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時代的祇樹給孤獨園

網站服務選單

會員服務選單

相關聯結

  • 聖嚴法師所有著作
  • 人生雜誌

您目前所在的位置:

2024國際書展-書籍館

商品圖片

人生425期:無畏施,施無畏

作者:人生雜誌編輯部

出版社:法鼓文化

出版日期:2019年01月01日

語言:繁體中文

系列別:人生單行本

規格:平裝 / 21x28 cm / 彩色

商品編號:1215000425

定價:NT$180

會員價:NT$29 (16折)

  • 接受海外運送
  • 接受7-11超商門市取貨
  • 接受新竹貨運貨到付款

精采書摘

< 回商品頁

【大覺智海/佛學人物】用佛學打造人類方舟(上)——陳金華(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亞洲研究學系教授)

↑TOP
十年來,發起「佛教與東亞文化研修班」,
主持巨型國際佛學研究計畫,
陳金華出自文人的關懷,
以學術為起點,營造跨界場域,
試圖為漢傳佛教、為人類找出路。

■ 採訪整理/釋演化

三、您對人物的研究和觀察深入而獨到。哪些研究對象讓您特別有感觸?
對法藏(編按:唐賢首法藏大師,華嚴宗三祖)的研究,對我的影響應該是最大的。用現代的話來說,他是一個跨界的人物,從來不拘泥於一個角色。他有意思的地方在於,首先,他是一個移民,祖父輩來自中亞波斯,定居於長安。當時,長安是一個國際大都市,他天生具有國際視野,也有國際關懷,以及博洽東西的能力,決定了他不會固守於某個領域——譬如哲學或義理——的關懷,而具有博大胸懷,很能體現盛唐的那種氣象,我感覺他很有魅力。他特別能夠調和宗教與世俗之間的緊張,也非常願意介入世俗,用一種靈巧的方式解除紛爭,甚或用他的魅力、人格,幫助武周帝國(655~705年)度過困難時期。由此而言,他具有高超的政治手腕,或者說,他是一位在處理人際關係上具有高超能力的高僧,而不只是一個坐在安樂椅上冥思的哲學家。他的國際視野,他縱橫捭闔、經營場域的能力,不同於我們對佛教的制式看法。

當時,佛教的興盛,離不開如法藏這些大師的耕耘。他對政治、世俗不迴避??當然,也能夠不被世俗所左右??而希望去介入,對世俗的紛爭,找到合理的解決辦法。他讓我看到佛教的國際性格、淑世精神,也看到佛教現代化的契機。

我對佛教的研究會走向這樣的格局,他是很大的推動力。法藏並非我們現在所認為的那麼片面化,他是一個非常鋒芒、非常豐富,也很複雜的人物,對各種宗派、各種活動,甚至對道教、科技、醫學,都涉入很深。此外,他出家後,仍沒有忘卻自己作為孝子慈兄的角色,始終照顧他的家庭、兄弟,這都呈現出另類高僧的格調。

其他,如唐朝的惠範,是從西域來的僧人,在當時很有影響力,卻因為政治的原因而被嚴重扭曲。這讓我看到,唐周時代的佛教國際主義,在玄宗以後,如何走向比較封閉的狀態??我稱之為一種比較保守、內向的佛教。

安史之亂後,中國佛教與農耕文明的揉合愈來愈緊密,使得中國佛教禪宗化後,講究安土重遷,不再像以前與都市主義、國際主義、與商業文明有密切的結合,失去了佛教向外擴張的動力,也局限了佛教作為一個國際化的佛教對世界應有的影響力。因此,我後來研究佛教,更看重佛教的政治、經濟、軍事、外交功能,試圖將佛教視為整個亞洲的一種文化現象,而不是透過一個、一個國家去理解。

我比較重視佛教的兩個特殊性格,一是國際性格,佛教從來不是固守一方一隅就自滿自足的宗教。佛教一直在擴張、傳播,從南亞到中亞,再到東亞,最後走向世界。它之所以是亞洲唯一的世界性宗教,就是因為它內含這種國際性格。

第二,是佛教的商業精神。商業精神不是我們現在所理解的:透過經商,不擇手段地去謀求利益。從原始的意義而言,如馬克斯.韋伯(Max Weber),或者其他古典經濟學所理解的商業精神,是指透過經商的手段擁有財富,然後藉由累積的財富回饋社會,並創造自己的價值,回饋上帝的恩寵。因此,古典的商業精神,富有很深的社會關懷。佛教也有這種傳統,因為並不排斥商業,只是主張應該有律法來規範商業行為。此外,佛教也鼓勵居士、信徒,透過經商,得到淨財,回饋教團,並從事各種福利回饋社會。

這在「安史之亂」前,特別是武周帝國時期的佛教非常明顯,也就是從中亞傳過來的這段時期,因為中亞就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商業貿易中心,佛教進入中亞後,特別偏重商業活動,也具有商業精神。

我之所以研究佛教的國際主義性格,以及它的商業精神,是希望能從這裡開出佛教現代化和全球化的源泉活水,因為佛教要現代化,一定要跟古典意義上的商業文明結合,而漢傳佛教要走向世界,一定要突出佛教固有的國際性格。我希望透過這兩個面向,揭示佛教現代化和全球化的內在動力。

陳金華簡歷

■ 現任
. 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亞洲研究學系教授
. 「拔地入雲,造端倡始——佛教與東亞宗教」(From the Ground Up)研究計畫總監
. 《國際佛教研究協會學刊》(JIABS)等多種國際重要學術刊物編委
■ 經歷
. 加拿大東亞佛教研究主席
. 美國史丹福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真如苑客座教授
. 日本東京大學印度學與佛教學系副教授
. 美國維吉尼亞大學(University of Virginia)宗教學系客座助理教授
. 日本京都大學人文研究所博士後研究
■ 學歷
. 加拿大麥克馬斯特大學(McMaster University)宗教學博士
.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院博士研究
. 北京大學哲學系宗教學碩士、學士
■ 代表著作
. 《佛教與中外交流》(2016)
. Crossfire(暫譯《交火:十二世紀真言與天台之論戰》,2010)
. Legend and Legitimation (暫譯《傳奇與合法化:日本台密的建構》,2009)
. Philosopher, Practitioner, Politician (暫譯《哲學家、修行者與政治家:法藏的多重身分》,2007)
. Monks and Monarchs, Kinship and Kingship (暫譯《僧侶與君主,親屬與王權:曇遷與隋朝佛教及政治》,2002)
. Making and Remaking History (暫譯《歷史的創造與再創造:天台宗史學研究》,1999)

(更多內容請見《人生》42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