也比較熟悉的佛教經典之一,即使非佛教徒也對它不陌生,甚至連以拍武俠片聞名的電影導演,都曾把它拍進影片的情節中。鳩摩羅什譯的《金剛經》,確實是一部流傳很久、也很廣的佛經,閱讀過的人,可能會記得其中有一個佛教術語:「莊嚴佛土」。

莊嚴佛土,譯自梵文kṣetra-vyūha。它是一個由前語kṣetra和後語vyūha構成的複合詞。前語由有「活動」之意的動詞語根√kṣi-2→kṣe+有「場所」之意的名詞語基構成音tra所構成,漢譯有「地、國土、田、世界、土、剎土、田園」;後語則由有「分離」之意的接頭詞vi+有「改變、推移」之意的動詞語根√ūh-1+名詞語基構成音a所構成,漢譯有「嚴、莊嚴、嚴飾、綺飾、嚴淨」。kṣetra-vyūha這個複合詞,在梵文文法上屬於依主釋(屬格關係),意謂國土的美化或淨化,漢譯有「嚴剎、嚴剎土、莊嚴剎」。

佛國之土 教化範圍

《金剛經》的六種漢譯都把kṣetra譯為「佛土」。其實佛土的梵文應是buddha-kṣetra。其中,前語buddha是由有「覺悟」之意的動詞語根√budh-1+ta(ppp.,過去被動分詞),經過連音變化,即bud+dha而構成的,意譯為「覺者」,音譯為「佛陀」。佛作為一位覺悟者,怎麼會擁有國土呢?實際上,佛是心靈的教化者,而不是政治的統治者。因此,佛國或佛土只是借來做譬喻用的,是指他教化眾生的範圍。

佛國土既然指佛教化的區域,那麼它的範圍如何呢?依照佛經的說法,一佛教化的國土是一個三千大千世界,而一個三千大千世界又有多大呢?三千指小千、中千、大千三種。四大部洲加上圍著它們的山或海,稱為一世界。一千個這樣的世界叫做一個小千世界;一千個小千世界為一個中千世界;一千個中千世界是一個大千世界。簡言之,一個三千大千世界=10003世界。一佛要教化這麼大的地區,需要多大的智慧、慈悲、耐煩(忍辱)、努力(精進)……!然而,佛不就是因為他做了難上加難的教化工作,才凸顯出他的偉大嗎?

莊嚴佛土 理想國土

如上述,「莊嚴」是梵文vyūha的意譯,有「美化」之意。從宗教的角度說,美化亦即淨化;不清淨就談不上美。由此可推定:莊嚴佛土=美化佛土=淨化佛土。按照通俗的說法,美化或淨化就是把原本表面上很醜陋的東西裝飾得美美的,或把原本表面上很骯髒的東西弄得乾乾淨淨的,但在佛教,事情沒有那麼簡單。又,莊嚴、美化、淨化在佛教也有其特殊的意義。佛教認定:會變污穢或醜陋的是人的心。若再進一步推究什麼使心不淨、不美,則佛教所提供的標準答案往往是貪、瞋、癡等煩惱(=負面情緒、語言和行為);由此可知美化或淨化的真正內涵。

那些煩惱先染污眾生的心,接著,那骯髒的心促使許多眾生把他們所居住的世界逐漸破壞掉。根據《悲華經》所說,穢土(=娑婆世界)是眾生的煩惱所致。在眾生居住的世界,土地是否肥沃,景觀是否明媚,災難是多或少,都是眾生的身、口、意三業的果報。只要多數眾生願做善業,他們居住的環境必然美好。例如,若人民都願守法,則社會的治安必定良好;若做惡,則只好自食惡果。

然而,按照佛陀的說法,即使是凡夫,只要透過不斷地修習佛法,終究也能捨斷種種煩惱,而成為有智慧和慈悲的人;一旦具有智慧和慈悲,就不可能為了自利而傷害他人,也不可能為了自利而破壞自然環境。由此可知:只要人人能轉識成智,把錯誤的身、口、意三業改正,自然能祛除心靈的污穢,使自己不再是愚癡無聞凡夫,那麼世界自然成為淨土;也就是說,佛對眾生的教化至此才算有成果。生活在淨土者必然充滿喜樂而毫無痛苦;這就是佛教所追求的幸福人生。又,這樣的淨土也就是佛教徒嚮往的理想國。

佛弟子!幸福人生就在當前,而理想國土就在你我的腳下,唯一條件是我們必須接受佛、菩薩的教化,獲得智慧與慈悲。

(更多內容請看人生雜誌384期

 
  讓祈福的力量無遠弗屆 法鼓山辦中元孝親法會
 

倡導培福報恩的法鼓山,擇於吉祥的農曆七月,在全球各地分寺院舉辦「中元孝親報恩法會」,包含中華文化館、北投農禪寺、臺北安和分院、桃園齋明寺、臺中寶雲寺、南投德華寺、臺東信行寺、臺南分院、臺南雲集寺、高雄紫雲寺,以及海外東初禪寺、洛杉磯道場、溫哥華道場、馬來西亞道場等,期盼大眾將學習佛法、稱念佛號的利益,透過法會迴向十方一切眾生,讓病苦者得以安樂,先亡者獲福生天.....more

 
  與佛共舞學微笑 「微笑‧禪」生活館氣象一新
 

臺灣首座以「微笑‧禪」結合日常生活為主題的展示館,於24日上午10點,在〈快樂頌〉的口哨與大、小提琴悠揚聲中,由上百位參訪賓客及法鼓山兒童營隊,共同揭開「與佛共舞」嶄新雕塑。期望用微笑和禪法,讓世界從心轉變,更加美好,法鼓山弘化院果悅法師表示,「只要微笑就會有愛、有平安,也會帶給他人平安」......more

 
 除本電子報之外,法鼓文化心靈網路書店並發行下列電子報,歡迎訂閱
 
法鼓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 2015 Dharma Drum Publishing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客服專線電話:02-2896-1600 服務時間:週一~週五 9:00~1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