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時代的祇樹給孤獨園

網站服務選單

會員服務選單

相關聯結

  • 聖嚴法師所有著作
  • 人生雜誌

您目前所在的位置:

商品圖片

觀音:菩薩中國化的演變
Kuan-yin: The Chinese Transformation of Avalokitesvara

作者:于君方

譯者:陳懷宇、姚崇新、林佩瑩

出版社:法鼓文化

出版日期:2009年07月01日

語言:繁體中文

系列別:大視野

規格:14.8x21 cm / 平裝 / 640頁 / 單色印刷

商品編號:1110770021

ISBN:9789575984571

定價:NT$880

會員價:NT$748 (85折)

  • 接受海外運送
  • 接受7-11超商門市取貨
  • 接受新竹貨運貨到付款

精采書摘

< 回商品頁

第八章: 妙善公主與觀音的女性化(摘錄)

↑TOP
第八章 妙善公主與觀音的女性化(摘錄)

割股與觀音

……妙善傳說最精彩的部分無疑是她犧牲雙手、雙眼以拯救病危的父親,這項超凡的自我犧牲不只抵銷了她不孝的罪名,更造成她奇蹟似地轉變為「女神」。讓我們看看妙善這個形象,與明清時代的「割股」所代表的孝道信仰。如前所示,佛經中有許多關於菩薩自我犧牲的故事,特別是佛陀的本生故事,他們奉獻自己身體的部分做為食物或藥材,以拯救處在緊迫困境中的有情眾生,但是接受菩薩布施的多半不是他們的父母。在我找到的例子中,最接近妙善的是忍辱太子的故事,佛陀過去生中曾為忍辱太子,他奉獻雙眼及骨髓,解救病危的父王。毫無疑問地,宋代中國人對這個故事知之甚詳,因為不只《大方便佛報恩經》這部廣為流傳的佛經記載這故事,趙智鳳也將這段經變刻在四川大足寶頂山的岩壁上(趙智鳳開創、建造這處香客絡繹不絕的朝聖中心)。趙智鳳選擇刻畫這個故事以表現孝道的最高行為或許並非純屬巧合,因為到了宋代,割股的理想可能已經眾所皆知,無論對趙智鳳、《香山寶卷》的作者或是一般百姓都是如此。

割股源自中國醫學知識。中國歷史文獻大體上認為,讓這種信仰正當合理化的是陳藏器,因為在他 739年撰述的醫書《本草拾遺》中,宣稱人肉能夠治病。在所有斷代史中,《新唐書》首見三篇相關記載,後來《宋史》、《元史》記載更多案例;到了明代,割股這種行為不僅載於史書,也出現在文學作品中。無論男女都選擇採取這種激烈的行為,以為事親至孝的表現。典型的孝子經常是平常百姓,並無顯赫的家世,但是他們的行為引起地方官員及文人的注意,因此撰寫詩文頌讚,並上奏朝廷表揚。但是文人本身在觀念上是反對這種行為的,因為根據儒家《孝經》的訓示,身體髮膚受之父母,故不可毀傷。早期挺身譴責此舉的是唐代韓愈(768—824),他強烈主張孝行包括為生病的父母找尋良藥,但不應涉及任何自殘的行為;他反諷道,如果自殘果真可取,古聖先賢為何從未有此作為?更有甚者,若這種行為危及性命,則會使宗祠血脈斷絕,不孝之過莫此為甚(《新唐書》 195: 2a-b)。除了少數例外,尤其是真德秀(1178—1235),多數新儒家學者皆呼應這種論點。例如,王艮(1483?—1540)在《明哲保身論》一文中主張:

若夫知愛人而不知愛身,必至於烹身割股,舍生殺身,則 吾身不能保矣。吾身不能保,又何以保君父哉? (《王心齋先生遺集》 1: 12b-13a )

明代醫藥專家李時珍是另外一個典型的文人代表,他在《本草綱目》首先提到唐代以前已經出現割股與相關的割肝行為,所以這種行徑其實不是源自陳藏器。但他仍然指責陳藏器非但沒有指出這是錯誤的做法,反而信以為真,將此事寫在自己書中。接著李時珍毅然承擔教育讀者的責任,他說:「嗚呼!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父母雖病篤,豈欲子孫殘傷其肢體,而自食其骨肉乎?此愚民之見也。」(李時珍 Li Shih-chen 1968,卷 52,頁 110)

部分由於知識分子對割股的態度相互矛盾,致使這種行為雖在中國廣為人知,到目前為止卻很少受到學術界的關注。近期關於這個主題較完整的研究只有兩篇,一是齊皎瀚(Jonathan Chaves 1986)的文章,他翻譯吳嘉紀(1618—1684)讚揚時人的詩作,包括其姪女割股的行為;二是邱仲麟撰述的一篇長文,他從社會史的角度分析割股療親的現象(Ch’iu 1996)。文人模稜兩可的態度也造成朝廷偶爾企圖頒布禁令,抑制一般百姓採取這種行徑,元、明兩代皆下令禁止此舉。 但是從地方志、通俗文學作品,以及明清時期撰輯的靈驗錄中日益增加的實例看來,官方的這種措施顯然沒有奏效。

關於以人體某些部位入藥治病,在西方也有相當多的記載。例如,普林尼(Pliny,西元一世紀)記載,人體組織中幾乎每個部位都曾用來讓病人服用,以治療各式各樣的疾病,包括骨頭、皮膚、腦部、內臟、體液及排泄物( Chen and Chen 1998: 23)。然而,中國的情形不同,因為捐贈者和服用者必須是近親,一般相信如果父母(或公婆)病重,藥石罔效,此時從孝子、孝女或孝媳身上割下的肉(手臂或大腿)或一片肝臟,必定會使病人奇蹟似地痊癒。起初我曾考慮將這種作法稱為「孝道的食人主義」(或「食人的孝道主義」),因為這種治療特別針對食用子女的肉。但是幾經考慮,「食人主義」一詞或許不適用於此處,因為在有食人風俗的社會中,主要焦點在於故意計畫捕捉、烹調及食用受害者的肉,而且通常是在特定的儀式中進行。此外,之所以食用人肉是為了吸取受害者的生命力或精神力量。除非發生在飢荒時,這種行為並沒有任何實用的目的( Sunday 1986; Brown & Tuzin 1983)。然而就中國的情形而言,雖然受惠者是身為接受者的父母,焦點卻始終在身為「犧牲者」的孝子身上,而且由於人肉混合其他食材一起烹煮成湯或粥,所以父母總是在不知情的狀況下食用。備受史官及頌揚者注意的,總是孝順的子女,他們有時不厭其煩地描述痛苦而繁複的割肉儀式、倉卒烹調救命湯藥的過程,以及因神明救助而從傷重瀕死的狀況中復原。最後,由於犧牲自己身體的一部分,重新併入父母體內而得以神聖化的,也是孝子孝女;一個人的精神力量轉強是因為奉獻自己、餵養他人,而不是像食人主義者那樣藉著吞噬受害者而獲得力量。

妙善犧牲雙眼、雙手的作法顯然與中國的割股信仰有非常密切的關聯,但是要確立兩者因果關係或先後順序卻相當困難。妙善行為背後的動機顯然有一套邏輯,但是這在斷代史及地方志記載的許多故事中則較少見。因為拒絕結婚與繁衍後代,妙善犯了儒家社會認定的大不孝之罪,想要彌補這種家庭及天地和諧的裂痕,唯有藉由奉獻自己的血肉供父王食用,讓她重新併入父親體內─這是一種贖罪的舉動。她的反叛並沒有導致真正的分裂,最後反而讓她融入自己的家族。歸根結柢,妙善傳說並未挑戰儒家道德論的霸權地位。此外,雖然在許多故事中,是老天爺或灶神有感於這種孝誠行徑,前來解救孝子孝女,但在明清時期一些 割股故事中,啟發、引導孝子孝女或孝媳順利完成這項艱鉅行動的卻是觀音,在其他故事中,祂則是救人活命的菩薩,讓性命即將不保的孝順子女倖免於難。……