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時代的祇樹給孤獨園

網站服務選單

會員服務選單

相關聯結

  • 聖嚴法師所有著作
  • 人生雜誌

您目前所在的位置:

2024國際書展-書籍館

商品圖片

漢文佛典語言學:第三屆漢文佛典語言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
法鼓佛教學院論叢

作者:法鼓佛教學院

出版社:法鼓文化

出版日期:2010年07月01日

語言:繁體中文

系列別:法鼓佛教學院論叢

規格:15x21 cm / 平裝 / 752頁 / 單色印刷

商品編號:1111270011

ISBN:9789575985080

定價:NT$960

會員價:NT$749 (78折)

  • 接受海外運送
  • 接受7-11超商門市取貨
  • 接受新竹貨運貨到付款

序/後記

< 回商品頁

序言︰佛典語言只是「標月指」嗎?

↑TOP
序言︰佛典語言只是「標月指」嗎?


約兩萬年前,人類因生活所需,開始使用圖案、記號和圖畫等,作為溝通、表達的形式。西元前1500-1000年,移居印度的雅利安人以宗教詩歌讚頌祈禱自然界與社會,求願風調雨順、國泰平安。約在西元前1000-400年,印度產生「語言常住」的宗教哲學,以保證祈禱語言有神祕力量,產生祈願目的之有效性,並且將宗教語言作為認識基準,以論定真偽。此觀點也為印度文法學派或語言哲學家所遵從,認為「語言」(聲音)內在有開顯「意義」的特質,強調二者之結合關係為本性,不只是「約定俗成」而已。

但是,佛教認為「語言」(聲音)是感官的外境,經由否定所有非所指涉境後,烘雲托月般,才能得知所指涉「意義」。甚至連佛經都只是如「標月指」,「若復見月,了知所標畢竟非月」(《圓覺經》),所謂「因指見月,見月忘指。因教筌心,悟心忘教。存指則失真月,執教則失本心」(《圓覺經略疏》)。《圓覺經夾頌集解講義》更引用《莊子》︰「筌之所以在魚,得魚忘筌。罤之所以在兔,得兔忘罤。言之所以在意,得意忘言」。這種教導不應該執著語言文字的態度是對的,但是若因此成為忽視語言研究的必要性則有待商榷。

例如,政治大學竺家寧老師曾撰文探討「佛經中的仁與仁者」,指出︰「『您』字是從『仁』字演化而來;『仁』字原先並沒有尊敬之義。其色彩意義和現代的『您』字不一樣;至於雙音節的『仁者』,也不是敬稱,只是個普通的第二人稱,和『仁』字或『你』字沒有什麼不同;『仁者』的性質是『人稱代詞』,不是一般『稱呼的敬稱』,和『某某先生』的用法不同,不能稱為『某某仁者』。現今有人稱呼他人為『某某仁者』,顯然是望文生義的誤用。」由此可見《六祖壇經》卷一:「惠能進曰:『不是風動,不是旛動,仁者心動。』」,我們也應該作此解才是。

此外,我個人在參與僧團授戒儀式時,發現有「和尚云︰『喚將來。』」之用句,一直不知如何解析?於此次研討會,我從台灣師範大學王錦慧教授所發表論文〈魏晉南北朝至宋代「動+將+趨」結構研究—以漢文佛典作考察〉中,才得知大陸佛典語言學者對於「動詞+將+趨向補語」的文句,早就有許多研究成果了。王教授再藉由漢文佛典,探討魏晉南北朝至宋代「動+將+趨」結構的演變︰「魏晉南北朝時『將』的功能是動詞,擺在並列式、連動式第二成分。唐五代時期是『將』產生語法化的重要階段,有趨向補語與結構助詞兩種用法,結構助詞的功能依據語法化程度,可細分為趨向補語標誌、輔助『來』『去』表達動態、表示音節作用等等演變」。這些也是值得佛學研究者解讀佛典時所要注意的語言學知識。

其他還有許多精彩的論文,範圍包括文佛典的聲韻、詞彙、語法、文字、訓詁等研究成果,可以開拓我們對佛學研究的視野,於此無法一一列舉。我個人覺得︰假如我們可以將此領域結合國際佛學界之梵、巴、藏之佛典語文的訓練與研究成果,以及本校一直努力的佛學資訊資料庫與研究方法,再加多一些佛學義理研究者的參與,一定可以讓佛典言語學發展更加蓬勃燦爛。

此次學術研討會在有佛教道場氛圍與資源的法鼓山舉辦經驗,也促成2009年8月2-4日北京大學在浙江寧波香山教寺舉行之「漢譯佛典語法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暨第四屆漢文佛典語言學國際研討會」的因緣,如此的合作交流模式,相信能對今後佛典語言國際研討會的進展,帶來多元化、深廣化與普及化都兼顧的效果,則是學術界與佛教界之幸。

釋惠敏
法鼓佛教學院校長、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教授
2009年10月6日序於法鼓佛教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