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時代的祇樹給孤獨園

網站服務選單

會員服務選單

相關聯結

  • 聖嚴法師所有著作
  • 人生雜誌

您目前所在的位置:

商品圖片

人生419期:覺悟過生活

作者:人生雜誌編輯部

出版社:法鼓文化

出版日期:2018年07月01日

語言:繁體中文

系列別:人生單行本

規格:平裝 / 21x28 cm / 彩色

商品編號:1215000419

定價:NT$180

會員價:NT$29 (16折)

  • 接受海外運送
  • 接受7-11超商門市取貨
  • 接受新竹貨運貨到付款

精采書摘

< 回商品頁

【韓國佛寺之美】 白雲深處老僧多——佛寺與崇山、聖地信仰

↑TOP
韓國民族的生活與山嶽息息相關,
自古即有崇山信仰,
佛教傳入後,受中國影響也形成了聖地信仰,
深山古寺成了韓國引人入勝的風情畫。
■ 陳明華(專攻韓國學,任教於弘益大學)

在進入韓國佛寺的主殿之前,必須經過三道或四道三門,依序為一柱門、金剛門、天王門、不二門。其中一柱門是踏入佛國世界的第一道關門,一般門上端中央的匾額會書寫「某山某寺」,或「曹溪門」,而不是「一柱門」三個字。這些山名有些是地理上原有的名字,也有不少是與經說和宗派有關,如靈鷲山通度寺、伽耶山海印寺、清涼山清涼寺、兜率山禪雲寺、曹溪山仙巖寺、天台山寧國寺等。而環繞在佛寺周邊的山峰峽嶺,經常流傳著各種與佛教或高僧有關的傳說,如雪嶽山新興寺彌勒峰的山腰處,有一在懸崖絕壁開鑿的石窟,名為金剛窟,傳說新羅元曉大師(西元617~686年)曾在此修行。

山嶽與菩薩道場的形成
在原始佛教中,很早就顯現出對山嶽的崇仰,佛教的聖山聖地信仰,從印度以須彌山作為世界的中心與最高山,已建構相當縝密完整的宇宙觀,加上佛教傳播各地以後,在各地落地生根,更吸收了當地原始宗教中的山嶽崇拜,對於佛寺伽藍的擇地和開山帶來不小的影響,形成所謂的聖山聖地信仰。如中國四大佛教聖地,五臺山文殊道場、峨嵋山普賢道場、九華山地藏道場和普陀山觀音道場,既是名山,同時也是佛教聖地,名山、古剎相得益彰。

在中國大乘佛教中,將山嶽與菩薩道場連結,形成聖地的背景,應與《華嚴經》、《不空?索神咒心經》、《千手大悲經》等經說有關。在八十卷《華嚴經.菩薩住處品》,敘述眾多菩薩所居的二十二住處之中,就出現十處山名,包括文殊菩薩所居的清涼山、法起菩薩的金剛山、金剛勝菩薩的仙人山等。而觀音居處的補怛洛迦山則出現在八十卷《華嚴經.入法界品》、《不空?索神咒心經》、《千手大悲經》等諸多經書之中。

朝鮮半島也接受了漢地的佛教聖地思想,從文獻上來看,韓國也有四處佛教聖地,最初為三國時代新羅僧慈藏(590~658年)建立的五臺山文殊道場,和傳為義湘(625~702年)所建的今江原道襄陽郡洛山寺觀音道場,以及之後高麗後期的金剛山曇無竭道場和寶蓋山地藏道場。

環山而居的崇山民族
韓國國土中百分之七十為山地,集中於北部與東部,西部和南部也處處可見綿延起伏的丘陵。境內山雖多,但山勢並不險峻。自古以來,韓民族所崇仰的祖山是白頭山(即長白山),位於今日吉林、遼寧、黑龍江三省東部及北韓邊界交界處,最高峰是在北韓境內的將軍峰,海拔2750公尺。南韓地區最高的是濟州島漢?山,海拔1950公尺,此外諸如智異山、雪嶽山、太白山、北漢山等,約在1000公尺上下。

而人口聚集居住地區周遭的山嶽,大多不超出海拔4、500公尺。因此,山地型的自然環境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人與山的關係是比較親近的,不管是假日或平日,喜歡去爬山的人很多。韓國人去山裡多半是為接近大自然,韓語中的「入山」一詞不但含有對山的崇敬,也指躬身放下,回歸自然。「入山」同時也有出家為僧的意思,可知山與僧人不可分離的關係,一如唐僧靈一禪詩中所說:「無限青山行欲盡,白雲深處老僧多。」

在佛教傳來之前,韓民族的原始薩滿信仰中,已有根深柢固的崇山信仰,山被視為清淨的聖域,對於山的神祕力量有一份敬畏,也施行祭山儀式。如三國時代的新羅,每在立秋後祭山,文虎王法敏出兵攻打百濟熊津城,刑白馬而盟,先祀天神及山川之靈,以表對山的崇敬。新羅選拔骨品階級精英分子,培育國家棟樑的花郎徒組織,鍛鍊花郎身心的方法是遊走名山大川。

新羅在滅高句麗、百濟,建立統一的新羅王朝以後,更以慶州為中心,將全國五座山嶽,也就是東吐含山、西雞龍山、南智異山、北太白山與中八公山,作為國家施行祭山之處。今日位於忠清南道公州雞龍山新元寺的中嶽壇,就是延續新羅、高麗、朝鮮以來,國家祭享山神的地方。而在佛寺內也常見山神閣,內奉山神畫像,民眾在此祈求福報或求解災厄。

韓國聖地信仰之肇始
佛教傳入以後,將中國佛教聖地信仰帶入朝鮮半島的第一人,為新羅僧慈藏,於638年入唐求法。依《三國遺事》記載,慈藏在清涼山文殊菩薩像前祈拜,受到感應,夢見文殊菩薩摩頂授四句梵偈,後文殊菩薩顯化為僧,授與袈裟、佛缽、佛頭骨舍利,並囑咐法師︰「汝本國艮方溟州界有五臺山,一萬文殊常住在彼,汝往見之。」

慈藏受此託付,於聖德女王12年(643年)回國後,即前往溟州臺山,建立新羅五臺山文殊道場,即今日江原道五臺山月精寺和上院寺一帶。新羅五臺山道場雖是仿自中國,但據《三國遺事》所載,從五臺中各臺所安置的毘盧遮那佛、釋迦如來、無量壽如來、觀音、地藏像和佛畫來看,不僅是文殊信仰而已,還涵蓋了大乘佛教中重要的佛菩薩信仰,可說是新羅五臺山道場的特色。

繼慈藏建立五臺山文殊道場,接著傳是由義湘開創洛山觀音道場,但其創立之說不為學界所採認。有關洛山觀音道場的成立,較為複雜,這個主題後文再述。至於約在十三世紀末出現的金剛山法起菩薩(六十卷《華嚴經》稱曇無竭菩薩)道場,來自《華嚴經》經說背景,也與自統一新羅以來般若思想的盛行等有關。

金剛山被譽為朝鮮第一山,風景之美可想而知。金剛山不但是韓國人意義非凡的歷史名山(註),在高麗時代的佛教界中地位崇高,也在中國享有盛譽。元泰定年間(1324~1326年)前來高麗弘法的印度僧指空,受命為元泰定帝的御香使,前往金剛山上香。實際上,位於江原道淮陽、高城、麟蹄郡一帶的金剛山,香火鼎盛,有歷史悠久的榆?寺、表訓寺、長安寺、神溪寺等大伽藍和眾多佛庵。

最後是寶蓋山地藏菩薩道場的形成,初傳是新羅聖德女王19年(720年),以狩獵為生的李順碩兄弟受地藏菩薩感化,建立石臺庵而來。後高麗忠烈王殿中侍史閔漬(1248~1326年),於1307年所撰《寶蓋山石臺記》中述:「昔楓嶽道人長老文日,世所稱見性得道者也。嘗與門徒曰,我曾在上國時,盧山景福寺長老謂余曰,汝國有三山,住此三山者,永不墮三惡途。三山者寶蓋楓岳五臺是也……寶蓋之全體,乃地藏真身常住說法之處也。」可能就是後來寶蓋山被稱作地藏菩薩道場的由來。

寶蓋山是今橫亙於京畿道漣川及江原道鐵原的地藏山,高麗時期的寶蓋山佛寺雲集,其中深源寺是著名的地藏信仰道場。寶蓋山不見於經書,在地藏信仰的教法中,也找不到可以對應的脈絡,且從安徽省九華山地藏菩薩道場是緣起於新羅王族金喬覺(696~794年)開創的歷史背景來看,高麗將它作為地藏菩薩道場,是較為不尋常。

目前韓國有二十二處國立公園,其中屬山嶽型的國立公園就占了十七處,諸如智異山、俗離山、內藏山、無等山、雞龍山、五臺山等國立公園內,都有著名的佛寺和道場,佛寺所在皆為風景最為秀麗的地方。況且隨著季節更迭,所點綴出的山寺之美更令人讚歎不已,這也是韓國佛寺吸引人的魅力所在吧。

註:2018年4月27日的南北韓高峰會,會談地點的板門店會議室壁面懸掛的就是《金剛山圖》,文在寅與金正恩在此圖前握手,為歷史揭開新一頁。原來壁面掛的是漢拏山全景,會前南韓決定換上《金剛山圖》,用以象徵南北韓的和諧與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