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時代的祇樹給孤獨園

網站服務選單

會員服務選單

相關聯結

  • 聖嚴法師所有著作
  • 人生雜誌

您目前所在的位置:

商品圖片

生死學中學生死

作者:辜琮瑜

出版社:法鼓文化

出版日期:2010年07月01日

語言:繁體中文

系列別:琉璃文學

規格:14.8X21 cm / 平裝 / 384頁 / 單色印刷

商品編號:1111700161

ISBN:9789575985264

定價:NT$380

會員價:NT$323 (85折)

  • 接受海外運送
  • 接受7-11超商門市取貨
  • 接受新竹貨運貨到付款

序/後記

< 回商品頁

心靈導師的最後一堂生死課

↑TOP
「無事忙中老,空裡有哭笑,本來沒有我,生死皆可拋。」

辭世的教誨

告別的時刻,修行者或留下偈語,或以靜默、大喝,在世人難捨中語默動靜教誨著弟子,就如聖嚴法師在《公案一 ○○》中所說的一段話,彷彿正透過他的辭世偈叮嚀了這最後一堂生死課:「許多禪師在臨終前也寫下辭世偈,表達當時的心境或期望對他人有所助益。由於是最後一句話、最終一個交代,影響力特別大,晚輩會牢牢記取,並努力實踐。」

擊法鼓的專注、敲法華鐘的莊嚴、行走於雪地的安然輕盈,法師的身影或將只存留於弟子與世人的心、眼之中,但曾經留下的法教與禪的修持,都將在這一場圓滿的生死課堂中,烙印出一條實踐悲智的道途。
這其中對許多弟子乃至社會大眾而言,法師的「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曾讓許多人在生命困頓中得到開解,而在法師這最後一堂課中,從面對生命、接受無常、處理死亡,到放下身後,我們更從中看到一個具體實踐的生命典範。

面對生命
人生無常有生有滅,把握當下修福修慧。

生命中最大的課題,是生命價值的追尋與生存意義的探索,在這場無盡的叩問、尋究中,最難以化解的,是無常中的生滅變化。我們總期望找到永恆的、不朽的價值,好似只有恆常中得以建立的才是真正的價值,好似找到真正的不朽,才能踏實地活著。

但法師點醒我們,唯有真正體解無常,並且在無常中如實地活在每一個當下,才能化去心中對恆常與不朽的錯解,讓生命的價值與意義,活潑地展現。修福與修慧為的不是把捉、執取眼前與物質的福報,而是過程中曾經的用心與行持。

而這福慧修持的方向,乃至意義的建立,法師更指出「受報、還願、發願」三個面向,來展現他自在的人生,也提供給我們一個豁達生命的可能。因為秉持﹁受報﹂的心,所以在因緣成熟、果報現前時,能以坦然、平和的態度面對;因為曾發諸種願心,所以以「還願」來實踐承諾,直心對應;透過受報與還願,歡喜將生死看透。

而發願則是生命動力與能量的來源,從凡夫的願到佛、菩薩的願,不同層次的願力,體現了不斷提昇、成就的實踐之道。

接受無常
天老地荒人長久,四大分離夢一場。

無常是人生當中最如實的現象,只是對大部分的人來說,無常帶來的變動與無可把捉、無所掌握,皆使人不願坦然看待,更遑論平心接受了。如同法師的這兩句偈子所說,人們多半只願意接受天會老、地會荒,自然的、物質世間的成住壞空,卻無法接受人在無常中的生老病死。

對此,法師直指的卻是四大分離,形構人身的地、水、火、風等物質元素,畢竟終有敗壞之時,如果無法坦然視之,便會在如夢的人生中妄想執持。

如果我們對死亡還有恐懼,那是我們對四大組構的色身還有執著,無論是憂慮死後的世界、不捨人間的情緣與關係的斷裂,抑或是對生命價值與意義不復存在的驚慌,都還是執著﹁我﹂以及﹁我所擁有﹂,禪者的無懼,不正是在此一課題中殷殷提醒,一切是因緣的組合,如夢、似幻、如泡影,唯有清楚覺照與體解,如幻中的人間才有真正落腳處。

處理死亡
生生滅滅無生滅,來來去去不來去。

也唯有真正如實看待無常,方能在遭逢死亡之際,直心以對。這不迂曲的第一步,從預立遺囑、安排後事開始。生死課題中,難以言說,卻其實不得不說的,就是這樣的安排。一般人的考量,也許為的是維護生與死的尊嚴,但我們在這當中,得到的最好禮物,其實是慈悲與智慧的提點。當我們看到法師的無憂無懼,哀傷與不捨的心,也彷彿得到熨平;當我們看到法師如何破除所有禁忌與窒礙,那種朗闊的襟懷、「日日是好日,事事是好事」的光風霽月,便是最好的悲傷輔導。

莊嚴的佛事對照於哀慟的喪事,那是最溫柔與法喜充滿的叮嚀。「空裡有哭笑」的用心活過與自在以對,更是禪者身教的典範。

放下身後
四大皆空我猶未空,五蘊無我尚有法我。

執著於色身的世間眾生,即便在生死存亡之際,仍不免習慣於種種牽絆人間的形式。築墓、立碑、建塔、豎像為的是讓徬徨無助的心有所依止,撿拾、供奉舍利子,彷彿也是期待心中仰望者能給予最後的保證,以及渴念的滿足。

但禪者欲留的,不是色身毀滅後殘餘的形式,也不是碑、塔、像等尊仰的遺跡,既是形跡,當是雪地殘留,只消數日便不復存在。禪者留的是「法身」、是「法我」、是「慧命」,是世人遭逢無常與種種憂悲苦惱之際,渴望解脫與自在的教導。

空花佛事水月道場
菩薩都已知道空花水月似的一切世間現象,是幻非真,仍以菩提心大悲願,在做空花佛事,在建水月道場,用來利益眾生。

禪宗祖師教示「不立文字,以心傳心」,卻仍留下數百種典籍、語錄,無非是菩提願心,不捨眾生陷於無明癡闇。

法師指導禪修,亦從心的鍛鍊入手,無論是默照的清楚明徹與妄心止息、公案話頭的疑情追索與斷妄破障,抑或是止觀雙運、定慧等學,遍及中外的禪修指導與殷切提點,都在為弟子直指心路;而同樣是不捨眾生,留下的近二百種著作,更是實踐其一生最重要的菩薩道路,是「空花佛事」、是「水月道場」,皆為的是利益眾生。

「寂滅為樂」是體驗「真空」,佛事、道場是實踐「妙有」,生病示病、辭世示寂的最後一堂課,更是法師在萬古長空中劃下的灑然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