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時代的祇樹給孤獨園

網站服務選單

會員服務選單

相關聯結

  • 聖嚴法師所有著作
  • 人生雜誌

您目前所在的位置:

2024國際書展-書籍館

商品圖片

禪味細道:日本東北、北陸祕境佛寺之旅
Visiting Buddhist Temples in the Tohoku and Hokuriku Regions of Japan: A Journey of Chan Inspired by Oku no Hosomichi

作者:秦就

出版社:法鼓文化

出版日期:2018年06月01日

語言:繁體中文

系列別:琉璃文學

規格:平裝 / 21x17cm / 216頁 / 彩色印刷

商品編號:1111700371

ISBN:9789575987831

定價:NT$320

會員價:NT$224 (70折)

  • 接受海外運送
  • 接受7-11超商門市取貨
  • 接受新竹貨運貨到付款

精采書摘

< 回商品頁

天龍寺與永平寺

↑TOP
天龍寺與永平寺
芭蕉越前經行處

古稱越前的福井,江戶時代俳聖松尾芭蕉曾經造訪此地的天龍寺與永平寺,其中天龍寺原是當地藩主的菩提寺,而永平寺乃日本曹洞宗宗祖道元禪師一手創建的第一道場。

天龍寺因芭蕉造訪而聲名遠播
天龍寺是永平寺的末寺,一六五三年,松岡的初代藩主松平昌勝命建該寺,做為祖母的菩提寺,此後天龍寺歷代藩主、側室和家臣之墓,多集中在此,占地約一萬坪,是一座大寺院。
明治維新以後,因失去外護,導致該寺到一九七七年,都呈現荒蕪狀態,後來由信眾隨喜奉獻,點滴積累而得以重興僧堂(古木堂)做為禪修之用。現在因不問經驗、性別、年齡、國籍、宗教,或時間長短,均可到此禪修,因而成為知名的禪坐道場。
天龍寺得以重興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因俳聖松尾芭蕉和此寺的長老是舊識,曾於一六八九年八月十日造訪此寺,並且在此停留一宿,使此寺成為著名的文學與歷史現場。
芭蕉從石川縣的金澤出發時,同行者有俳句詩人北枝,每經一處名勝古蹟,一定搜腸苦吟寫俳句。到福井時,已進入秋季,芭蕉見扇子無用,又深感夏日逐漸遠離,加上北枝也即將揮別而百感交集,於是將離別情緒書於摺扇:

展扇書連歌
撕之各存未蹉跎
離情似餘波

寫完詩句後,芭蕉將扇子撕裂,和北枝各持其半,做為兩人情誼的見證,期待破扇有重合之日。
因有此典故,現今的天龍寺中,可見此芭蕉雕像,是為紀念芭蕉訪此三百年而建,還特別強調表現了芭蕉和北枝的分別場面。
天龍寺中另有一座芭蕉塚,但芭蕉並未葬於此處,為何會有其塚?原來在一八四四年時,值松尾芭蕉一百五十年忌,俳句同好乃在參道旁建此塚,做為緬懷。

赴宋學法的日本曹洞宗祖
芭蕉來到福井,自然也到曹洞宗大本山永平寺參訪。在《奧之細道》中,他稱道元和尚遺弘法之跡於此山陰,是經過深思遠慮的,為何這麼說?
原來日本福井縣因面向日本海,每到冬季,蒙古高氣壓會帶來大雪。一二四四年,道元禪師選擇此地創建道場,是遵師教誨。赴宋學法時,他的師父天童如淨(一一六三~一二二八年)禪師曾諄諄告誡:「汝以異域人,授之表信。歸國布化,廣利人天。莫住城邑聚落,莫近國王大臣,祈居深山幽谷,接得一個半個,勿令吾宗致斷。」
道元禪師的家世顯赫,父親是內大臣,母親是太政大臣之女,但三歲喪父,八歲喪母,使他感到人世無常。九歲讀《俱舍論》後,便有了出塵之志,十三歲到比叡山出家,十五歲前往京都建仁寺,投入榮西禪師(一一四一~一二一五年)的弟子明全門下。二十四歲渡宋,但在海上遇風浪,於是在船上端坐念誦《觀音經》,這時浪頭上出現一葉觀音妙相,風浪隨後平穩,化險為夷。
二十八歲回日本,道元禪師再入京都建仁寺。之後,他在宇治開創興聖寺,作〈普勸坐禪儀〉,教導「只管打坐」,也就是不管其他,專心一意打坐,由於方法受用,求法參集者不絕於途。
之後,禪師創建永平寺,該寺初名大佛寺,山號吉祥山,位於深山幽谷中。一三七二年,由日本後圓融天皇頒「日本曹洞第一道場」敕額,肯定該寺禪法。曹洞宗在日本流布極廣,至今,永平寺在日本約有一萬五千座末寺。
雖然道元禪師不近王公大臣,但一二四七年,他卻離開越前到鎌倉,為鎌倉幕府實際掌權者的北條氏說法,這是他唯一一次為王公大臣說法。
一二四九年, 後嵯峨上皇(一二二○~一二七二年)景仰道元禪師聲名而頒贈紫衣,是第一位獲賜紫衣的日本禪宗僧人,但禪師卻不樂受,即使再三辭退,卻未受允許。不過,終其一生,未曾穿上身,並作「永平谷雖淺,敕命重重重,卻為猿鶴笑,紫衣一老翁」一詩明志。
一二五二年秋,道元禪師罹病,對眾人的最後開示,是以《遺教經》為基礎的《正法眼藏.八大人覺》,隔年往生。第二任住持懷奘禪師在其塔邊結庵,事師之誠不異生前,同時和其他常住將道元師父的教誨結集成佛教鉅著《正法眼藏》九十五卷。

具宋代風格的永平寺伽藍
懷奘禪師曾命義介禪師入宋學習,並帶回古代禪寺建築重要文獻《五山十剎圖》,可知永平寺不管清規或建築,都具有濃厚的宋代禪門色彩。
佛殿是禪宗七堂伽藍的中心,古來禪宗將伽藍的配置比為人的身體,說頭即是法堂,心臟是佛殿,左手是庫院,右手是僧堂,腰是三門,左足是浴室,右腳是東司(淨房)。永平寺佛殿須彌壇中央奉釋迦牟尼佛,右為未來彌勒佛,左為過去阿彌陀佛的三世如來,此形式和天童山的三世如來相類,而佛殿中鋪石板也和宋代形式建築相近。
從佛殿東側的迴廊拾級而上,即可到法堂,是全數伽藍中的最高處。法堂是住持對雲水僧說法的場所,面積達三百八十疊(一疊約九十乘以一八○公分)。在日本,一般單身上班族所住的公寓都在六疊左右,據此可知這座法堂之宏大。其天花板有八面鏡──八葉蓮華鏡,並且吊著天蓋(又稱懸蓋、華蓋),這是因印度日照強,所以使用傘蓋遮陽,後來成為佛像的莊嚴具。
永平寺的大庫院,相當於一般寺院的「庫裡」,也就是香積廚。看過道元禪師所著《典座教訓》的人,會知道大庫院不只是辦食的地方,其中還蘊含了禪宗的許多觀念。《典座教訓》的寫作緣起,即是禪師留宋時,在阿育王山遇到一位老僧,告誡他典座也是佛道修行之一。此後,道元禪師便對典座採取嚴正態度,一米一飯也不許浪費,並認為司典座職即是辦道。
另外,管理寺院的監院,俗稱「當家」,所住的監院寮入口有一面「唯務」之額,意在強調「無心唯務」、「為法不為身」的精神,以此警策自己切莫怠忽職責。
禪宗對於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主張要愛惜且抱持感恩之心,走在永平寺,便可強烈感受到這種精神的實踐。永平寺所在的加賀白山是日本三山之一,湧出的白山水味道甘美,故正門兩邊門柱上有「杓底一殘水,汲流千億人」的句子。一杓之水終將流向河川而使千萬人受惠,這是法師們在喝泉水時的感恩,也是對自己精進修行將可以度化更多人的自勉!
和祖庭天童寺相似,永平寺前也有高大巨松迎賓。據說道元禪師在一二四九年的元旦修羅漢供養會時,長松之上曾出現羅漢降臨的吉瑞,所以該松一直受到重視。但二次大戰後松木凋枯,信眾便建一「羅漢松舊蹟碑」做為紀念。再者,紀念道元禪師的承陽殿庭中,有塊坐禪石,相傳道元禪師曾在此打坐,所以特別加以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